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與中國社會主體意識》是2017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明。
基本介紹
- 書 名:文化心理與中國社會主體意識
- 作 者:邵明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0831
《文化心理與中國社會主體意識》是2017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明。
《文化心理與中國社會主體意識》是2017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明。內容簡介本書主要研究中國社會主體意識與文化深層的“自主—依附”心理結構之間內在的和歷史的關聯,結合了中國哲學、歷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總體反映。它包括人們的意識形態和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等。社會的意識結構建立在社會的經濟結構基礎之上並受社會的政治結構制約。社會意識具有自身的結構、特點和作用。主要特點 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 ⒈.社會意識的內涵和外延。從內涵上看,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過程和條件在...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
文學主體理論走過了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道路:先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推行“整體主義”和群體意識,講求統一意志和統一思想(如封建道德中的“三綱五常”觀念),儒家文化尊從“文以載道”、“經世致用”、道德教化等傳統理念,在這樣高度集權的高壓社會和文化氛圍里,“文”被置於“載道”、教化的工具位置上,主體...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論研究》是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浩斌。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論研究》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主體問題的學術專著。該書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觀歷史進程為背景,以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主體表現樣態及其演變規律為重點,以...
《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是李德順撰寫的一部哲學著作,是《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叢書之一。本書運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於學科的高度,就價值現象的本質、發生和存在的基礎,價值意識表現形式和現實實踐形態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探討,並經過分析論證,對價值的本質和特性、價值分類...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和一線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參加了會議。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
四、主體心理學在我國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主體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一、研究作為主體的人 二、強調主體能動性 三、注重研究群體主體問題 四、關注社會問題 第二章 主體心理學的孕育背景 第一節 哲學背景 一、西方哲學關於主體問題的研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蘇聯哲學及俄羅斯宗教哲學 第二節 社會文化發展背景 一...
中國思想綜合創新的基調和走向由此確立。11、內聖外王 它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雖屢經坎坷,甚至瀕臨滅頂之災,仍然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在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範與社會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塑造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於洙泗之間,由孔子開宗立說,將西周禮樂文明...
無意識,是精神分析學說的理論術語。無意識這一術語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經為一些作者所使用,然而它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獲得了一種完全原創性的意義,而且構成了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在“無意識”一詞的兩種用法之間做出了區分。作為一個形容詞,它僅僅指的是主體在特定的時刻上並未加以有意識注意的那些心理過程。
中國歷史 上占統治地位的 意識形態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個:封建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西方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最突出的可以舉出六個:古希臘羅馬時的帝國思想(城邦建立以後)、神學、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就是在十九和二十世紀,西方出現了成千上萬個“主義”,多在一般精神文化和藝術層面上...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
生活於12世紀的朱熹,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學說一直是此後封建王朝正統意識形態,對中國近古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世紀以降,儒學不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朱熹思想仍受到學界的重視,特別是現代新儒家中的“道問學”與“尊德性”兩系,都把朱子哲學當作重要的學術資源,力圖在現代語境下...
行政文化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和治國安邦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不同社會文化的衝突和交融中,由不同的區域和人群逐漸整合而成,不同的人群和區域使行政文化呈現出多元的特性。普遍性與連續性 行政文化是連續的、持久的和無所不在的,行政文化一經形成將廣泛地、持續地影響行政主...
人類理性在根本上是相通的,通過中外心理哲學的比較研究,可以對意識結構、本體論和方法論等問題的認識加深一步。熊十力通過對唯識論(一種關於認識論和心理學的體系完備的宗教哲學)進行加工改造,他認為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備。首先它沒有說明經驗知識與直覺的本體知識之間的關係,其次也沒有...
內觀文化立足於心理學主體性認識論和方法論,即採用了如實觀察的方法並且注重其哲學範疇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這些範疇所包括的直接的宇宙內涵。內觀文化的價值在於釋放生命性,承載不同意識形態從不同的路徑潛入生命智慧,使個體的生命修證和社會文明發展之間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
規範的英文“norm”一詞來源於拉丁文“norma”,本義指木匠手中的“規尺”,後哲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用它來研究人的社會行為,用它作為人的行為標準,故它便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社會規範(Social Norm)固定下來,是哲學、倫理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各學科觀點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哲...
第三節文化結構的多元互損 第四節民族魂在家庭細胞中的消散 第五節“非整合性”陰影對現代化的困擾 第六節文化整合與法 第十三章文化整合模式:當代社會結構轉型與文化整合 第一節中國當代文化整合的歷史與現實 第二節兩類文化整合模式的取捨 第三節構成一隨機整合 第十四章文化角色:角色行為的主體性與文化心理...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公民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依據,以自身作為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感受和理性認識。中文摘要 與臣民意識相比,公民意識強調對自身權利與責任的自覺認同。因此,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公民...
經過以基督教文化為主體的漫長中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在歐洲萌發。為了推翻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向落後的封建貴族勢力發起了全面進攻。他們首先在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找到了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統治的武器,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以復興古典文化為標誌的“文藝復興”運動。文...
“以我為主”,就是在外來文化的引進中,以我們的民族文化為接受主體,以民族文化能否認同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意識形態不能與國際接軌,接軌就必然“出鬼”。“為我所用”就是引進外來文化要辯證取捨、擇善而從,取精用宏、融會貫通,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並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
因此,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積累強大發展後勁的基礎工程。穩壓器 人不僅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社會政治活動的主體。國民政治素質起調節各種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國民政治素質高,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改善投資環境,所以,每當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社會重視時,則無不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在這種情況下,主導價值觀也就成為社會的意識形態的支柱與核心。在社會常規發展時期,它對維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轉型時期,它對於整合不同的價值觀念,保持社會轉型的順利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社會主流價值觀處於一種自髮狀態,甚至與社會意識形態所倡導的價值導向不相一致,社會主體的價值...
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包括層層遞進又密切相關的幾層涵義:1、承認人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認人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
系統自和諧心理諮詢,是以心理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為主要理論依據,遵循家庭、組織、人格系統基本規則,通過角色代表的共情反應以及系統自和諧運作機理,直觀呈現系統中存在的各種不和諧狀態及其相關成員心理行為問題的系統性根源,重建系統和諧狀態,根本解決人在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問題和困擾,...
3.作為國家的社會權力是一種“實踐的觀念”。按照譯文,也可以劃分出三層涵義:1.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為階級統治提供了物質條件上的可能性;2.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主體條件是:在社會分工中履行公共職能的那個階級,憑藉工作之便,把公共權力變成了謀取階級私利的工具,從而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馬克思用Besitz一詞來...
第三,宗法團隊精神抑制個人權利意識的形成。在宗法制度下,個體生命的價值主要是在倫理政治關係中得以實現。因此,“在中國沒有個人觀念;一個人似不為其自己而存在”。儘管“對群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是整箇中華民族(從天子到庶人的)共同的一般的社會心理結構”,但“這種中國式的責任觀缺乏作為責任的唯一主體的...
50年代,中國仿照蘇聯的民族政策,史達林在闡發其民族政策時曾指出,某一群體成為“民族”要具備以下四個標誌: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從共同的文化特徵中顯示出來的共同的心理構成。於是根據這些標誌,中國的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400個需要識別的群體進行了調查。他們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體的分支,...
紋化論試圖根據《衍存論》中的物態觀來揭示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是中國哲學哲學化工程中有關社會發展理論的探討,同時,也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世道 主要觀點是:人作為思維態的存在者,是境域與意志的平衡統一體;人們在自然界中謀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主體與環境的互動而不...
這個精神實體可以就孟子的“性善論”而謂之“性體”,亦可以就王陽明的“良知說”而謂之“心體”,其實皆是一“道德的主體”。中國文化始終肯定在人的生命中有一個完全可以自我作主的道德主體,只要去作操持涵養的工夫,則這個主體便自然會在生命境域裡呈現。故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