日本元老

日本元老

日本元老,是一種非官方的稱呼,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處於半隱退狀態的資深政治家,是政府的最高首腦。大日本帝國憲法沒有關於元老的明文規定,屬於憲法外機關。

元老共有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井上馨、西鄉從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園寺公望九人。除西園寺公望出身公家外,其餘均來自薩摩長州地區,是通過參與明治維新而興起的藩閥勢力的代表。

1889年11月1日,伊藤和黑田被賜予“元勛優遇”特權,並奉詔“匡輔大政”,標誌著元老政治的開端。1940年12月24日,最後一位元老西園寺公望辭世,標誌著元老政治退出日本政治舞台。應該說,元老政治是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獨特政治現象。其中,元老的作用與評價,也與日本近代史一樣,功過並存,毀譽參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元老
  • 外文名:げんろう(日)、elder statesman(英)
  • 類屬:非正式的稱謂
  • 正式稱謂:“元勛優遇”
  • 實質:天皇的輔弼機關
  • 權責:“匡輔大政”
  • 宮中席次:第一階第四
  • 人數:9人
  • 存廢:1889~1940年
日本的元老制度,地位,法理依據,歷史作用,沿革,九位元老,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西鄉從道,松方正義,井上馨,大山岩,桂太郎,西園寺公望,影子元老,元老世代,伊山時代,桂園時代,元老-重臣時代,昭和元老計畫,

日本的元老制度

近代日本政界的所謂“元老”是一個頗為獨特的政治概念,它是特指接受明治、大正天皇詔敕、享有“元勛優遇”待遇並負有“匡輔大政”之責的9位政界耆宿,即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井上馨西鄉從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園寺公望9人。根據1889年頒布的明治憲法,元老與樞密院內大臣軍部內閣同屬天皇的輔弼機關,但這部憲法中對元老的許可權和職能卻沒有任何明文規定。這樣,元老就成為一種沒有法律依據的、超憲法的存在。
元老輔弼天皇,對重要事務的決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第一代元老全部都是明治維新以來占據國家權力中樞的薩摩和長州藩閥中的的實權者,他們先是作為元勛(維新元勛)交替執掌政權,明治中期以後,從政治第一線退下來,作為元老參與政治,力求繼續維持他們所建立的政治體制。從明治末期至大正初年,桂太郎和西園寺公望也接受敕語躋身元老之列。在後續首相樞密院議長內大臣等重大人事問題上全由元老決定,元老儘管是超憲法而存在的,但在朝政中擁有絕對強大的勢力。他們表面上標榜的是不偏不黨超然主義,實質上是壟斷寡頭的藩閥政治。
在明治維新的眾多元勛功臣中,僅有上述九人成為元老,形成明治大正昭和三代的政治中樞。根據以上關於元老的定義,元老必須具備的條件,可以歸納為四點:維新元勛、接受詔敕、首相資格和薩長藩閥。每個元老級政治家至少要具備以上四個條件中的三個(多數元老具備全部四個條件)。

地位

元老的地位在法律上並無明文規定,而是通過天皇的敕命敕語獲得,但元老負責答覆主權所屬之天皇的咨政,並在內閣更迭之際,討論後繼內閣總理大臣的人選並向天皇奏薦,也參與開戰媾和和締結同盟等國家最高決策過程。1885年—1934年間,日本首相基本上由元老們輪流擔任或推薦他們中意的人組閣。自大正時代興起的”大正民主運動“開始,由於民主政治抬頭、傳統的藩閥體制被打破,特別是兩次護憲運動、”宮中某重大事件“,元老操縱政局受到輿論的批評,其影響有所減退。進入昭和時代,僅剩下西園寺公望一人,1940年在其逝世後,元老這一特定稱呼也就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以內大臣為首的“重臣會議”。
元老,根據皇室儀制令(大正15年(1926年)皇室令第7號)第29條的規定,宮中席次為第一階第四(位在樞密院議長之次),定義為被賦予“元勛優遇”之禮遇的大臣。同時,元老們都是大勛位的獲得者,大勛位的宮中席次為第一階第一,因此元老的實際班次位在首相的宮中席次(第一階第二)之上。

法理依據

“元勛優遇”詔敕是元老作為超憲法而存在的法理依據。明治天皇曾給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井上馨等人頒賜過“元勛優遇”的詔敕。第一道詔敕是明治22年(1889年)11月1日是頒發給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的《勅して、樞密顧問官伯爵黒田清隆・宮中顧問官伯爵伊藤博文に特に大臣の禮遇を賜ひ、元勲優遇の意を昭かにしたまふ》,其內容為“朕特待樞密顧問官陸軍中將從二位勛一等伯爵黑田清隆以大臣之禮遇”(伊藤博文的詔敕內容同上文)。後來賜予山縣有朋等人的“元勛優遇”之詔也為同一內容。
“元勛優遇”之詔是充分體現受頒者恩寵地位的詔敕。大都是在首相辭任後當日或數日頒賜。“元勛優遇”之詔不只是體現了受賜者的恩寵地位,最重要的是受賜者“經最高統治者認可的不在其位也謀其政”的特權政治地位。例如在頒賜伊藤博文“元勛優遇”詔敕的數日前,明治天皇給伊藤下過一道聖諭:“縱令辭職也勿離宮闕,重大事件發生時當答朕諮詢,國家有事之日亦當復出以分朕憂”。這道聖諭反映了“元勛優遇”的本質。
與“元勛優遇”之詔具有同樣效用的還有“匡輔大政”之詔。明治天皇崩御後,大正元年(1912年)8月13日,剛剛踐祚的大正天皇向先皇的主要輔臣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井上馨、桂太郎及大山岩下敕說:“卿多年事奉先皇,親承聖旨,今當朕昭先皇之遺業,復多須卿之匡輔”。12月5日,大正天皇又賜予當時的內閣總理大臣西園寺公望“卿當匡輔朕之大業”的詔敕。

歷史作用

元老在近代日本政治中的地位如此顯赫,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其作用可以簡要概括為以下三點:
其一,制定明治憲法,確立近代日本天皇制
其二,推薦後續首相,保持政府的穩定性和政策的連續性。
其三,扶持日本軍事勢力,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始作俑者。

沿革

關於“元老”的由來,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是明治維新中立下顯赫功績的人物被稱為“元勛”,他們在明治時代長期處於政治主導地位,這一群體在不同時期稱謂不斷簡略(明治之元勛—元勛—元老)。也有人認為這是“元勛諸老”的簡稱。此外,明治初期的最高諮詢顧問機關是麝香間祗候和錦雞間祗候。
總裁、議定、參與三職制廢止後,最初接受“元勛優遇”之詔敕的政治家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當1889年伊藤博文辭去樞密院議長時,明治天皇即頒布詔書授命,但為平衡薩長藩閥勢力,避免薩摩派的反彈,黑田清隆也被指名。在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元勛”,他們的聚會被稱為“元勛會議”。漸漸地,元勛和元老這樣的名詞開始混用。自第一次桂內閣開始,元勛、元老不再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元老的稱謂取代元勛成為通例。
隨著歲月推移,元老們相繼離世。松方正義死後,西園寺公望成為唯一的元老。“元老”成為西園寺的代名詞。當時日本政界曾出現了元老再產生運動,在松方正義生前就考慮補充新的元老,山本權兵衛清浦奎吾等人成為強有力的元老候補,但都被“最後的元老”西園寺公望否決。此外,隨著重臣會議的設立,最終沒有進行元老補缺。1940年(昭和15年)元老制度隨著西園寺公望的去世而消亡。應當指出的是,在昭和天皇踐祚之際,閒院宮載仁親王接受了與西園寺公望的“元勛優遇”之詔相類似的“匡輔弼成”詔敕(同時奉詔的還有西園寺和首相若槻禮次郎),基於皇族和現役軍人的雙重身份,他從不參與政局。因此,閒院宮從來沒有被視作元老(但他被授予的元帥和議定官是天皇的諮詢顧問機構的組成部分,1945年(昭和20年)去世)。
此後,作為天皇的最高諮詢顧問機構,議定官、樞密顧問官、宮中顧問官的制度存續到太平洋戰爭結束。

九位元老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
元老。從一位·大勛位·公爵
出身:長州藩
1889年(明治22年)11月1日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1任工部卿,第4、6任內務卿,第3任宮內卿;第1、5、7、10屆內閣總理大臣;第1、3、8、10屆樞密院議長;第1屆貴族院議長;第1任韓國統監兼大韓帝國太子太師立憲政友會第1任總裁;第1任宮內大臣(總理大臣兼任),第1次伊藤內閣外務大臣(總理大臣兼任)。
伊藤博文公爵伊藤博文公爵

黑田清隆

黑田清隆(1840年11月6日-1900年8月23日)
元老,陸軍中將,從一位·大勛位·伯爵
出身:薩摩藩
1889年(明治22年)11月1日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2屆內閣總理大臣;第6屆樞密院議長;第1次伊藤內閣農商務大臣,第2次伊藤內閣遞信大臣;第2次伊藤內閣班列、臨時總理大臣(因伊藤首相辭職,以樞府議長(班列)臨時兼任,1896年(明治29年)8月31日-1896年(明治29年)9月18日);第2次松方內閣班列,第3次伊藤內閣班列。
黑田清隆伯爵黑田清隆伯爵

山縣有朋

山縣有朋(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
元老,元帥·陸軍大將,從一位·大勛位·功一級·公爵
出身:長州藩
1891年(明治24年)5月6日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1、2任陸軍卿、第9任內務卿;第3、9屆內閣總理大臣;第5、9、11屆樞密院議長;第1次伊藤內閣內務大臣兼農商務大臣,黑田內閣內務大臣,第1次山縣內閣內務大臣(總理大臣兼任),第2次伊藤內閣司法大臣;第5任參謀總長,大本營監軍;議定官、樞密顧問官。
山縣有朋公爵山縣有朋公爵

西鄉從道

西鄉從道(1843年6月1日—1902年7月18日)
元老,元帥·海軍大將,從一位·大勛位·功二級·侯爵
出身:薩摩藩
1892年(明治25年)1月28日受命(事實上未通過正式的手續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3任文部卿、第3任陸軍卿、第2任農商務卿;第1次伊藤內閣海軍大臣、農商務大臣,黑田內閣海軍大臣,第1次山縣內閣海軍大臣、內務大臣,第1次松方內閣內務大臣,第2次伊藤內閣海軍大臣兼陸軍大臣,第2次山縣內閣內務大臣;議定官、樞密顧問官。
長期為首相人選,但他以其兄西鄉隆盛為“逆賊”為由,堅決不出任首相。
西鄉從道侯爵西鄉從道侯爵

松方正義

松方正義(1835年3月23日-1924年7月2日)
元老,從一位·大勛位·公爵
出身:薩摩藩
1898年(明治31年)1月12日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7任內務卿,第6任大藏卿;第4、6屆內閣總理大臣;第1次伊藤內閣大藏大臣,黑田內閣大藏大臣,第1次山縣內閣大藏大臣,第1次松方內閣大藏大臣,第2次伊藤內閣大藏大臣,第2次松方內閣大藏大臣、內務大臣(總理大臣兼任),第2次山縣內閣大藏大臣;第6任內大臣;樞密顧問官、麝香間祗候。
松方正義公爵松方正義公爵

井上馨

井上馨(1836年1月16日-1915年9月1日)
元老,從一位·大勛位·侯爵
出身:長州藩
1904年(明治37年)2月18日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2任工部卿,第2任外務卿;第1次伊藤內閣外務大臣,黑田內閣農商務大臣,第2次伊藤內閣內務大臣,第3次伊藤內閣大藏大臣;駐朝鮮特命全權公使;宮中顧問官。
井上馨侯爵井上馨侯爵

大山岩

大山岩(1842年11月12日—1916年12月10日)
元老,元帥·陸軍大將,從一位·大勛位·功一級·公爵
出身:薩摩藩
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受命
歷任:
參議(宰相)、第2任警視總監,第3任陸軍卿;第1次伊藤內閣陸軍大臣兼海軍大臣,黑田內閣陸軍大臣兼文部大臣,第1次山縣內閣陸軍大臣,第1次松方內閣陸軍大臣,第2次伊藤內閣陸軍大臣,第2次松方內閣陸軍大臣;第5任內大臣;第3任參謀本部長,第4、6任參謀總長,大本營監軍;樞密顧問官、議定官。
大山岩公爵大山岩公爵

桂太郎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
元老,陸軍大將,從一位·大勛位·功三級·公爵
出身:長州藩
1912年(大正元年)8月13日受命
歷任:
第11、13、15屆內閣總理大臣(到目前為止任職最長的日本首相);內大臣兼侍從長;第2任台灣總督;第3次伊藤內閣陸軍大臣,第1次大隈內閣陸軍大臣,第2次山縣內閣陸軍大臣,第4次伊藤內閣陸軍大臣;第1次桂內閣內務大臣(第22任)、文部大臣(第21任)、大藏大臣(第13任)、第3次桂內閣外務大臣(第25任);拓殖大學初代總長。
桂太郎公爵桂太郎公爵

西園寺公望

西園寺公望(1849年12月7日-1940年11月24日)最後的元老
元老,從一位·大勛位·公爵
1912年(大正元年)12月21日受命
歷任:
第12、14屆內閣總理大臣;第3屆貴族院副議長;第7屆樞密院議長;駐奧匈帝國特命全權公使、駐德意志帝國特命全權公使兼駐比利時特命全權公使;樞密顧問官兼賞勛局總裁;第2次伊藤內閣文部大臣兼外務大臣,第2次松方內閣外務大臣兼文部大臣,第3次伊藤內閣文部大臣兼法典調查會副總裁,第4次伊藤內閣班列,臨時代理總理大臣(因伊藤首相病休,以樞府議長(班列)臨時代理,1900年(明治33年)11月27日—1900年(明治34年)12月12日)、臨時總理大臣兼大藏大臣(因伊藤首相辭職,以樞府議長(班列)臨時兼任,1901年(明治35年)5月10日—1901年(明治35年)6月2日);第1次西園寺內閣外務大臣、文部大臣(總理大臣兼任);立憲政友會第2任總裁。
西園寺公望公爵西園寺公望公爵

影子元老

除了傳統認知的明治九元老外,還有一位鮮為人知,那就是山田顯義。在第一次山縣內閣總辭職後,山田顯義以與元老相當的元勛身份,參與了後繼內閣總理大臣的推奏。歷史學家佐佐木隆認為,山田顯義過早離世(1892年病逝,年49歲)而沒有在程式上獲得元老的正式任命。佐佐木隆指出,除桂太郎和西園寺公望是在大正天皇即位後受命外,前面的7人加上山田共8位都是確立帝國憲法體制的“薩長元勛”。
山田顯義(1844年11月18日—1892年11月11日)
出身:長州藩
陸軍中將,正二位·勛一等旭日桐花大綬章·伯爵。
歷任:
參議(宰相)、第3任工部卿、第8任內務卿、第5任司法卿;第1次伊藤內閣司法大臣,黑田內閣司法大臣,第1次山縣內閣司法大臣,第1次松方內閣司法大臣;樞密顧問官。皇典講究所、日本大學國學院大學創立者。
山田顯義伯爵山田顯義伯爵

元老世代

伊山時代

儘管元老的法律地位虛弱,但在左右天皇意志方面的作用卻遠遠超過了樞密院軍部甚至內大臣。特別是明治中期以後,元老一直是日本政權中最重要的政治勢力,從1885年到1901年,10屆日本內閣中有9屆由元老親自出馬組閣,或組成以元老為強大後盾的“元勛內閣”。
西鄉從道大山岩等人的政治野心不大,這期間元老政治的核心是薩長藩閥的總後台——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因此也被稱為“伊山時代”。1901年以後,元老的職能雖然被樞密院和軍部分割去一部分,但由於他們仍有推薦首相人選的特權,所以依然是左右天皇決策的政治中樞,並在幕後操縱政局。

桂園時代

第二代元老桂太郎(藩閥勢力的代表)和西園寺公望(政黨勢力的代表)分別受到山縣有朋和伊藤博文的支持,輪流登台組閣,因此又被稱為“桂園時代”(1901~1913年)。山縣有朋雖然隱退幕後,但一直保持著對樞密院和他親手締造和扶植起來的軍部的控制,以此作為抵禦政黨政治的屏障,伊藤博文和西園寺公望則控制了日本貴族院眾議院
桂太郎桂太郎
在1901年至1913年的十二年間,桂和西園寺兩人彼此相互提攜交替執政: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為第一次桂內閣;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為第一次西園寺內閣;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為第二次桂內閣;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為第二次西園寺內閣;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為第三次桂內閣。這種政治亂象反映了以山縣、桂為代表的軍閥與以伊藤、西園寺為首的文官派之間既彼此妥協又相互爭鬥。
西園寺公望西園寺公望

元老-重臣時代

隨著元老們相繼去世,到1922年山縣有朋死時,元老只剩下了松方正義和西園寺公望,1924年松方也病死,只剩下西園寺獨自支撐局面,這段時期也是元老政治走向衰落和消亡時期。與明治和大正時期相反,這時的元老不再是樞密院、貴族院、軍部等統治階層中最保守、頑固、反動勢力的後台,而是對外遏制軍部勢力,推行親英美的和平主義和國際協調主義,對內避免法西斯主義國粹主義統治日本,力圖使日本按“舊自由主義路線”發展,因而成了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力量。但隨著軍部勢力惡性膨脹,以及西園寺本人年齡越來越大,最後連僅存的推薦首相人選的特權也被以內大臣為首的重臣集團攫取。1932年(昭和7年)8月,開始研究修改首相提名機制。1933年(昭和8年)2月28日,最初機制是內大臣奉旨下問,元老對內大臣的下問作出奉答,根據元老的決斷,由內大臣、樞密院議長以及歷屆前任首相等重臣參與討論確定人選。1934年,西園寺公望以年事已高為由辭去推薦首相人選的職責,改為由內大臣與西園寺協商後向天皇內奏推薦首相的方式,並由此設立了“重臣會議”。

昭和元老計畫

1940年西園寺公望死後,裕仁天皇還有過再設元老的想法,裕仁屬意的人選包括岡田啟介(海軍大將、前首相)、米內光政(海軍大將、前首相)、木戶幸一(侯爵、內大臣)、牧野伸顯(伯爵、前內大臣)、阿部信行(陸軍大將、前首相)5位重臣。但不久之後日本即戰敗投降,“昭和元老計畫”還未及出爐就與元老制度一起壽終正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