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光

張謙光

張謙光,1908年出生於湖北新洲縣。幼年家境貧寒,靠半工半讀於1929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教育系。1934年任大冶縣政府督學,兩年後調任應城縣政府督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謙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新洲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47年2月26日
  • 職業:革命者
  • 畢業院校:中華大學教育系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事跡年表,生平,被殺,

人物簡介

姓名 張謙光
性別 男
民族 漢族
籍貫 湖北新洲
出生年月 1908年
逝世日期 1947年02月26日
家貧,隨父母到武漢謀生,父親在?口工人子弟學校任教,貧病交加,早逝。母親返娘家務農。他決心求學,不隨母去,單身躑躅漢口街頭,靠賣勞力餬口。不久考取一所半工半讀中學。畢業後,又考入私立中華大學教育系,依然靠半工半讀維持生活和學業。1929年春,大學畢業後在襄樊一家商店當過夥計,在武昌建築工地搬過磚瓦,在漢口打包廠扛過棉花包。1929年夏,考入國民黨湖北省教育廳舉辦的暑期教職員訓練班。秋季結業後,分配到宜昌工作,任湖北省立民眾教育館講演員兼湖北省立第二國小教員。1934年,調大冶縣政府任督學。1936年,又調應城縣政府任督學。蘆溝橋事變後,他激憤不已,給剛出世不久的小女兒取名“挽蘆”(挽救蘆溝橋),以示救亡圖存的決心。1937年,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後,我黨代表董必武與國民黨的湖北省建設廳商定,在應城縣湯池開辦一個農村合作事業訓練班,培訓抗日救國骨幹。中共湖北省委派宣傳部長陶鑄去主持訓練班的領導工作。國民黨當局派他到訓練班“旁聽”,監視訓練班的活動。他到訓練班後,目睹在這裡工作的共產黨人都是拋家不顧,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者,深受感動。他主動找陶鑄,講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特殊使命,表明自己堅決跟共產黨走的決心。陶鑄高度讚揚了他的轉變,熱情歡迎他參加革命,並要求他多做些抗日救亡的宣傳發動工作。1938年10月,應城淪陷,國民黨縣政府逃進深山,他公開加入共產黨的陣營,調京山縣政府任政府指導員。年底,經沈德純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調任應城縣抗日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秋,調任應城縣政府民政科長,後任縣政府秘書並代理縣長。1940年春,中共應城縣委成立,當選為縣委委員,並任政權部部長。1941年3月,中共應城縣委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當選為縣委書記,後又兼任縣長職務。以後的年月,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他在發動民眾減租減息、鞏固抗日民主政權、開展武裝鬥爭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44年8月,調任襄北專員。1945年3月調任鄂中專員,後又擔任襄北地委書記。1946年夏,中原解放區主力部隊突圍,解放戰爭爆發。張謙光主動請求留下堅持與敵鬥爭。9月,率鄂中留守人員轉移到鄂西北武當山地區。在武當山區黨委領導下,成立鄂西北軍分區,被任命為興山地委書記兼第二軍分區政委。年底,鄂西北形勢惡化,張謙光率江漢軍分區第三團轉移到房縣、興山一帶與敵周旋,打擊敵人。1947年1月下旬,在興山大、小螺山地區與敵六十六軍兩個團和七十五軍一個團遭遇,激戰三晝夜,最後只剩下5個人。1947年2月26日,他們5人轉移到興山平水河後溝時遭敵包圍,他身中兩彈被俘。敵人將他押到平水河邊時,因傷勢過重而犧性。

人物事跡

張謙光,1908年出生於湖北省新洲縣肖家橋附近張北南村。其父親是鄉間塾師,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張謙光小時候隨父母離鄉背井流落武漢,父親在口工人子弟學校任教,由於操勞過度,貧病交加,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迫於生計,母親遂回娘家與其胞弟一起務農為生。
在這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為了求學,張謙光隻身留在漢口。憑著自己的才智和勤奮,他考進了一所半工半讀的中學。為了不至中途輟學,他課餘就在校內攬些雜活乾,節假日還要到校外去搞搬運。熬到中學畢業,他考入私立中華大學教育系,依然靠半工半讀以維持生活和學業。
1929年春,張謙光大學畢業。但這位富有知識卻窮於錢財的張謙光,依然被迫浪跡江湖——在襄樊一家商店當過小夥計,在武昌建築工地搬運過磚瓦,在漢口打包廠扛過棉花包,還打掃過江岸碼頭的石階……
這年夏天,張謙光考入國民黨湖北省教育廳辦的暑期教職員訓練班,在這裡,他結識了後來成為終身伴侶的梅雪馥。秋季,訓練班結業後,他和梅雪馥被分配到宜昌。他任湖北省立民眾教育館講演員兼湖北省立第二國小教員。1934年,張謙光調到大冶縣政府任督學。1936年,又調任應城縣政府督學。在任督學的四年中,他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知識分子的風貌,每到一地,總是勤奮工作,不擺官架子,因而,他深為教育界下層人士敬重和熱愛。
盧溝橋事變後,華北大好河山慘遭日軍鐵蹄踐踏,張謙光對此激憤不已。為了表示對日軍的痛恨和對中華大好河山的熱愛,他給剛出世不久的小女兒取名“挽蘆”(挽救盧溝橋)——以示他救亡圖存的決心。
1937年底,中共代表董必武和國民黨湖北省建設廳廳長石瑛、建設廳合作事業委員會委員李范一共同議定:在應城縣湯池開辦一個湖北省農村合作事業指導員訓練班,開展愛國救亡活動。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陶鑄受黨的派遣主持湯池訓練班的領導工作。1938年春,訓練班第三期開學不久,國民黨當局便派當時身為應城縣政府督學的張謙光到訓練班“旁聽”,其實,是為了監視訓練班的活動。但“旁聽”之後他對訓練班的認識和態度起了深刻的變化。他心悅誠服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對中國共產黨的策略更是欽佩不已。他恨自己盲人瞎馬似地混了這么多年,慶幸自己獲得這次“旁聽”的機會,進而確定了今後應走的道路。
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他悄悄地找到陶鑄,講明自己的真實身份,並且和盤托出他來湯池的背景和特殊使命。他深有感觸地談了來到訓練班後感情上的變化和思想覺悟的提高,表明自己跟共產黨走到底的決心。陶鑄衷心地感謝他講明真實情況的誠意,高度讚揚了他的轉變,熱情歡迎他參加革命。張謙光受到很大的鼓舞,殷切地期望陶鑄給他布置任務,決心以實際行動來表明他的轉變。陶鑄根據他的情況和當時客觀形勢,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發動民眾起來抗日,希望他今後多作些宣傳發動工作。
第三期訓練班結業後,張謙光回到縣城,他一面向國民黨當局匯報說訓練班沒有什麼問題,一面鼓勵青年學生到湯池去學習。同時,他還憑藉督學的身份,親自串連進步教師,籌建抗日宣傳隊。在他的帶動下,宣傳隊很快組成了。宣傳隊深入農村,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在宣傳隊內,張謙光常向隊員們講他在湯池訓練班所見所聞和感受,還向隊員們傳授宣傳的方法,擴大了黨的影響,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1938年10月,應城淪陷,國民黨縣政府倉皇搬進深山。張謙光和他們分道揚鑣,公開投進共產黨的懷抱。中共黨組織為了迅速安定社會秩序,樹立民眾的抗日信心,決心一面迅速展開武裝鬥爭,一面派幹部到基層發展黨的力量,創建抗日根據地。陶鑄按黨的指示,在京山、應城邊界組織了京山抗日自衛隊和應城抗日游擊隊。張謙光任京山縣政府政治指導員,到京山縣丁家沖一帶發動民眾創建抗日根據地。年底,經沈德純介紹,張謙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春,組織上考慮張謙光在應城各界人士中有較好的關係,調他任應城縣抗日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4月,陶鑄指示張謙光、徐覺非、蘇化龍等人,深入到應城的沈鋪、楊家河、長江埠等地開展工作。張謙光到沈鋪後,秘密寄居在進步教師田澤民家中。他帶著工作隊,深入到湖頭汊尾發動民眾。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工作,一批鄉、村抗日民主政權紛紛建立,人民民眾抗日情緒日益高漲。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應城縣第一區抗日民主政權,張謙光擔任區長。
為了加強縣級政權的建設,1939年秋,張謙光調任應城縣政府民政科長,後任縣政府秘書並代理縣長。
1940年春,中共應城縣委成立,張謙光當選為縣委委員,並任政權部部長。他在團結各界人士聯合抗戰,發動民眾減租減息,鞏固抗日民主政權以及開展武裝鬥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0月,日偽聯合發動對應城湖區的“掃蕩”,縣委決定以進攻打破敵人的“掃蕩”。第一次進攻戰,因缺乏經驗,準備不周,未能煞住敵人的囂張氣焰。偽軍頭目呂華奎依靠日軍勢力,依然四出襲擊中共領導下的區、鄉抗日政權。為了消除這個大患,張謙光深入民眾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偵察敵情。10月底,獲悉黃家灘據點內的日軍調至正面戰場作戰,敵偽據點僅剩呂華奎部,縣委決定立即抓住這個戰機,向敵人發動第二次進攻。11月5日,在縣委統一指揮下,兵分三路,於凌晨一點向黃家灘據點發起攻擊。張謙光率領二中隊一個排和礦工分隊為一路投入戰鬥。仗打得很激烈,敵人傷亡慘重,節節敗退。由於敵人從縣城派來了大批援軍,張謙光率部相機撤出戰鬥。這次戰鬥雖然沒全殲敵人,但是給敵人以重創,迫使敵人龜縮在據點裡,再也不敢出來肆意妄為了,日偽勾結妄圖消滅我抗日武裝和政權的陰謀破產了。應城抗日民主政權又重新活躍起來並有了新發展,張謙光也在戰火中提高了領導武裝鬥爭的本領。
1941年3月,中共應城縣委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上張謙光當選為縣委書記,後又兼任縣長職務。這以後的年月,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日益頻繁,國民黨頑固派與日偽勾結對抗日軍民的夾擊也愈演愈烈。在這艱難困苦、尖銳複雜的鬥爭之中,肩負重任的張謙光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搞好工作。
1941年冬,應城地方抗日武裝和日軍達成交換俘虜的協定。那天正值農曆除夕,縣委召集區級以上的幹部在葛峰崗湖裡的小島上開會,歡迎戰友們脫離虎口歸來。由於對敵人估計不足,沒有及時轉移駐地。次日拂曉,小島突然被敵包圍。張謙光臨危不懼,沉著指揮突圍戰鬥。同志們勸他先走,他堅決不同意,並親自在前沿陣地指揮阻擊妄圖登入的敵人。經過一場激戰,我方雖有犧牲,但是開會的幹部和獲釋歸來的人員安全脫險了。
1944年8月,張謙光受命擔任襄北專員。1945年3月,調任鄂中專員,後又擔任襄北地委書記。領導了襄北地區進行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鬥爭。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調集30萬大軍,殺氣騰騰地圍攻中原解放區。中原局根據中央的指示,留下少數人堅持原地鬥爭,大部隊突圍轉移。張謙光主動請示留下堅持和敵人周旋。
9月,張謙光率領鄂中留守人員轉移到鄂西北武當山地區。在武當山區黨委領導下,成立鄂西北軍分區,張謙光被任命為興山地委書記兼第二軍分區政委。
年底,國民黨軍繼續向西追擊解放軍,鄂西北形勢嚴重惡化。張謙光等帶領著留守部隊江漢軍區第三團轉移到房縣、興山一帶,晝夜不息地與敵周旋,並伺機打擊敵人。一次,在興山縣大、小螺山地區,他們一舉殲滅敵鄂西保全團兩個連。
1947年1月下旬,當張謙光率部再次迂迴到興山大、小螺山一帶時,不料與敵六十六軍兩個團和敵七十五軍一個團遭遇,激戰三晝夜。22日,正值農曆除夕,一場罕見的大霧把大、小螺山遮掩得嚴嚴實實。張謙光所部憑藉大霧掩護,突出了重圍,經巴東縣平陽鎮撤到小龍。戰鬥部隊和司令部分別駐在一道山溝兩邊的叢林中。中午時分,大霧漸散,敵人發覺張謙光所部突圍的去向,便向小龍蜂擁而來。張謙光和司令員鄒畢兆、政治部主任吳仁芳等研究決定,將司令部撤至溝東與作戰部隊合攏。當通訊戰士剛剛把電台拆收完畢,敵人已從山上壓下來了。張謙光等與作戰部隊會合已不可能了,只好帶著身邊幾名通訊、偵察戰士,避開敵人朝另一座山撤退。
山高林密,冰天雪地,加之敵人重兵封鎖了隘口,突圍已不可能了。他們憑著高山險峰,在冰天雪地里兜圈子,設法向東突圍找部隊。夜幕拉開後,張謙光等架起電台,向鄂西北軍區黨委報告說:我們在小龍遭敵包圍,大部隊與敵激戰後撤出,我們幾個人正在設法突圍。軍區黨委指示他們向宜昌或四川方向轉移。
次日新春佳節,他們向龍門河方向轉移。時至中午,前鋒戰士突然發現,山隘口已被敵人封鎖,他們只好隱蔽。下午,敵人開始搜山,他們眼看敵人一步步地逼近了,已經無路可退。張謙光鼓勵大家說:危急關頭已到眼前,這是對我們最嚴峻的考驗。是英雄、是狗熊就在這個時刻看!接著他們用電台向軍區報告說:“我們四周都是敵人,並向我們逼近,突圍已經無法。這是我們最後的電報。”說完後就砸毀了電台,準備與敵人作最後的拚搏。
當敵人搜到山腰時,夜幕降臨了。張謙光等隱藏在茅草叢中,一隊敵人從他們附近蠕動過去,他們趁黑夜又一次鑽出重圍。他們夜行曉宿,靠野獸出沒的山洞棲身,雖然暫時躲過了敵人,但是逃不過饑寒的威脅,每人每天只能靠幾十粒玉米來充飢。
2月6日是元宵節,他們在山上碰到了一位山民,在他的引導下,張謙光一行過了龍門河,來到了天子墳。不料卻被一股突如其來的敵軍衝散了,幸好第二天他們又重新聚合,可惜的是嚮導不見了。
饑寒交迫,傷病交加,幾個人都已體虛力弱,張謙光老病復發,行動更難。敵人又圍上來了,政治部主任吳仁芳不幸被俘,壯烈犧牲,幾個戰士也先後失散。2月下旬,張謙光等轉移到興山縣北部平水河一帶時,只剩五個人了。
2月25日,身體已極度虛弱的張謙光和倖存人員來到平水河南邊的山上,他們感到這樣在山上盲目轉悠不行,即使不被敵人發現,也會餓死、凍死,更談不上找大部隊了,如能找個嚮導就好了。正在這時,發現了一個過路的山民。他們欣喜不已地請他帶路。那山民說,路是熟的。但現在走不出去,到處都是敵軍,滿山遍野地搜查。不如先到他家暫避一下,然後再設法到宜昌。這正與張謙光等人想到一塊了,也符合軍區關於突圍的指示。
26日,張謙光、鄒畢兆等人在這個嚮導的引導下,轉移到平水河南邊的後溝,忽然嚮導不見了,正當大家驚異時,迎面響了兩槍——他們發現上了敵人的當。走在前面的張謙光身中兩彈倒在草叢中,不幸被俘。身受重傷的張謙光被敵人押到平水河邊,他掙扎著,面對槍林刀叢破口大罵。敵人摘下他身上惟一值錢的一塊懷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英勇的兒子張謙光,就這樣犧牲在平水河畔。

事跡年表

生平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為開展敵後抗日救亡運動和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董必武陶鑄等到應城縣湯池開辦湖北省農村合作事業指導員訓練班。不久,國民黨派張謙光監視訓練班的活動。通過旁聽陶鑄等共產黨人的講課,張謙光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抗戰和革命的正確主張,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陶鑄等人的幫助下,張謙光一方面在政治上掩護訓練班的活動,一方面組織和動員青年到訓練班學習,籌建抗日宣傳隊,深入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1938年底,張謙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任應城縣抗日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經過艱苦工作,成立了應城縣第一區抗日民主政權,張謙光擔任區長。1940年春,中共應城縣委成立,張謙光當選為縣委委員兼政權部部長。1941年3月,中共應城縣委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張謙光當選為縣委書記,後兼任縣長。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中,他肩負全面領導應城地區抗日鬥爭的重任,為鄂豫邊區的建設和鞏固提供了經濟物資和人員補給,為應城地區的抗日鬥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4年8月,張謙光受命擔任襄北專員。次年3月,調任鄂中專員,後又擔任襄北地委書記,領導襄北地區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圍攻中原解放區。根據中共中央部署,實施中原突圍。張謙光主動要求留下堅持鬥爭,擔任興山地委書記兼第二軍分區政委,率領鄂中留守部隊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周旋在鄂西北武當山地區,有力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向其他解放區的進攻,為全國的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

被殺

1947年2月26日,在興山縣平水河一帶,張謙光所率部隊遭到敵人重兵包圍,激戰中張謙光中彈被俘。敵人對他威逼利誘,軟硬兼施,都未能使他屈服。張謙光英勇就義,時年3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