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生物效應

核輻射生物效應:核爆炸產生的核輻射對人、動物、植物等生物體的損傷作用及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輻射生物效應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核爆炸產生的核輻射對人、動物、植物等生物體的損傷作用及效果。
生物體吸收核輻射的能量後,一方面使生物體細胞內物質的分子和原子發生電離和激發,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離子、激發態分子等活性粒子,這些活性粒子不僅相互作用,而且使體內高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核酸等)分子鍵斷裂而破壞;另一方面還使生物體內水分子電離形成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又進一步與細胞內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導致細胞變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障礙,使整個機體發生一系列複雜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的持續時間從瞬間到數年或更長時間。與此同時,複雜的生物體也對損傷不斷地進行修復。
根據放射性的種類和強弱、照射條件、輻射劑量、作用對象、作用部位、作用機理、出現效應時間和生物體機能狀態等因素,會有不同的核輻射生物效應。對人員而言,一般分為早期效應、遠期效應和遺傳效應。大劑量照射的早期核輻射效應主要表現為急性放射病。當人員遭受的早期核輻射劑量達6.5戈[瑞]以上時,會影響戰鬥力,而1戈時對戰鬥力的影響通常很小。小劑量照射的早期核輻射效應,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以及血液白細胞數下降。遠期核輻射效應是人員受核輻射照射後,數月或數年以至終身所發生的慢性效應,主要症狀有:①造血障礙。表現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減少,造血細胞受損,導致造血障礙。②眼白內障。表現為眼晶體混濁及視覺障礙,是最早發生和最多見的遠期效應。③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④生育能力下降。⑤生長發育障礙和壽命縮短等。慢性效應的出現與射線種類及受照射劑量有關。例如,中子一次照射吸收劑量為0.2~0.5戈,或β射線一次照射吸收劑量為0.5~2.0戈時,會引起白內障;照射吸收劑量為1~5戈時,可誘發白血病;照射吸收劑量達1.8戈時,會引起造血障礙。核輻射遺傳效應是由於核射線對生殖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作用,引起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使細胞的遺傳性發生變化,導致後代的形態或功能異常。
核爆炸產生的核輻射會影響生態環境,直接或間接危害生物體。大氣層核試驗時,核爆炸生成的大量放射性核素能長時間隨核爆炸煙雲飄散,造成大範圍或全球性的放射性沾染;地下核試驗時,會隨地下水遷移引起地下水污染。這些核素中易溶於水或易被機體吸收的,可以通過空氣、水或植物鏈進入人體,沉積於骨髓中和留存於肺中而成為輻射源,可能長期危害人的機體。
各種物體和工事設施,以及特殊地形、地貌等條件,都可以不同程度減輕對人員的核輻射危害。影響核輻射生物效應的因素很多,一些問題尚未探明。例如,人員受小劑量照射的遠期效應和核輻射的遺傳效應,以及大量長半衰期放射性物質對生態環境能否構成長期的潛在破壞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