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創建(1937年9月—1938年10月)

日軍侵入中國內地後,由於兵力不足,在其後方留有廣闊的地區。這些地區成為中國抗日軍民發動游擊戰爭,消耗敵人,壯大自己的空間。要在敵後開展並堅持持久廣泛的游擊戰爭,就必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為保存、發展自己和消滅敵人的戰略基地。八路軍、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分兵發動民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收復被國民黨軍隊丟失的大片國土,整頓社會秩序,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先後開闢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從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餘次,斃傷俘敵5.4萬餘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餘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後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敵後游擊戰爭不僅配合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作戰,直接給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擊,而且迫使日軍將原先用於進攻的大量兵力轉用於防守其占領區,從而對阻止日軍的戰略進攻,穩定全國戰局,使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起了重要的作用。敵後戰場的開闢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成為八路軍、新四軍堅持長期抗戰的強大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