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而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由於學校科目繁多,教學檢查需要經常進行。而教師自編測驗操作過程容易,套用範圍一般限於本班、本年級,施測方便,是學校中最多和教師最常用的測驗。教師自編測驗通常用於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標準化成就測驗則用來判斷學生與常模相比時所處的水平。
教師自編測驗與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區別
教師自編測驗,顧名思義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教師自編測驗通常用於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標準化成就測驗則用來判斷學生與常模相比時所處的水平。可見,教師自編測驗與標準化成就測驗相比較,最關鍵的區別在於其標準化程度遠遠低於標準化測驗。
測驗前的計畫
為了蒐集到恰當的資料,做出正確的決策,教師應該儘量使自己使用的測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
效度指標。這就意味著教師在設計測驗前,有必要完成一些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包括以下五步:
l.確定測驗的目的
測驗是用於形成性目標還是總結性目標,抑或是為了診斷學習困難的兒童,以便提供特殊教育。不同的測驗目標,決定了測驗的長度和題目的取樣,也會影響測驗題型的構成。因此,這個問題是教師在編制測驗前必須解決的。
2.確定測驗要考查的學習結果
教師必須依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如布盧姆以及其他心理學家劃分的教學目標等級來準備測驗。如果在教學前已經具有了明確的目的,那么考試的重點與這個目標應該基本一致。例如,教育心理學教師在教課時主要講解了各種教師自編測驗,在隨後的考試中,大部分的試題應該與這方面的內容有關。如果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明確的目標,在編寫試題前,查閱自己的備課本以及教科書,並考慮需要考查學生的哪些學習結果。
3.列出測驗要包括的課程內容
4.寫出考試計畫或細目表
細目表是將考試具體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測驗能夠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保持一致。細目表的形式是兩維表,一般縱欄表示學習結果,橫列表示課程的內容或範圍。中間的欄目,就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填上在測驗中計畫測量多大比例的學習結果和課程內容。
具體制訂細目表時,可以遵循下列步驟:
(1)確定每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屬於哪一類型。
(2)確定測量每個教學目標大約需要多少題目。在教學目標一欄,記下數字。
(3)重複(1)、(2)步驟,直至每個教學目標都得到分類和題目數。
(4)將每個教學目標的數字相加,寫在總計處。
(5)重複步驟(1)~(4),直至每一項內容都具體化。
(6)將每個教學內容的數字相加,寫在總計處。
(7)計算出每個小單元內的百分數。
5.針對計畫測量的學習結果,選擇適合的題型。由於每種題型各有利弊,所以教師在選擇時,應該仔細權衡。
類型
1.主觀題和客觀題
教師自編測驗的題目,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具有良好的結構,對學生的反應限制較多。學生的回答只有對、錯之分,因此教師評分也就只可能是得分或失分。這類題目包括選擇題、完形填空、匹配和是非題等。主觀題則要求學生自己組織材料,並採用合適的方式表達陳述出來。這類題型包括論文題。教師在評分時,對學生的回答需要給出不同量的分值,而不僅僅是滿分或零分。教師使用哪一種類型的題目是由測驗的目的、內容和時間決定的。由於它們既有優點也有不足,所以很多教師更傾向兩種類型一起使用。
2.選擇性反應題與構造性反應題
有人又把教師自編測驗分為選擇性反應題與構造性反應題。選擇性反應題是指,題目呈現給學生一系列項目,要求學生從中選擇出正確答案,包括選擇題,匹配和是非題等。而構造性反應題則指,學生必須自己構造出答案,包括填空和論文題等。二者考查了不同的認知能力,選擇性反應題側重對正確答案的再認能力,而構造性反應題注重學生的回憶、重組知識的能力。
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徵
1.信度
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分數的穩定、一致的程度。它既包括時間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內容和不同評分者之間的一致性。一個人多次進行某一種測驗時,如果得到近乎相同的分數,那么,可以認為該測驗的信度是高的
2.效度
效度是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它是科學測量工具最重要的質量指標。效度考慮的問題是:測驗測量什麼?測驗對於測量目標來說精確性和真實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於信度,因為一個低效度的測驗,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獲得有用的資料。
3.區分度
區分度是指測驗項目對所測量屬性或品質的區分程度或鑑別能力。它是根據學生對測驗項目的反應與某種參照標準之間的關係來估計的。例如,教育成就測驗可以用年齡或教師評定的等級為標準,看測驗項目能否把不同年級或不同水平的學生區分開來。
編制原則
1. 測驗應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
自編測驗的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和內容。測驗應該考查學生對教學或課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能的掌握狀況。如果學生們在接受課堂測驗時,發現許多東西都很陌生,沒有學過,或者都是不重要的部分,那么這份測驗的編制應該說是失敗的。
2.測驗必須是教學內容的良好取樣
測驗幾乎不可能完全評定學生所學到的任何知識或技能。通常,題目是從學習結果的總體中取樣得到的,代表了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例如,教師在講授套用題時,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講述兩步套用題,那么這部分知識在試卷中所占的分值就應該多於其他部分。這也啟發和引導了學生,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考試題是什麼,但是只要他們把所學內容全部複習,就可以通過考試。如果測驗不能很好地代表教學內容,不僅會造成評定和教學的脫節,還會增加學生準備考試的難度。
3.根據測驗目的,確定測驗的結構
首先,教師應明確測驗的信息用於做什麼評價。形成性評價要求測驗的內容與最近的教學內容相關;而總結性評價的測驗涉及到的知識和技能的範圍就超過前者。如果要判斷班裡閱讀困難學生的問題是什麼,診斷性測驗是最好的選擇;而要評定學生的一般能力和知識水平,就應該考慮用預測性測驗。在確定了測驗的性質後,還需根據要測量的學習結果,來選擇最適宜的題目類型。選擇題對於考查學生的再認能力比較有效,如果教師的目的是希望評價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那么選擇題顯然不太適合。下文將具體介紹各種題型的特點及優缺點,這樣,教師在編制題目時可以根據所測的學習結果選擇適用的題型。
4.注意測驗的信度,在解釋結果時應慎重
信度是測驗良好程度的一項指標。教師可以通過增加題目量,減少區分度小的題目,界定好題目使之與教學目標聯繫緊密等方法,來提高測驗的信度。不過即使測驗的信度較高,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學生的得分。例如,考試技巧、考試焦慮、學生猜測的運氣、天氣的好壞等。所以,教師在解釋結果時,要知道測驗分數只是大致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表示值。教師一般不要下絕對的定論,更多的時候是需要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5.測驗應該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測驗是教學的一個環節,所以不少專家強調把測驗功能與學習功能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利用測驗調整教學並指導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測驗後,應儘快把評價信息反饋給學生,糾正學生的錯誤,告訴他們正確答案和合理的思考方式。教師要參考測驗獲得的信息,確定學生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內容需要解釋,從而制訂出教學計畫和進度。此外,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事先應向學生說明測驗的範圍和時間,以便督促學生複習。學生系統地回顧和整理已學知識,這也是一種學習。
在具體進行編制時,不管教師採用哪一類型的測驗,在編寫前都可參考下列建議:①不要照搬教材中的語句或例題。②及時編寫測驗題,並留下充足的時間修改不恰當的項目。③不要故意設定陷阱或怪題,讓學生莫名其妙地失分。因為測驗的目的只是為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是為了難倒學生。④題目的指導語要明確,讓學生讀懂題意。⑤題目可以完全由自己編制,也可以從教科書等出版物中摘錄。教師在結束編制測驗前,應該通讀所有項目,修改不合適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