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防震減災事業面臨的問題

儘管在監測預報、震災預防、應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通過防震減災工作實踐,尤其是汶川地震科學總結與反思,進一步發現了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基礎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一)防震減災社會管理有力舉措不夠。
對防震減災社會管理的認識不夠深入。防震減災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隊伍亟需充實。防震減災規劃體系建設需不斷推進,政府防震減災目標責任制亟待落實。抗震設防要求尚未完全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式,抗震設計與抗震設防要求銜接不夠,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有待進一步規範。現行地震應急預案應對大震巨災尚需完善,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的職能有待全面發揮。
(二)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覆蓋領域不寬。
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意識需要不斷加強。新聞宣傳工作尚需進一步完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地震安全民居需從示範區域向全國推廣,地震活動構造探察等基礎工作對城鎮規劃的服務不足。地震速報的時效和內涵與社會公眾需求仍有差距,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服務剛剛起步。快速災情獲取和災害損失評估尚不能完全滿足大震巨災應對的需求。
(三)防震減災基礎能力支撐作用不強
防震減災人力資源還不能完全適應事業發展的新要求。人才結構和布局需進一步最佳化,各類優秀人才不足,長期穩定的優秀科技團隊有限,行業人員職業素養有待提升,人才的遴選機制、激勵機制、政策環境等有待完善。
地震科技服務防震減災任務需求的能力不足。新型感測器等地震觀測核心技術未有重大突破,地震預測理論方法研究成果有待進一步實用化,震災預防和應急救援等領域技術研發套用有待加強,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等基礎性工作剛剛全面開展。
監測系統的布局和功能有待繼續最佳化。台網布局不能完全滿足強震活動主體區域的監測需求,對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重大生命線工程區域的監測解析度有待提高,國家、省、市縣專業台網及社會專用台網的系統集成不夠。台網部分觀測設備運行不夠穩定,運行維護能力有待提升。
對地震短臨預報能力倚重偏高,中長期預報的減災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對地震預測特別是短臨預測科學探索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認識沒有完全到位。對地震孕育和發生的物理機制尚未認識清楚,地震預測尤其是短臨預測仍以經驗預測為主,在時間和空間方面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