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膀胱炎

盆腔腫瘤以及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膀胱是不可避免的受照射器官之一,膀胱黏膜的放射敏感性雖然低於腸道黏膜,但經大劑量照射後,放射性膀胱炎仍屬難免,發生率為2.48%~5.6%。放射性膀胱炎的發生與放射總劑量、放射治療技術及個體放射敏感性差異有關。放射治療技術的進步,並不能使子宮癌治療時的病灶與膀胱、直腸的解剖關係有任何改變;病灶如受足量照射,定會影響鄰近臟器。

基本介紹

  • 別稱:放射性膀胱炎
  • 傳染性:無
  • 發生率:2.48%~5.6%
  • 診斷:有膀胱區或陰道內放射治療史
簡介,症狀,診斷,治療,

簡介

一般認為,膀胱比直腸的放射敏感性低,照射60Gy以上多發生潰瘍。放射性膀胱炎主要是放射線引起的血管損傷、小血管閉塞、黏膜充血水腫以致形成潰瘍,周圍有明顯水腫,常合併感染、出血。潰瘍癒合後殘留有白色瘢痕,其周圍可見有網狀血管擴張,血管破裂造成反覆出血,甚至放療後10多年還可出現血尿。由於放射線引起的小血管病變(動脈閉塞、血管壁纖維化及硬化)緩慢進行,組織處於缺血狀態,形成黏膜、黏膜下組織、肌肉萎縮及纖維增生,形成慢性膀胱萎縮,容量減少(常只有50m1左右),可引起尿頻、尿失禁,且容易合併感染。

症狀

(1)輕度:僅有輕度症狀及體徵,如尿急、尿頻、尿痛等。膀胱鏡檢查,可見黏膜混濁、充血、水腫。 (2)中度:除上述症狀外,尚有膀胱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性血尿,可反覆發作。膀胱鏡檢查,可見黏膜水腫,相當範圍的纖維膜、毛細血管擴張,可伴有潰瘍出現,病變常在膀胱三角區後壁及輸尿管間的皺褶處。 (3)重度:膀胱陰道瘺形成。

診斷

1.有膀胱區或陰道內放射治療史。 2.可為無痛性血尿,輕度尿頻或有尿痛及排尿困難。嚴重血尿可造成貧血。 3.尿常規檢查有多量紅細胞。瘤細胞陰性。 4.膀胱鏡檢查:見黏膜有廣泛出血點或片狀出血斑及小血管怒張,三角區附近有潰瘍和炎性肉芽組織。必要時做活檢與腫瘤相鑑別。

治療

對輕、中度急性放射性膀胱炎,主要採用保守療法,如抗生素消炎、止血及對症治療,以緩解膀胱刺激症狀。藥物可全身使用,方法與一般的膀胱炎相似。常用的局部治療如下:
(1)藥物膀胱沖洗。苯佐卡因(Benzo—caine)0.3g、顛茄酊0.5g、慶大黴素12萬u、地塞米松1.5mg,加生理鹽水至30ml,每日膀胱灌注2次。
(2)經導管注入2%苯佐卡因50ml,保留5分鐘放出,注入4%甲醛液150~200ml(用量可根據膀胱容量調整)保留“分鐘後放出,隨後注入50%酒精200m1,沖洗2次。此法主要用於出血性膀胱炎治療。
(3)明礬液膀胱灌注療法。明礬液是一種不被機體吸收的收斂劑,能使出血面的蛋白質沉澱,降低細胞膜通透性,並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粘合質變硬,從而使毛細血管內血漿蛋白流動減慢,局部組織的水腫、炎症和滲出減輕而出血停止。使用前先用生理鹽水經三腔Foley管沖洗膀胱,儘量排盡血塊,然後用1%明礬液250ml膀胱灌注,保留20分鐘排出。同法可反覆沖洗3次。
(4)經尿道行電凝固術止血。由於放射損傷的組織供血不良,易形成纖維化,再生功能低下,凝固部位易發生壞死,故應注意防止瘺的形成。
(5)骶前封閉療法。在直腸與尾骨之間以0.25%普魯卡因80~100ml作浸潤性封閉,每5~7天1次。2~3次治療後,有可能緩解症狀。
(6)其他:有報告。a-糜蛋白酶具有抗炎、抗水腫、溶解纖維素、分解粘液等作用,用於治療放射性膀胱炎有一定療效。每日肌注25u,共2~4周,症狀體徵均可明顯改善。高壓氧可使組織內氧張力增高,新生血管和肉芽組織形成,組織損傷修復,從而促進炎症癒合。有條件的單位,高壓氧可作為治療放射性膀胱炎的手段之一。病者在高壓氧室中吸100%的氧,每日1次,每次90分鐘,每周5—6次,共20次,據報告療效良好。
亞急性期潰瘍首先給予保守療法,同急性期。失血多者需輸新鮮血,以改善全身情況;慢性期如膀胱容量減少、膀胱壁硬化、尿路狹窄可導致腎盂積水,嚴重者可誘發尿毒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