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體腎小球腎炎

新月體腎小球腎炎(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指以大量新月體形成為主要特點的腎小球腎炎。臨床多表現為急性腎損傷,起病急,數日至數周內出現少尿、無尿、腎功能下降。病理改變特徵為腎小囊內細胞增生、纖維蛋白沉積,50%以上的腎小球有新月體形成。本病十分危重,預後差。如能早期明確診斷,並根據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可明確改善預後。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腎內科
  • 常見病因:原發性或繼發於腎小球腎炎
  • 常見症狀:急性腎損傷,出現少尿、無尿等
  • 傳染性:無
病因,分型,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新月體腎小球腎炎可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兩類。
1.原發性新月體腎小球腎炎
(1)I型:IgG呈線性沉積,由抗腎小球基膜抗體引起的新月體腎炎。
(2)Ⅱ型:IgG呈顆粒樣沉積,由免疫複合物形成或沉積引起的新月體腎炎。
(3)Ⅲ型:無或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積的新月體腎炎。
(4)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誘發。
2.繼發性新月體腎小球腎炎
(1)繼發於其他類型的腎小球腎炎:如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膜性腎小球腎炎、抗腎小球基膜型腎小球腎炎等。
(2)伴發於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急性或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內臟化膿性病灶引起的慢性敗血症及腎小球腎炎。
(3)藥物:青黴胺、肼屈嗪、別嘌醇及利福平等。

分型

根據病因及發病機制分為5型:
Ⅰ型,抗基底膜型,患者血內有腎小球基膜(GBM)抗體;
Ⅱ型,免疫複合物介導型,病變腎小球內有免疫複合物沉積;
Ⅲ型,血管炎型,患者血內有抗中性白細胞胞漿抗體(ANCA);
Ⅳ型,抗基底膜和血管炎混合型,患者血內ANCA和抗GBM抗體均陽性;
Ⅴ型,特髮型,所有抗體均陰性。

臨床表現

表現為快速進行性腎炎綜合徵。I型好發於青、中年,Ⅱ型及Ⅲ型常見於中、老年患者,男性居多。患者可有前驅呼吸道感染,起病多較急,病情急驟進展。以急性腎炎綜合徵為臨床特徵,起病急、血尿、蛋白尿、尿少、水腫、高血壓,多在早期出現少尿或無尿,進行性腎功能惡化並發展成尿毒症。患者常伴有中度貧血。Ⅱ型患者約半數可伴腎病綜合徵,Ⅲ型患者常有不明原因的發熱、乏力、關節痛或咯血等系統性血管炎的表現。

檢查

免疫學檢查異常主要有抗GBM抗體陽性(I型)、抗ANCA陽性(Ⅲ型)。此外,Ⅱ型患者的血循環免疫複合物及冷球蛋白可呈陽性,並可伴血清C3降低。B型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常顯示雙腎增大。
病理改變特徵為腎小囊內細胞增生、纖維蛋白沉積,50%以上的腎小球有新月體形成。

診斷

凡急性腎炎綜合徵伴腎功能急劇惡化,無論是否達到少尿性急性腎衰竭,應懷疑本病並及時進行腎活檢。若病理證實為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除外系統性疾病,可以診斷。

治療

針對急性免疫介導性炎症病變的強化治療以及針對腎臟病變後果(如水鈉瀦留、高血壓、尿毒症及感染等)的對症治療。尤其強調在早期病因診斷和免疫病理分型的基礎上儘快進行強化治療。
1.強化療法
(1)強化血漿置換療法:適用於各型急進性腎炎,但主要適於I型;對Goodpasture綜合徵和原發性小血管炎所致急進性腎炎(Ⅲ型)伴有威脅生命的肺出血作用較為肯定、迅速,應首選。套用血漿置換機分離患者的血漿和血細胞,棄去血漿以等量正常人的血漿(或血漿白蛋白)和患者血細胞重新輸入體內。該療法需配合糖皮質激素,口服潑尼松,2~3個月後漸減,及細胞毒藥物,環磷醯胺口服,累積量一般不超過8g,以防止在機體大量丟失免疫球蛋白後有害抗體大量合成造成“反跳”。
(2)甲潑尼龍衝擊伴環磷醯胺治療:主要適用Ⅱ、Ⅲ型,I型療效較差。甲潑尼龍溶於5%葡萄糖中靜脈點滴,每日或隔日1次,3次為一療程。必要時可間隔3~5天進行下一療程,一般不超過3個療程。也需輔以潑尼松常規治療及環磷醯胺環磷醯胺衝擊療法。用甲潑尼龍衝擊治療時,應注意繼發感染和鈉、水瀦留等不良反應。
2.替代治療
凡急性腎衰竭已達透析指征患者,應及時透析。對強化治療無效的晚期病例或腎功能已無法逆轉患者,有賴於長期維持透析。腎移植應在病情靜止半年(I型、Ⅲ型患者血中抗GBM抗體、ANCA需轉陰)後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