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道德判斷(objective moral judgment)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主觀道德判斷”相對。7歲~8歲以前兒童特有,以行為的客觀後果為主要判斷標準。按此方式,一個行為只要在客觀上符合規則,就是好的,否則就是壞的,而不問行為者的動機和意向性如何。如無意中打碎較多的杯子比有意打碎較少杯子的行為更壞;幫助別人偷一隻麵包比為自己偷一條髮帶的行為更壞,因為麵包比髮帶值錢。這種判斷方式是兒童的前運算思維方式和成人的權威型教育決定的。
客觀道德判斷(objective moral judgment)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主觀道德判斷”相對。7歲~8歲以前兒童特有,以行為的客觀後果為主要判斷標準。按此方式,一個行為只要在客觀上符合規則,就是好的,否則就是壞的,而不問行為者的動機和意向性如何。如無意中打碎較多的杯子比有意打碎較少杯子的行為更壞;幫助別人偷一隻麵包比為自己偷一條髮帶的行為更壞,因為麵包比髮帶值錢。這種判斷方式是兒童的前運算思維方式和成人的權威型教育決定的。
客觀道德判斷(objective moral judgment)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主觀道德判斷”相對。7歲~8歲以前兒童特有,以行為的客觀後果為主要判斷標準。按此方式,一個...
主觀道德判斷,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客觀道德判斷”相對。兒童在評價一個行為時,既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又恰當地注意到行為的動機和意向性。中國學者研究證明...
客觀道德判斷(objective moral judgment) 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主觀道德判斷”相對。7歲~8歲以前兒童特有,以行為的客觀後果為主要判斷標準。按此方式,一個...
《兒童的道德判斷》是1984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瑞士讓.皮亞傑。...... 《兒童的道德判斷》是1984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瑞士讓.皮亞傑。...
倫理客觀主義是指—種用客觀主義觀點認識和解釋道德本質與道德判斷的倫理學理論。認為道德現象的產生與道德判斷獨立於人,與人們的需要、利益沒有任何關聯;它們僅僅...
在教育領域中,道德評價是指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對行為的是非、好壞、善惡進行評定和判斷的過程。道德評價的過程,貫穿在道德認識發展的始終。道德評價能力的培養有助於...
客觀主義(Objectivism)是美國哲學家和作家安蘭德提出的哲學系統,包含形上學、...“作為我的觀念”為標準的價值觀念;也因此在判斷道德與否的問題上成為一張空白...
道德認知,一譯“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係及如何處理這種關係的原則和 規範的認識。是品德心理結構的 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
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係以及處理這種關係的原則和規範的認識。...... 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係以及處理這種關係的原則和規範的認識。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
道德發展階段論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柯爾伯格在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有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理論。三種水平,即:前世俗...
道德標準亦稱“善惡標準”。是指判斷和評價人們行為是非、善惡、榮辱的尺度或根據對於道德標準問題,在倫理學史上有各種各樣的見解:有的把“義”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
在哲學中,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立場,認為道德或倫理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張社會、文化、歷史或個人境遇的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與道德普遍主義相反,...
客觀責任與“主觀責任”相對。由社會、組織或他人,通過法律的、道德輿論的形式所施加的、要求責任主體務必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常常以“角色期望”的形式給人直觀的...
所謂他律,是指早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客體性。所謂自律,則是指兒童自己的主觀價值...
幼兒道德評價是用科學手段全面、客觀地了解、評定幼兒道德發展的狀況。一般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方面進行。評價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常用的方法有:皮亞傑和科...
8.2 規範動機與道德義務8.3 羞恥與人性8.4 休謨與動機的內在主義道德哲學與實踐理性第九章 倫理自然主義與道德客觀性9.1 反思判斷與共通感...
《自我、他人與道德》作者徐向東,本書試圖從元倫理學和規範倫理學的角度對道德哲學的根本問題給出一個基本的澄清和說明,它探究了道德哲學的基本觀念和主要的規範...
第一次明確給客觀報導做界定的是1924 年出版的尼爾森,克勞福德的《新聞道德》一...“完全立足於事實,只引用事實和直接以事實為根據的判斷,——由這樣的判斷進一步...
非人動物由於智力即分析能力及判斷能力不能完全享有,因此不承擔道德責任,但是仍舊...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客觀上都必然要求每個人履行他對社會、國家和他人所應負的...
否認道德的客觀性,認為道德判斷沒有合理的或有效的根據,沒有真假之別,不過是表示某種情感、某種願望,倫理學不能成為知識,不是科學,只是情感的表達方式,如同宗教和...
他們指出,兒童與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是由他律(服從外部的規範要求)向自律(聽從內心命令)發展的過程;其道德判斷是由著眼行為結果(客觀責任)向追究內心意向(主觀責任),...
他律:青少年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觀的價值標準支配。他律涵義 編輯 他律,與“自律”相對。所謂“律”,即約束之意,他律是指非自願地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督...
倫理相對主義是—種用相對主義觀點認識和解釋道德本質與道德判斷的倫理學理論。與“倫理絕對主義”相對。斷言道德觀念和道德概念具有極端相對性和條件性,否認在道德...
2.以實際最大效益作為道德判斷標準,充分顯示出行為功利主義的相對主義色彩,使社會道德失去客觀性。行為功利主義區別 編輯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
20世紀初,以G.E.摩爾批判傳統倫理學的“自然主義錯誤”為開端,一些倫理學派如直覺主義等,轉向探討道德判斷和規範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它們是否具有客觀基礎、是否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