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涯
陳殘雲,中國電影劇作家。1914年生於
廣州。家境貧寒,在親屬的資助下上了學。後來又到
香港當了幾年夥計。19歲時,他寫了一篇短文《一個青年的苦惱》在《大光報》上發表。1935年,他入
廣州大學讀書,出版
詩集《鐵蹄下的歌手》,還參加了廣州藝術工作者協會詩歌組的文化運動,擔任《中國詩壇》的
編輯工作。1940年他到廣西
桂林逸仙中學任教,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10月,他經
夏衍介紹赴新加坡,後從
馬來西亞經
泰國等地輾轉回國,1944年後,他擔任了
桂林文化界抗敵工作隊隊長,廣西梧州大坡山李濟琛部隊當政工隊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寫了中篇
小說《風沙的城》,還與司馬文森合編《文藝生活》。不久,他被迫逃到
香港,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這期間,寫出了
電影劇本《珠江淚》,後拍成電影,該片在當時打破了粵語片賣座率最高紀錄。1950年,《珠江淚》獲得國家的榮譽獎,在
香港期間,他與別人在《大公報》上合編《青年周刊》,與章泯合編《電影周刊》,還完成兩部中篇
小說《
南洋伯還鄉》、《新生群》,並在一家影業公司擔任編導室主任。
1946年,到
香港教書,期間創作了
電影劇本《珠江淚》,於1950年獲國家榮譽獎,從此涉及影壇。在
香港期間,與章泯合編《電影周刊》,並在一家影業公司擔任編導室主任。1954年,在
廣州公安局任辦公室副主任期間,寫出電影文學劇本《羊城暗哨》。在這之前,還與
李英敏合作,寫出
電影劇本《椰林曲》,由上影拍攝。1963年,與蔡楚生、王為一合編
電影劇本《
南海潮》。電影拍成後,引起轟動。1964年,寫了大型紀錄片劇本《並肩前進》。1966年,發表
電影劇本《故鄉情》,並與電影導演方熒一道,將《香飄四季》改編成電影劇本。隨後,《故鄉情》和《
香飄四季》均已投入拍攝,後在“文化大
革命”中夭折。1977年,與黃寧嬰、望江南合編九場粵劇《粵海忠魂》,該劇公演二百餘場,受到廣泛好評。1979年,以陶鑄一家的遭遇為題材,創作了
電影劇本《雪夜》。
廣州解放後,他任華南文學藝術學院秘書長,1953年後,他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文聯副主席及對外友好協會廣東分會副會長等職。1954年他到
寶安任縣委副書記,後又在
廣州公安局任辦公室副主任,這期間,創作了
電影劇本《羊城暗哨》,後被搬上銀幕。由於陳殘雲深入生活,與公安人員共同審訊罪犯,因此他寫出的作品真實、感人。1963年,他與蔡楚生,王為一合編了
電影劇本《
南海潮》,後拍成電影,轟動一時。1964年,他寫了大型紀錄片劇本《並肩前進(紀錄片)》。1966年,他寫了
電影劇本《故鄉情》,還完成了
長篇小說《
香飄四季》。之後,又將其改編成
電影劇本,七十年代末,他與人合作編寫了粵劇《粵海忠魂》,創作了《雪夜》等電影劇本。
個人生平
求學生涯
他正在
廣州八桂中學求學之際,供他上學的兄長與人在
香港合開一家白鐵鋪,要他前往管理賬目,因而猝然終止了學業。這是作家第一次到
香港。他十分苦悶,常到
九龍廣東路的窮鄉親中間,和他們成了真正的朋友,深深地感受到社會的不平和黑暗,他苦惱。1933年寫了一篇《一個青年的苦惱》投寄
香港《
大光報》,卻意外地發表了。接著他又寫了一篇較長的《黃包車夭的日記》,也發表了。這就是作家的處女作吧。 這時,陳殘雲接觸了大量現代派詩歌,從而轉向了對新詩的愛好,尤其象徵派的朦朧詩更令他著迷。同時又迷上了蔡楚生的現實主義電影。陳殘雲就是這樣,一方面,在股隴詩中追求心目中的“高雅”情感,一方面又在現實主義電影藝術中,找到了對苦難人生鬱鬱不平的宣洩口。這是他未能完全浸淫於現代派朦朧詩的原因,也是他日後迅速回舊
現實主義詩歌美學的根由。作家21歲那年,他終於有機會回
廣州考上了
廣州大學文學系。
抗日歲月
1936年的8、9月間,他有機會參加了中共領導的“
廣州藝術家協會”的詩歌組活動(簡稱“藝協”詩歌組),接觸到全新的
革命詩歌的話語,為抗日救亡吶喊的革命詩歌的主張令他熱血沸騰,他加入了“藝協”詩歌組。從此他以高昂的愛國主義情懷,熱情地匯入到抗日救亡的
革命洪流之中。開始了他詩歌創作的新里程。他熱情地參與詩歌組的一切活動,參加創辦詩歌組刊物《今日詩歌》,之後,又與黃寧嬰、陳蘆獲、黃魯創辦同仁刊物《詩場》。隨著形勢的發展,6月底,《今日詩歌》改為《
廣州詩壇》,詩歌組相應改為“廣州詩壇社”。7月1日《
廣州詩壇》創刊上號面世。 “七·七”事變突然爆發的訊息傳到
廣州,陳殘雲和詩壇社的詩友們同仇敵愾,義憤填膺,連夜奮筆疾書,出版“保衛蘆溝橋”詩號外,走上街頭,他們火樣憤激的詩篇和著民眾的怒火在街頭燃燒!同年10月,為適應抗戰形勢,在蒲風倡議下,“廣州詩壇社”擴展為“中國詩壇社”,從第4期開始,《廣州詩壇》更名為《中國詩壇》。 他創作了大量激情似火的抗戰詩篇。
1938年2月他的第一部抗戰
詩集《鐵蹄下的歌手》出版了。1939年他的軍旅詩一篇接一篇地從他筆底湧出,其中發表在
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上的《清晨小曲》、《烽火下的抒情詩》(《以守夜衛》《草場上》)、《黃昏短曲》(三章)以及《馬夫》、《楊村江畔》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從此,詩人走向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的漫長歲月。
敵後創作
1939年12月,陳殘雲從
香港輾轉繞道抵達
桂林.在逸仙中學任教的同時,進行抗戰詩歌藝術的活動。這一時期發表的《蕭聲》,以其濃濃的思念情懷,敘述了的一個本來心地溫厚靜美的吹蕭人,面對日寇的血腥暴行,轉變為自覺地拿起武器向侵略者復仇的無畏勇士的動人故事,詩情濃郁,意境蘊藉,很有感染力。陳殘雲在桂時期的詩歌代表作還有《致死者》、《送遠行人》、《故鄉的霧》《詩二首》中的《薔薇是紅的》等。這些詩不如抗戰初期的火熱,卻更深沉,更細膩,情感層次更豐富,更耐人尋味。 “
皖南事變”的爆發,迫使作家高桂赴港。抵達
香港不久,希特勒背信棄義,不宣而戰,蘇德戰爭爆發。陳殘雲立即寫了激情噴涌的組詩《莫斯科小插曲》以及《列寧格勒頌》,先後在《華商報》發表。這些詩後來成為由晦晨、水拍、殘雲、劉商、藥眠、唐琅、勁草、淵魚集體創作的詩歌合集《保衛莫斯科》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茅盾主編的《筆談》半月刊長七期稱之為“蘇聯英勇抗戰的史詩”。當然,陳殘雲在
香港時期的代表作當數情懷跌宕,真摯動人的長篇抒情詩《海濱散曲》十章。
南洋歷險
1941年11月,經
夏衍同意,陳殘雲抵達新加坡。他持
夏衍介紹信與胡愈之聯繫,安排下學期到南僑師範任教。等待期間,作家寫了一些詩文在《南洋商報》上發表,也有寄回
桂林香港報刊發表的,其中當以抒情詩《母親底歌》為代表作。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陳殘雲開始了漫長的海外歷險生涯。直至1944年1月脫離險境,回歸祖國,參加保衛偉大祖國的戰鬥。
重返祖國
1944年正月作家再次踏上
桂林的土地。2月5、6、7、8日,
桂林《大公報》發表了他一萬多字的長篇報告文學《今日馬來亞》。這是作家《走出馬來亞》系列中的第一篇。作品發表後.引起社會的強烈運響,也引起了美國駐桂機構的重視,他們將該文譯成英文發回美國轉載。 同年夏天,日寇大舉進攻豫湘桂,形勢十分危急。陳殘雲熱情地加入中共領導並組織的
桂林文化界擴大宣傳周的活動,參加桂林文化界抗敵協會的工作。6月底,又加入由
田漢主持組織的
桂林文化界抗戰工作隊(簡稱“文抗隊”)的組織工作。“文抗隊”組建後,
田漢擔任總領隊,陳殘雲擔任隊長,於8月衛日出發,北上宣傳抗日,動員民眾,鼓舞士氣。據有關資料提供,陳殘雲創作了短劇《軍團列車》、街頭劇《希特勒垮台》(與華嘉合作)以及《全洲自衛隊隊歌》的歌詞等。這些作品的上演效果極佳。可惜這些作品都未能留下。 10月陳殘雲與黃寧嬰從
柳州東進梧州東江縱隊聯絡處參加東江縱隊;途中遇梧州淪陷,兩人折返
柳州,加入逃難人流,西向徒步數千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艱難困苦,12月抵達
貴陽。在
貴陽文化人招待所,陳殘雲接受了周剛鳴代表黨組織交給的秘密任務,與黃寧嬰等朋友一起東進粵桂交界處的大坡山李濟深部,協助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工作。此行由陳殘雲負責。 經過三個多月的徒步跋涉,翻越無數的高山大嶺與懸崖峭壁,越過敵偽封鎖線,穿越國民黨頑固派統治區域,於1945年3月到達目的地,到部隊做政治工作,李濟深任命陳殘云為政工隊隊長,朱治平為副隊長。 6月間,受李濟深派遣,陳殘雲隻身潛行,到達羅浮山沖虛觀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轉達李濟深請求幫助向黨中央聯繫並請示工作的任務。8月初,陳殘雲在東江縱隊司令部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接到周恩來電報,指示成立華南民主聯軍,由李濟深任司令。陳殘雲奉命與民盟領導人李伯球返回大坡山。日本投降後,經向鬱南地下黨組織請示,陳殘雲加入民盟。 10月復員回
廣州,與司馬文森合作復刊《文藝生活》,並創辦《文藝新聞》,同時,擔任民盟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民盟南方總支組織部副部長,開展民主運動,在黨領導下,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陳殘雲在《文藝生活》光復版第一號上發表的
小說《風砂的城》,標誌著作家創作重點轉向小說。 次年6月,國民黨當局加緊文化迫害,查封進步刊物,陳殘雲第四次抵達
香港,與司馬文森堅持出版《文藝生活》,創辦“文藝生活社”,直至1949年。
避難香港
1947年春陳殘雲到香島中學任教,深受學生歡迎,深得學生愛戴。此期間,他發表了一批校園文學作品,對
香港校園文學具有開拓意義,其中篇
小說《新生群》當是香港校園文學的代表作。 此期間,陳殘雲在繁忙的教學和社會工作同時,勤奮創作,1946年10月出版了中篇
小說《風砂的城》,1947年出版中篇小說《南洋伯還鄉》,以一清如水的筆調錶現中學校園生活的《新生群》於1948年在《
香港學生》半月刊新1號至新12連載,194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小團圓》,選入《小團圓》、《救濟品下鄉》、《兵源》、《財路》、《受難牛》、《鄉長的兒子》六個短篇。這些作品以濃郁的鄉音土調,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勞苦大眾在抗戰“勝利後”的苦難與掙扎,具有濃郁的嶺南風味,顯露了陳殘雲深厚的珠江文化底蘊和表現才能。 1948年冬完成了
電影劇本《珠江淚》的創作,得到蔡楚生的熱情肯定,1949年夏投入拍攝,由王為一執導。
1950年2月1日,同時在
香港利舞台等三家一流映院首影,取得很大成功。被譽為
香港粵語影片的經典之作,195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榮譽獎,1979第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辦的“五十年代香港電影回顧展”中再次榮登榜首。
1949年2月離開香島中學,進入南國影業公司編導室任主任。國內解放戰爭形勢迅猛發展,陳殘雲參加了中共
香港工委領導下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工作。“文委”經與
香港《大公報》協商,開闢了多項專欄。 其中,陳殘雲與黃秋耘主編《青年群》周刊,5月中旬接手與章混主編《影視》周刊,於6月退出《青年群》的主編崗位。陳殘雲進入南國影業公司後,致力於
香港粵語片的清潔運動,與黃寧嬰聯合組織了《粵片集評》和《家庭病院》欄目,為香港粵語影片的健康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參加土改運動
1950年2月,陳殘雲應歐陽山邀請,經組織同意,調回
廣州擔任華南文藝學院秘書長.同年10月至1951年3月,率部分學生參加保全縣的廣東土改試點。
1951年11月,率領部分學生前往
雲浮縣參加土改運動,陳殘雲參加縣委,並擔任第四區區委書記,領導該區土改。兩次參加土改,都給陳殘雲留下深刻印象。成為日后土改題材創作的豐富源泉。1954年出版了中篇
小說《山村的早晨》、《喜訊》。
1952年12月雲浮土改結束,陳殘雲被調回
廣州,到華南分局宣傳部創作組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春節過後,他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歐陽山、
李英敏組成
電影劇本創作組,歐陽山擔任組長,到海南老區體驗生活。後來歐陽山退出創作組,
電影劇本由陳殘雲與
李英敏完成創作,取名《椰林曲》,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還是由王為一擔任導演。影片公演後,觀眾反映強烈,被評論家稱為將
革命情與家庭親情融合有突破性貢獻的十分動人的優秀影片。 1954年
廣州作家協會成立,陳殘雲當選為常務理事,黨組成員。是年到
寶安縣任副書記,負責邊防工作。半年後調回廣州,至
廣州市公安局擔任辦公室副主任,與偵察員們一起破案、審訊。後創作了反特影片《羊城暗哨》。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導演盧珏。於1957年公演,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映。近日《電影藝術》仍發表文章稱“不朽的《羊城暗哨》”。
深入基層
1958年秋至1960年春,到
東莞縣擔任副書記。他以農村基層幹部身份參加眾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偉大鬥爭,成為廣大幹部民眾的親密朋友。後,於1962年完成了
長篇小說《
香飄四季》的創作。該書清純秀麗,剛柔相濟,堪稱珠江文化美學品格的傑出代表,具有恆久的藝術魁力,故而一版再版,1978年重版,印數6冊仍銷售一空,成為一部很受讀者歡迎的暢銷書。1958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陳殘雲參加
田漢率領的全國文聯福建前線慰問團,到福建前線慰問後,發表了一組福建前線散記。這組散記蕩漾著作家對人民子弟兵一片深情。 1959年6——7月,陳殘雲受中國作家協會派遣,先後出訪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發表了一批短詩和訪問散記。
1962年與蔡楚生、王為一共同完成
電影劇本《南海潮》的創作。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蔡楚生、王為一導演。影片堪稱藝術精品,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是藝術價值與票房價值雙贏的優秀之作。同年受文化部委派,再訪阿爾巴尼亞,與阿方共同創作大型記錄片《並肩前進》。“文革”期間,陳殘雲當然未能幸免於難,抄家、關押、游斗、“五·七”幹校……但最讓他痛苦的還不是個人的苦難,雖然,作家對失去的自由和人格尊嚴也不是不在乎。但相比之下,最讓他揪心的還是整個社會的災難,是同伴所受的摧殘。當時突變的現實和他一心追求並曾為之奮鬥的美好社會相去太遠了。
文革歲月
1971年冬,他從“五·七”幹校回到
廣州,被安排到省革委會文化組屬下的創作室,掛了個副主任之職,他頭腦卻十分清醒。在所謂“反回潮”的日子裡,“四人幫”規定作家只能寫“和走資派斗的英雄”。陳殘雲則痛感生產遭破壞,人民的經濟生活再次面臨嚴重貧乏境地。他決心利用給他寫作的機會,再搞合法鬥爭。他奉命下鄉,著力與幹部民眾座談如何搞好生產的事,也著力敘寫基層幹部如何帶領民眾克服困難,把農業生產搞上去,改變貧窮落後處境。報告文學《烏石坡散記》和《重訪水鄉》就是這樣寫出來的。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讀這兩篇作品,卻不能不佩服作家敏銳的政治嗅覺,在當時的惡劣環境下,曲折地與“四人幫”進行合法鬥爭的非常勇氣,敢講真話的樸實正直的本色。
獻身改革開放
進入新時期,他從農民那裡深切感受到
改革開放帶來的蓬勃生機,也看到了阻力。他熱情地為
改革開放吶喊,走遍廣東的東西南北中,發表了幾十萬字的散文。為使全國人民了解廣東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倡議分批邀請全國知名作家到珠江三角洲及深圳珠海經濟特區訪問。此倡議得到作協廣東分會黨組的贊同,得到廣東省委省政府及有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作協組織了三批作家代表團到廣東訪問,發表了近百篇訪問見聞。此舉真是“一箭三雕”:宣傳了廣東的成就,也就是宣傳了
改革開放政策的偉大成果,使作家們開了眼界,改變了觀念,增加了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 為了加強省、港、澳作家的交流,在他主持作協工作期間,舉辦了三期省、港、澳作家的“雅集”,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改革開放之初,他就熱情關注深圳的文學事業的發展,經過與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聯繫,動員著名詩人韋丘到深切怖委宣傳部擔任副部長,創辦大型文學期刊《特區文學》。他本人創作了
長篇小說《山谷風煙》、《熱帶驚濤錄》,《山谷風煙》同時在廣東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十多萬冊,《熱帶驚濤錄》也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好評,獲廣東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陳殘雲還當選為中共十三大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代表大會。 陳殘雲歷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作協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常務委員、主席團委員、顧問、名譽委員,對中國新文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慶賀陳殘雲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成就,總吉他的創作經驗,1991年7月,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領導下,由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廣東省文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共東莞市委、中共
廣州市白雲區委、中共白雲區新市鎮委聯合主辦了“慶賀陳殘雲同志從事文學創作55周年暨陳殘雲作品研討會”。會後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陳殘雲作品研討文集《文海風濤》。 在他80華誕的1994年,出版了十卷本的《陳殘雲文集》。並由“陳殘雲文學基金會”籌備委員會於7月19日,舉辦了《陳殘雲文學基金會成立暨〈陳殘雲文集〉十卷本首發式》慶典。“陳殘雲文學基金會”由林若擔任名譽會長,朱崇山任會長。
與世長辭
2001年1月,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主席團委會授予陳殘雲名譽委員稱號和證書,授予金質紀念章。 2002年10月2日與世長辭。 陳殘雲同志一生光明磊落,畢生追求光明與美,將寶貴生命融入了中國
革命文學事業,碩果纍纍,深得人民愛戴。他的作品將融入民族的文化藝術寶庫而長存。
成就榮譽
創辦雜誌
原名陳福才。筆名方遠、準風月客。原籍廣東廣州。二十年代末在
香港當店員。1933年在
香港《
大光報》發表第一篇短文〈一個青年的苦惱〉。1935年進
廣州大學。曾參與創辦和
編輯《中國詩壇》、《文化生活》和《
廣州詩壇》等雜誌。1938年出版
詩集《鐵蹄下的歌手》。1941年輾轉在
馬來西亞等
南洋國家。1944年回
桂林,積極參與抗敵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回
廣州,與司馬文森合編《文藝生活》。1946年到
香港從事左翼文藝工作,並繼續
編輯《文藝生活》和《中國詩壇》,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珠江淚》。1950年回
廣州,任華南文學藝術學院秘書長。
擔任領導
1953年起從事專業創作,與人合寫多部電影,代表作有《羊城暗哨》、《
南海潮》等。1963年出版著名
長篇小說《香飄四季》。此外,出版有
長篇小說《風砂的城》、《熱帶驚濤錄》等;散文集《珠江岸邊》和《陳殘雲自選集》;編有《粵海新詩》。1993年出版十卷本的《陳殘雲文集》。歷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第三、四屆中國文聯委員、第四屆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第五屆中國作協顧問、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東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代表等。
人物評價
著名作家陳殘雲逝世一周年到來之際,全面反映陳老
藝術人生的《陳殘雲評傳》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昨日,廣東省作協、陳殘雲文學基金會、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在
廣州市廣東大廈舉行《陳殘雲評傳》研討會,緬懷這位描繪時代風雲、書寫人民情感的戰士和作家。老同志林若、方苞、
楊應彬及來自文藝界的專家學者7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陳殘雲是我省文藝界的著名前輩作家之一,他長期從事文藝事業,為繁榮我省文學創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創作實踐,緊密聯繫人民和社會。在
小說、散文、詩歌、電影文學和戲劇文學等眾多領域,他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
小說《
香飄四季》,散文《沙田水秀》、《珠江岸邊》,電影《羊城暗哨》、《
南海潮》等都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具備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老同志林若、方苞、
楊應彬等都曾分別與陳殘雲一起共事過、一起戰鬥過。他們深情地回憶起陳殘云為人為文的風格,認為他是戰士、作家和多面手。他們說,陳老是一個真正的平民文學家、真正的人民文學家,他沒有官氣,沒有高高在上的文人氣,他與人民民眾打成一片,深入生活,掌握了豐富的文學素材,寫出了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作品。
參加研討會的評論家們認為,陳殘雲60多年的創作歷程及其煌煌十卷文集,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寶貴財富,他的創作是嶺南文學的一座豐碑,是珠江文學的典型代表。他的赤子之心、報國之志以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是廣東出一流名家一流名作、建設文化大省的寶貴精神力量。
專家認為,以前國內有不少關於陳殘雲的研究文章和論著,但
何楚熊教授的《陳殘雲評傳》是最為翔實、最為全面的一本。這本專著把陳殘雲
革命的一生與藝術的一生結合起來深入研究,緊緊抓住作家主體的豐富經歷和作家作品的藝術品格兩條線索,化繁為簡地梳理了陳老的複雜人生,並對其創作歷程、創作動機、藝術成就、作品影響等作了很有個性、很有創見的闡述。這本書的出版不但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陳殘雲及其作品、了解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還可以讓人們感受到陳老的人格力量和一個作家的成功之路。
專家們在研討中也指出,文藝理論界對陳殘雲創作的研究還很不夠,他的創作及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貢獻,與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很不相稱。廣東的文學界和評論界應共同努力,對陳殘雲創作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多作研究,進一步確認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廣東理論界應對珠江文學(嶺南文學)的藝術內涵和風格特色多作研究,確認珠江文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格局中的地位。
主要作品
香飄四季
1963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陳殘雲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反映了解放後的
珠三角水鄉人民建設新農村的急切願望,展示了青年農民改造大自然的昂揚鬥志以及他們純美溫馨的愛情。作品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藝術風格清朗自然,鄉土氣息濃郁。出版後成為熱門
小說,暢銷一時,不僅在省內家喻戶曉,在全國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熱帶驚濤錄
花城出版社1984年出版,陳殘雲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作品描寫了知識分子杜青松到
馬來西亞探望兄嫂,適逢
太平洋戰爭爆發,杜青松在戰亂中始終匿藏金保,繼而穿越馬泰,終於偷渡寮國、安南到達廣西邊境,這段歷險悲喜交錯,懸念迭起,往往絕處逢生,有著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小說以陳殘雲青年時代流浪
東南亞的真實經歷為原型,塑造了一群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人物;描繪了色彩斑斕、情調濃烈的赤道島國的風情;謳歌了廣大華僑抗擊侵略、熱愛祖國的崇高襟懷,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鮮明的時代感。
羊城暗哨
由陳殘雲擔任編劇拍的一部電影。
我
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軍逮捕了一個攜電台潛入國境的特務209,但口供還沒錄完,209就因傷勢過重而死去,僅留下特務聯繫的暗號和地點,209是要和一個叫“梅姨”的特務頭子接上關係。 偵査員王練化裝成華僑,頂替209,找到了算命測字的“小神仙”。“小神仙”讓王練次日到黃花崗去會見梅姨。王練見到一個女人,可她不是梅姨,她叫八姑,公開的身份是僑眷。八姑隨後來到一家古董店,向她的上司馬老闆報告了209平安到達的訊息,馬老闆叫她和209假做夫妻掩人耳目。王練便搬到八姑家,設好電台,與海外特務組織取得了聯繫。 陳醫生因有歷史問題沒有交代,又遭到馬老闆等特務的威脅——要他參加“中國人民代表控訴團”,便服毒自殺,幸虧發現得早,才被搶救過來。在公安人員的幫助下,陳醫生決定協同公安局破案。 特務們等陳醫生出了院,便逼他一同上了開往海南的輪船。王練也隨著八姑上了船。船至半路,梅姨出現了,她原來就是八姑家的女傭劉媽。梅姨命爪牙把定時炸彈放在貨艙里。王練的身份也被梅姨發現,當特務正要加害王練之際,公安人員一齊動手,將特務一網打盡。王練搜出定時炸彈,把它拋入大海。 這是一部驚險樣式的反特片,它以新的角度,表現了我公安人員不怕犧牲、與敵特鬥智鬥勇的故事。編導設定了曲折的情節,藏下一個個懸念,以達到出其不意、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同時讓主人公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中經受考險,顯示其超凡的智慧和膽略。影片將故事放在新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中,體現出社主義祖國的強大聚心力,和敵特分子的倒行逆施定會歸於失敗的客觀必然性。 本片是盧珏獨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他克服樣式本身所帶來的難度,成功地把握了環境與事件、人物與懸念的關係,從而使影片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其他重要作品
詩集《鐵蹄下的歌手》。散文集《珠江岸邊》、《南大門風光》。
小說集《風砂的城》、《深圳河畔》、《山谷風煙》。電影劇本《珠江淚》、《羊城暗哨》、《
南海潮》(與蔡楚生、王為一合編)。
粵劇《粵海忠魂》(與黃寧嬰、望江南合著)。1993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陳殘雲文集》共10卷。
著作書目
喜訊(中篇
小說)1954,
廣州華南人民 山村的早晨(中篇小說集)1954,武漢中南出版社
椰林曲(電影文學劇本)與
李英敏合著,1956,電影
羊城暗哨(電影文學劇本)1957,廣東人民
南海潮(電影文學劇本)與蔡楚生、王為一編劇,1960,電影
珠江岸邊(散文集)1962,作家
奧海忠魂(奧劇本)與黃寧嬰、望江南合編,1978,廣東人民
異國鄉情(散文集)1982,花山
南國紅豆集(電影文學劇本)1983,電影
陳殘雲自選集(
小說、散文、劇本合集)1983,花城
奧海新詩 編選 1963,廣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