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屬性:集歌、舞、樂
  • 申報地區: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 始於民間文化
  • 批准時間:2008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國別 :中國 
  • 遺產編號:Ⅱ—70
歷史淵源,民間文化,阿曼尼薩汗,藝術特色,藝術唱詞,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民間文化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它是維吾爾人民創作出來的一部巨大的音樂財富,素有“東方音樂明珠”之譽稱。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複雜,曲調極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十二木卡姆音樂歷史非常悠久,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于田樂》等音樂傳統,以漢唐時期已形成了完備的藝術形式,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公元十六世紀,由葉爾羌汗國阿曼尼薩汗王后組織音樂家們,將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了系統的規範,使木卡姆音樂更加完整地保留下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現存在木卡姆音樂有多種不同風格的類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早在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博雅婉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木卡姆”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薩,成為以新疆莎車為國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
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
而國王阿不都·熱西提汗是一個學問淵博、雷厲風行的可汗。他是詩人,是樂師;他熟識波斯文、突厥文詩歌,懂得希臘音樂(毛拉·穆薩《安寧史》)。他在位的年代(1533-1570年),由他主持重新擴建了喀什噶爾皇家伊斯蘭經文學院(即汗勒克買德力斯),還將喀喇汗王朝著名大詩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由吐曼河邊遷葬於喀什噶爾城南的皇族陵園(即阿勒吞魯克),因為舊墳受到洪水威脅。他是一個熱愛古今中外文化藝術的統治者;在治理政務之餘,他的興趣更多地偏重於文化藝術的發展,就很可以理解;而他與雖出身寒微卻同樣精於維吾爾文化藝術的阿曼尼薩汗結合,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阿曼尼薩汗

出生地
莎車縣城50公里的喀爾蘇鄉夏布魯克村,是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
和村民們談起王妃時,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這裡的不少女性將王妃當做“心靈安慰劑”。當男子在節日裡走向清真寺去禮拜時,村子裡的女性會悄然朝向王妃故居的方向,靜靜地佇立,將自己的心事或美好的祝願默默告訴王妃。
阿曼尼薩汗出生於歌舞之鄉刀朗河畔的一個貧苦掐夫之家。自幼的耳濡目染,培養了她對音樂與詩歌文學的興趣與超人才能,以後又成長為著名的維吾爾書法家。演奏彈撥爾是她的拿手戲,她用自己創作的歌詞演唱的《潘吉尕木卡姆》,曾使打獵路過這裡的阿不都·熱西提汗一聽而動心。
木卡姆之母
在王后阿曼尼薩汗的影響和提倡下,原來就醉心於文化藝術的阿不都·熱西提汗,發令召集起散布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一帶有名的維吾爾樂師、歌手和詩人,在宮內全面蒐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木卡姆樂章。阿曼尼薩汗自己親自創作了其中的《依西來提·安格孜木卡姆》成為流傳後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是音樂家,也是詩人,她的名作《精美的詩篇》、《美德》與《心靈的思考》使她在整個汗國名聲大噪。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她傑出的藝術才能同樣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疆木卡姆藝術新疆木卡姆藝術
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第一次規範化的木卡姆套曲,最初分為16部,後來又演變成十二木卡姆;總其大成者是阿曼尼薩汗,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頭,阿曼尼莎汗是名副其實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得力助手
阿曼尼薩汗得力的助手、著名的宮廷樂師尤素甫·喀迪爾汗在這項大型工程中的作用,則是任何人也無可替代的。尤素甫·喀迪爾汗是葉爾羌人。據史料披露,維吾爾族的著名樂器熱瓦甫就出自他的手;而改弦樂上的腸衣弦為絲弦的,也是這位傑出的音樂大師;維吾爾樂器那優美的音色與豐富的表現力,與他的功績分不開。他在音樂與文學方面高深的造詣,使他在葉爾羌汗國乃至中、兩亞地區有著驚人的威望:有許多人不遠萬里,穿越城鎮戈壁,來自伊拉克、伊朗、提比里孜、呼羅珊花剌子模撒馬爾罕安集延、伊斯坦堡、克什米爾、班裡赫、設拉子等地,向他學習音樂。
在他實際組編木卡姆樂曲之前,他的詩集已在中亞各地廣泛流傳。流傳至今的木卡姆樂章中的絕大部分樂曲和歌調,都是經他整理加工而後定的。這就無怪乎他在葉爾羌汗國宮廷有著顯赫的地位。當時的阿不都·熱西提汗一有閒暇,就喜歡召來各界名人雅士,津津有味地聽他們進行關於詩歌、音樂、宗教學術方面的研討辯論;而尤素甫·喀迪爾汗就成了這位大汗形影不離的顧問和知心朋友。
時代造就了這樣一批無與倫比的人才,而集中在一起的這些人才又共同為維吾爾文化藝術的長足進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由於他們的共同努力,葉爾羌汗國成為當時木卡姆藝術的一個最理想的中心。以喀什噶爾一葉爾羌為重要發源地的木卡姆樂舞,在以後不長的歲月里,就廣泛流傳到天山南北各地,又形成了融合當地特色並冠以各地名稱的木卡姆,如刀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等,在紹吾爾音樂舞蹈史上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鐵木爾貢獻
鐵木爾·達瓦買提是十分珍愛、積極扶持、大力提倡、為弘揚維吾爾木卡姆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位當代新疆維吾爾族的國家領導人。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鐵木爾·達瓦買提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鐵木爾·達瓦買提
在新疆境內的木卡姆藝術家、學者乃至平民百姓,一提到他對維吾爾木卡姆的貢獻,無不拍手稱讚、衷心敬仰。在新疆廣泛流傳的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維吾爾族人民心中的藝術之神,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侶。
鐵木爾·達瓦買提在他的回憶錄《生命的歷程》中寫道:“我從年輕時代就酷愛十二木卡姆,把它視作自己的生命,為此我和諸位十二木卡姆專家、學者一起,為其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在鐵木爾·達瓦買提副委員長的組織領導下,中國先後召開了三次國際木卡姆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除了中國外,還有不少外國知名學者。這幾次會議,對中國維吾爾木卡姆傳播世界,中國學者、藝術家學習、了解、借鑑世界木卡姆獲得了良好的效益,從而也推動了中國維吾爾木卡姆的學術研究和藝術表演。

藝術特色

藝術唱詞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複的調式,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爾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帶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
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體系太龐大,詞意太深奧,曲牌太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萬桐書劉熾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

十二木卡姆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古典樂曲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額曼(意為大曲,系列敘詠歌、器樂曲、歌舞曲)、達斯坦系列敘事歌、器樂曲)和麥西熱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樂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個小時。喀什、和田、阿克蘇和伊犁等地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雖然同源,但在結構模式、旋律風格、樂器使用等方面卻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在各種公眾或家庭聚會中演唱和舞蹈。
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
1.藝術特色
十二木卡姆主要流傳在南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喀什、莎車、和田及塔里木盆地北緣的阿克蘇、庫車諸綠洲和北部新疆的伊犁谷地。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亞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哈爾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烏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納瓦木卡姆、木夏維萊克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等十二套大型套曲組成。
其中的每一部又包含“瓊乃額曼”、“達斯坦”“西熱甫”三大部分。其中,瓊乃額曼意為大曲,由若干首敘誦歌曲、器樂曲和歌舞曲組成;達斯坦原意為“敘事長詩”,在維吾爾族民間,因這種敘事長詩主要由達斯坦其連說帶唱地進行表演而成為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十二木卡姆中每部的達斯坦部分以民間流傳的達斯坦為基礎歸整、演化而來,由一組敘事歌曲和器樂曲共同組成;麥西熱甫原意為“聚會”,在全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城鎮,經常舉行各種以自娛性歌舞為主的民眾性聚會,其中規模較大的就叫做麥西熱甫。
十二木卡姆中每一部木卡姆的麥西熱甫既與南部新疆各維吾爾聚居區所舉行的麥西熱甫聚會有聯繫,也可看到蘇菲派伊斯蘭教徒,特別是其中被稱為阿希克(意為痴迷(於安拉)者)的最為虔誠的教徒,經常吟誦泰爾肯(意為乞求)調的蹤影。
十二木卡姆中每一部木卡姆的名稱大都源自波斯、阿拉伯。對於它們的含義,除斯尕、恰哈爾尕、潘吉尕明確地是波斯語,分別意為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之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有學者認為,拉克意為純、專有,在波斯語中表示脈搏、動脈;也有學者認為,拉克由然哥一詞演繹而來,含有純潔、自然之意。烏孜哈勒意為(自己的)境況、處境、悲哀、痛楚、悲慟;可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名詞含有高昂狀態之意。艾介姆原泛指非阿拉伯國家和非阿拉伯人,可指的是波斯人還是突厥人,學者們都又各言其是。烏夏克意為情人們、戀人們,也有學者說這個名詞可以引申為戀曲。巴雅特為古突厥人部落之一,也有學者認為這一辭彙還含有上蒼的意思。納瓦意為聲響、聲音、(鳥的)鳴叫、鳴啼。木夏烏熱克意為十分刺激。且比巴亞特、依拉克可能是部落的名稱。
各地流傳的十二木卡姆版本並不相同,在伊犁地區流傳的十二木卡姆的每一部只包括木卡姆散序和達斯坦、麥西熱甫。除散序之外的瓊乃額曼部分散佚的原因待考。20世紀30年代,當地的音樂家們對比進行了補充和加工,逐漸形成了伊犁流派曲調華麗、委婉,演唱明快、激昂的特色。
喀什、阿克蘇地區演唱十二木卡姆時,主要以拉弦樂器薩它爾跟腔伴奏,以乃格曼其(形制較少的手鼓)達普擊節相伴,亦可加用撥弦樂器卡龍,熱瓦甫、彈布爾都它爾;和田地區演唱十二木卡姆時,主要以吹管樂器巴拉滿跟腔伴奏,以達普擊節相伴,也可加用薩它爾、卡龍、彈布爾、都它爾、熱瓦甫等其它樂器;伊犁地區演唱十二木卡姆時,主要以彈奏樂器彈布爾、都它爾、拉弦樂器斯克里潑卡(小提琴)跟腔伴奏,以達普擊節相伴。
2.十二木卡姆的傳承
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體系太龐大,詞意太深奧,曲牌太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萬桐書劉熾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
新時期,新疆繼續加大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上世紀八十年代相繼成立了自治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同時出版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書籍和光碟。1996年,新疆藝術學院成為了木卡姆表演藝術班。
由於維吾爾族相對獨立的綠洲生活環境逐漸改變,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也隨之變化,十二木卡姆藝術因此出現傳承的危機。

吐魯番木卡姆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
吐魯番木卡姆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於吐魯番地區鄯善縣魯克沁鎮及周邊吐魯番市和託克遜縣
1.藝術特色
吐魯番木卡姆有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等11部,它們是: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吾萊克木卡姆、恰爾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納瓦木卡姆、薩巴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其中的每一套都由木凱迪滿、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朱拉賽乃姆、賽勒克、尾聲等段落組成,11套總計包括66首樂曲,全部演唱大約需要10個小時。
吐魯番木卡姆中的木凱迪滿部分亦稱艾再勒(意為兩行詩)。賽乃姆部分又稱麥西熱甫,是多首歌舞曲組成的一個大口袋,演奏(唱)者可根據自身和舞蹈民眾的情緒需要任意增添節奏相同的曲目。在潘吉尕木卡姆的賽乃姆部分,最後出現了吐魯番地區著名的、以詼諧幽默著稱的那孜爾孔樂曲。除了在樂器的伴奏下歌唱之外,吐魯番木卡姆還有一種鼓吹樂的表演形式。所以,吐魯番地區的著名木卡姆藝人既要能操起薩它爾琴自彈自唱,還要能吹得一手好蘇乃依。技藝高超的舞蹈者遂在樂曲伴奏中進行模擬舞和競技舞的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賽勒凱”部分又稱苛希冬,樂曲速度突然放慢,節奏變寬,這種散、慢、中、快、慢的結構為吐魯番木卡姆所特有。尾聲的篇幅極為短小,僅由一、二句樂句構成。
吐魯番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除有伴奏以外,還有用鼓吹樂表演的形式。吐魯番木卡姆,無鼓不歌、無舞不樂的藝術特色是古代高昌高昌回鶻汗國的音樂遺風。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吐魯番木卡姆記錄和印證了不同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撞擊、交融的歷史。在吐魯番木卡姆中既能見到我國中原音樂和漠北草原音樂的因素,也能見到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等國家、地區音樂的影響。它的特殊音樂節奏、節拍及律制是維吾爾音樂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
吐魯番木卡姆的唱詞多為民間歌謠,也有中世紀文人墨客的詩作,它匯集了吐魯番維吾爾民間口頭文學和察合台歷史時期古典詩歌的精華,成為研究古代高昌人和周邊族群及現代維吾爾民族的生活哲學、倫理道德、民俗民風、文學藝術等諸種文化表現不可多得的活態資料。
2.吐魯番木卡姆的傳承
由於吐魯番木卡姆中的部分歌詞和詩作採用古代察合語,當代聽眾難解其意,因此它的傳承面臨困境。

哈密木卡姆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
哈密木卡姆是流傳在新疆東部哈密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構完整的大型維吾爾音樂套曲,共有瓊都爾木卡姆、烏魯克都爾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兩個樂章(即兩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數千行歌詞。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西域伊州樂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來自中原、中亞及西亞的音樂藝術營養,在歌詞、風格、結構等方面體現了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1.藝術特色
哈密木卡姆共有12套19個分章。它們是:瓊都爾木卡姆、(又名我走遍天下,含兩個分章),烏魯克都爾木卡姆(又名哈伊哈伊約蘭)、穆斯台赫扎特木卡姆(又名亞勒吾孜托雲,含兩個分章)、恰爾尕木卡姆(含兩個分章)、胡甫提木卡姆(含兩個分章)、且比亞特木卡姆(又名加尼贊姆,含兩個分章)、穆夏威萊克木卡姆(又名醫治你心病的良藥,含兩個分章)、烏孜哈勒木卡姆(又名代爾迪里瓦,含兩個分章)、都尕木卡姆(又名(小)你讓我好苦)、多浪穆夏威萊克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又名(大)你讓我好苦)和“拉克木卡姆”(又名“唱吧!我的夜鶯”),12套《哈密木卡姆》共含258首樂曲,全部演唱需要將近10小時。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維吾爾族的傳統,每套木卡姆的名稱一直都保留著維吾爾族的名稱,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顯得十分獨特。
哈密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和同屬板式變化體套曲(在每套套曲中可以見到主要樂調和主題旋律的貫穿,而以節拍、節奏的變化為最主要的變奏手段,並從而構成套曲)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不同,每套哈密木卡姆之中基本見不到主要樂調和主題旋律的貫穿,屬於篇幅不長的木卡姆(散板序唱)開始,後面連綴10至21首當地民間流傳的歌舞曲或歌曲的只曲連綴體套曲。
哈密木卡姆主要以拉弦樂器哈密艾捷克(又稱哈密胡琴)和撥弦樂器哈密熱瓦甫伴奏多面形制較大的達普擊節相伴。哈密木卡姆在歷史上經過了從民間到王宮、最後又回到民間的流傳整合過程,經由民間藝人的不斷演唱和整理規範,形成了結構完整的套曲形態。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4/4、7/8、5/8節奏的多首歌曲及2/4節奏的多首歌舞曲的結構序列組成,體現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徵。
2.傳承意義
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當代維吾爾族人民的審美情趣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哈密木卡姆的文化價值知之甚少,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

刀郎木卡姆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
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葉爾羌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刀郎地區,尤以麥蓋提縣為盛。
刀郎,亦被音譯為“刀朗”、“多郎”、“多朗”、“多浪”、“多蘭”、“多倫”、“朵蘭”、“都蘭”、“隋蘭”或“道南”等。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辭彙是生活在從葉爾羌河和塔里木河兩岸直到羅布泊地區的一部分維吾爾人的自稱。
他們生活的地區也就被稱作刀郎地區。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於喀什地區的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在喀什地區的葉城縣澤普縣岳普湖縣,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庫車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庫爾勒市、尉犁縣直至吐魯番、哈密地區,也可看到刀郎木卡姆的影響。
刀郎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十二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刀郎木卡姆根植於塔里木盆地西北緣葉爾羌河兩岸的綠洲文化,含有漠北牧獵文化的因素,具有典型的多元一體的特點。麥蓋提縣維吾爾族祖先在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歌曲叫作巴雅宛(曠野之意),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巴雅宛組曲,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雛形。後經著名維吾爾木卡姆大師阿曼尼薩汗(1534年生於新疆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卒於1567年)的不斷整理、規範、推廣,形成了今天的刀朗木卡姆
1.歷史淵源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範、聚會、調式、古典音樂等意,它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刀郎人有史以來一直居住在這片肥沃、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狩獵、牧業和後來的農業生產,用自己新勤的勞動,創造了無數的財富,使塔里木盆地日益繁榮富強起來;同時,他們也創造了表達自己美好心愿和內心情感的精神文明。那就是集演唱、彈奏於一體的,內容情感豐富、剛烈遒進,最富民眾性、藝術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刀郎木卡姆。她是充分表達哀與樂、愛與恨和美好理想的精美旋律,她曲調古老,原始鄉村生活氣息濃烈,唱詞優美、豪放、端莊大方。刀郎木卡姆的唱詞主要由維吾爾民謠組成,每一個木卡姆都沒有固定和規範的唱詞,主要根據表演、演唱家的情緒和技巧而隨之變化。因此,為刀郎木卡姆唱詞的豐富多彩創造了廣闊的天地。
2.藝術特色
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長度約為6到9分鐘,9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刀朗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刀郎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反映出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
與“十二木卡姆”不同的是,“刀郎木卡姆”中大多數木卡姆的名稱都是維吾爾語,也有幾部“刀郎木卡姆”既有外來語名稱,又有本民族語名稱,說明維吾爾木卡姆可能經歷過由本民族語名稱向外來語名稱轉變的過程。
每一部完整的“刀郎木卡姆”都由簡短的“木凱迪滿”及“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9部《刀郎木卡姆》共包括45段樂曲。“木凱迪滿”意為“序言”、“引子”。“且克脫曼”意為“點”、“節拍”,由“且克脫”一詞演化而來。“賽乃姆”原意為“偶像、神像、美人、美女”,又是在維吾爾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歌舞套曲的名稱。“賽勒凱”又稱作“賽納凱斯”,由“賽勒克”(有學者認為意為“興趣”、“意願”)一詞演化而來。“色利爾瑪”被一些學者解釋為“柔軟”、“潤滑”。
“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刀郎木卡姆”高亢的引子直衝雲霄。在刀郎艾捷克、刀郎熱瓦甫和卡龍奏出的復調襯托中,領頭的“木卡姆其”在用超乎尋常的高音訴說著心中的希冀。隨後,幾面甚至幾十面手鼓一起敲響,那激越的鼓聲震撼著每個參與者的心。每部“刀郎木卡姆”的後4部分都可作為民眾性自娛舞蹈的伴奏,人們在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曲中翩翩起舞,趕走了心中的愁雲,驅散了身體的疲憊。比起“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篇幅要短小得多,其每一部的演唱時間在79分鐘左右,演唱9部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以多面達普擊節相伴,上述拉弦、撥弦樂器在伴奏中,經常不作跟腔,而奏出各種各樣的枝生復調或節奏型,從而與聲樂形成複雜的多聲部效果。

代表作品

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等

傳承意義

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於公元十世紀,一直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也是維吾爾人民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之一。她現今僅保存在刀郎維吾爾人民生活的地區,她的曲調旋律沒有受到其他木卡姆或其他地方音樂的影響,始終保持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代表著古老的維吾爾木卡姆。
新疆麥蓋提縣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麥蓋提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其他各地流傳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內的各種維吾爾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時又有相對獨立的藝術特色,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文化的傳播、整合,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越來越淡漠,刀郎木卡姆這種文化表現形式在維吾爾族人民的節日儀式和人生禮儀中的功能逐漸減弱,它的傳承因此出現了危機。在麥蓋提縣能彈唱的民間老藝人已經不多了,能完整彈奏9個序曲的老藝人更是寥寥無幾。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採取搶救和保護措施,使其有序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8月,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託,組織召開中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國家評審會議,“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預選項目。
2005年11月25日,中國政府報送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