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效應(radiobiological effect)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生物效應
- 外文名:radiobiological effect
- 所屬學科:物理學
- 公布時間:2019年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放射生物效應(radiobiological effect)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輻射生物效應指的是輻射在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和生物整體等各個層次上,引起結構與功能變化,進而導致兩類主要的有害健康效應。一類是由於組織中大部分細胞被殺死或功能喪失而產生的有害的組織反應;另一類是由於體細胞突變在當代發生的致癌效應和由於生殖細胞突變在後代發生的遺傳效應。規範用詞:輻射生物效應 ...
放射生物效應 放射生物效應(radiobiological effect)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公布時間 201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物理學名詞》第三版。
核輻射遺傳效應是由於核射線對生殖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作用,引起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使細胞的遺傳性發生變化,導致後代的形態或功能異常。核爆炸產生的核輻射會影響生態環境,直接或間接危害生物體。大氣層核試驗時,核爆炸生成的大量放射性核素能長時間隨核爆炸煙雲飄散,造成大範圍或全球性的放射性沾染;地下核試驗時...
影響細胞放射效應的兩個基本的物理因素(除總劑量外)就是劑量率和電離密度,後者又叫射線的線性能量轉移(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因為各種電離輻射的原發作用都是產生離子對,因此各種電離輻射的基本生物效應都相似。然而,有些射線每單位(行程)吸收的能量所引起的損傷卻要大一些,這種效應是直接地與射線的LET有...
這類射線照射使生物體分子解離或電離,產生帶電的高活性“自由基”,與活體細胞中分子發生反應,破壞機體組織或遺傳物質,導致細胞損傷或死亡。輻射影響與輻射類型、接受劑量、受照射的機體部位有關。人體內的骨髓與淋巴組織細胞、睪丸或卵巢、胚胎組織等對輻射最為敏感。一定劑量照射後,首先出現頭暈、頭疼、乏力、關節酸痛...
(1) 近期效應(Short-term Effect)近期效應根據效應發生的緩、急又分為慢性和急性效應。慢性效應(Chronic Effect)包括慢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急性效應(Acute Effect)是指急性放射病等近期效應。(2) 遠期效應(Long-term Effect)遠期效應是指發生在受照射後數年以上的生物效應, 如輻射遺傳效應等。其中確定性...
局部輻射效應是生命機體或電氣設備的局部受到α、β、γ射線輻射作用時,根據照射劑量、照射方式以及效應反應表現的情況。輻射生物學效應分類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與內照射(externalandinternalirradiation):輻射源由體外照射人體稱外照射。γ線、中子、x線等穿透力強的射線,外照射的生物學效應強。放射性...
核爆輻射生物效應是指核爆炸輻射對生物體的損傷作用和後果。核爆輻射生物效應可分為早期效應和長期效應。生物受核輻射後造成細胞損傷,損傷程度取決於吸收劑量大小、射線類型、照射部位等。大吸收劑量的早期核輻射效應表現為人員的急性放射病,喪失戰鬥力;較小吸收劑量的早期核輻射效應可導致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血液...
放射表觀遺傳效應(radiation epigenetic effect)是2018年公布的生物物理學名詞,出自《生物物理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輻射作用於生物體,通過表觀遺傳修飾方式引起的輻射生物效應。可發生在DNA上,如甲基化;也可發生在蛋白質上,如組蛋白的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等。廣義上包括輻射旁效應和基因組不穩定性。出處 ...
空間輻射生物學效應是指空間輻射作用於生物體所引起的各種生物學變化。空間輻射生物學效應根據輻射防護的目的可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兩類。簡介 空間輻射生物學效應是指空間輻射作用於生物體所引起的各種生物學變化。分類 空間輻射生物學效應根據輻射防護的目的可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兩類。確定性效應 確定...
X射線它具有波長短、穿透力強、螢光、攝影作用及生物效用等特徵。通過透視、攝片、照射等手段方法,對人體內部器客進行診斷及治療。X射線射入人體後被吸收產生的生物效應對人體有損害,損害的程度隨吸收劑量而定。一般來說,過小劑量對人體無大損害,大劑量可導致組織細胞破壞及血液系統方面的病變。胸透是一種常用的...
電離輻射產生的輻照效應按照輻照作用對象不同,可分為人體和生物輻照效應、材料和器件輻照效應。按照電離輻射類型,輻照效應可分為中子、離子、電子和gamma/X射線輻照效應。生物輻照效應 電離輻射輻照可使生物細胞內遺傳物質的結構發生改變,因而引起生物形形色色的性狀突變。研究電離輻射輻照造成的生物效應學科稱為放射生物...
N值指細胞內所含的放射敏感區的域數,即靶數。Dq代表存活的肩寬寬度,在此劑量範圍內,細胞表現為非致死損傷的修復,Dq值越大,造成細胞指數死亡所需要的劑量越大。S2為照射2Gy後細胞的存活率。需注意細胞存活曲線僅代表細胞水平的,與組織水平的放射生物效應還有一定距離,離體培養的細胞和複雜的人體也有較大的...
應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劑量率效應不明顯,例如高LET輻射的生物效應,劑量率min(1rad/min)或>1Gy/ min(100rad/min)的X線的致死效應,以及0.3-10Gy/min(30-1000d/min)的X線放射治療效應等,都看不出劑量率有明顯的影響。劑量效應關係 ICRP26號出版物中把劑量效應關係規定為:需要防禦的有害效應(腦體...
相對生物效能又稱相對生物效應(RBE)。RBE是適用於放射生物學的一個概念,分析不同RBE性質射線作用時採用的一種係數。不同種類的射線所致生物效應時,一般以200或者250kVₚ的X線或γ線(鈷-60)作為參考射線。某一射線的相對生物效應指產生相同生物效應時參考射線所需劑量與該種射線所需劑量的比值。例如,引起某種...
但這是瞬間受大劑量照射的結果,而人們更為關心的是輻射防護上所涉及到的很小劑量和劑量率照射條件下的致癌效應。後一條件下的致癌效應比前一條件下的要輕,因此根據廣島、長崎資料得出的結果需要除以適當的降低因子才能適用於小劑量、小劑量率的情況。ICRP根據放射生物學研究結果並參照廣島、長崎資料,建議這一降低...
氧效應是放射生物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方面。早在1921年,Holthusen已經注意到無氧時蛔蟲卵對射線有一定的拮抗作用。1953年,英國的Gray LH和他的同事首先提出“氧效應”的概念,立即引起了放射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前已述及,電離輻射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引起生物體的各種損傷。如果有氧存在,氧就與自由基R作用而...
放射原發效應 放射原發效應(radiogenic effect)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定義 電離輻射誘發靶細胞和靶組織所產生的直接生物效應。出處 《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核反應堆和核子彈,極大地刺激了輻射生物物理的發展。一方面,輻射致癌、致突變、致畸等遠後效應的研究大大加強;另一方面,反應堆被用來大量廉價地生產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輻射生物物理學家最早認識到放射性示蹤方法對醫學、生物學研究的巨大價值,他們用放射性同位素診斷多種疾病,用同位素標記方法研究...
輻射遺傳效應是生物體的生殖細胞受到照射而產生的後果,通常輻射遺傳效應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遺傳效應並不在受到照射的個體本身出現,而是出現在該個體所繁衍的某些後代身上,因而效應的產生與個體受照射情況的聯繫不易被發現;2)從生物體受照到顯現出遺傳效應之間相隔的時間過長(超過了生物體壽命,有時甚至為壽命的...
但這是瞬間受大劑量照射的結果,而人們更為關心的是輻射防護上所涉及到的很小劑量和劑量率照射條件下的致癌效應。後一條件下的致癌效應比前一條件下的要輕,因此根據廣島、長崎資料得出的結果需要除以適當的降低因子才能適用於小劑量、小劑量率的情況。ICRP根據放射生物學研究結果並參照廣島、長崎資料,建議這一降低...
輻射損傷生物效應 輻射損傷生物效應(biological effect of radiation damage)是2020年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出自《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第一版。定義 人體受到電離輻射的照射,產生的各種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損傷效應。出處 《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第一版。
射線可用幾種不同的單位計量。倫琴(R)是空氣中輻射量的計量單位。戈瑞(Gy)是受輻射的機體組織或物質實際吸收能量的計量單位。某些類型的輻射比其他輻射產生更多的生物效應,希沃特(Sv)是吸收等量能量對身體的生物效應。影響原因 輻射損害程度與照射劑量、持續時間以及照射速率有關。一束單向高速射線能致死人命,而...
根據這種曲線的分析,引進了F.Des-sauer氏(1922)的打中(hit)學說和J.A.Cro-wther氏(1924)的靶學說等的量子論的論點,以至發展成為放射線生物學指導性原理。放射線作用與毒物等化學物質的作用不同,一般沒有閾值,射線量-效應曲線多呈指數關數型,或S狀型。射線劑量效應曲線 dose effect curve 表示放射線...
輻射效應中分隨機效應和非隨機效應。隨機輻射效應的發生沒有劑量的閾值,就是說這種效應發生與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劑量界限。效應發生幾率(可能性)與受照射劑量大小有關,劑量大,損傷可能性也大。非隨機效應則有一個明確的劑量值,只有當照射劑量超過某一界限值時,才會發生輻射生物效應,效應的嚴重程度與照射劑量大小有關...
放射性的生物效應不與能量大小成比例,而是取決於能量在機體中經過的距離長短。如同樣吸收劑量(即能量大小)的 輻射產生的生物效應大於γ輻射,因為 粒子射程短,只沉積在一個小範圍的組織內,而γ射線能穿透較長的距離,所以,同樣劑量同樣距離內, 比γ射線的生物效應強,相對生物效應的確定是以X射線和γ射線為...
說明這些動物模型經頭部照射後出現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功能的變化,與其調節功能發生相應的改變有關,其變化具有時相性和互為因果的特點,產生的生物效應影響到整個機體的內環境穩定及其防禦功能。(二)長期低劑量照射的影響 長期低劑量照射對睪丸生殖內分泌功能的作用,劑量率效應比累積劑量效應更為明顯。劑量率不...
PET -CT採用正電子放射性藥物測定糖、蛋白質及核酸代謝的過程,具有生物活性的放射性藥物能發射正電子,正電子在體內可以與周圍的負電子相結合而產生湮沒輻射,湮沒輻射時產生兩個能量相同、方向相反的γ光子。PET通過探測γ光子的位置與數量,來判斷組織的代謝情況,從而獲得機體正電子核素的斷層分布圖,顯示病變的位置、...
一般所指的輻照作用包括雷射、微波和電離輻射產生的效應,由於電離輻射對生物或材料的損傷較強,所以狹義上主要指電離輻射造成的效應。電離輻射輻照可使生物細胞內遺傳物質的結構發生改變,因而引起生物形形色色的性狀突變。研究電離輻射輻照造成的生物效應學科稱為放射生物學。在生物輻照效應,用照射量、比釋動能和吸收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