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風箏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在揭陽地區的歷史悠久,流傳甚廣,據清《揭陽縣誌》記載:“重陽俗不重登高,士夫好事者或為之,是月兒童多放紙鳶。”相傳,清初潮州太學士陳珏的《海豐道中見紙鳶》,即為其路過揭陽時所作,該詩云“客路當重陽,村村見紙鳶。秋空真曠遠,平地忽高翩。”如今,揭陽風箏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揭陽市榕城區,並廣泛輻射周邊揭東、揭西、普寧、惠來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風箏製作技藝
  • 申報地區:揭陽市榕城區  
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工藝特徵

揭陽風箏製作以竹、紙、綢、色彩、香糊作主要原料,純手工製作,以師承或家傳的形式流傳至今。揭陽風箏製作技藝分扎、繪、糊、放四大部分。 扎即扎骨架,是最重要環節,要根據不同風箏用不同規格尺寸的竹條竹篾,綁紮成風箏的骨架輪廓;繪即繪畫、彩繪,風箏繪畫的構圖無所限制,寫實,寫意,抽象均可,各種圖案都可以運用到風箏的繪畫上;糊即裱糊、粘糊,將彩色好的風箏坯兒面料,紙質或綢質的風箏輪廓,用香糊或膠水貼上固定在風箏架上,當地稱為“糊風禽”;放即放飛,製作完成之後要試飛,校正再放飛調整。
揭陽風箏構思巧妙,題材多樣,其創作題材多出自一些飛禽走獸、昆蟲魚類等,如飛禽有老鷹、貓頭鷹、鸚鵡等,昆蟲類有單蠶蛾、雙蠶蛾、蜻蜓、蝴蝶、螳螂等,魚類有大頭鱠、魟魚、魷魚、金魚、鯉魚、金龍魚等,動物類如飛天蜈蚣、龍頭蜈蚣、虎頭蜈蚣等。揭陽風箏多採用仿真藝術,形象逼真,在各類風箏造型基礎上,加以製作者的巧妙構思,精心製作,揭陽風箏放飛空中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如禽類老鷹身形凸起呈立體綁紮,鷹嘴突出,鷹爪有力,翅膀輪廓比例適當,以灰黑色為主色繪製,糊出的老鷹栩栩如生,放飛空中幾可以假亂真。蝶類蠶蛾用蝴蝶標本輪廓放大,描繪勾畫出脈絡,配以色彩,蝶身蝶肚呈凸形立體結構、兩隻眼睛做成眼鏡框形,眼珠做成兩隻小風車,迎風旋轉,增加動感,兩片下翅為半軟體,迎風飄動,放飛空中猶如彩蝶飛舞。

傳承保護

揭陽風箏製作技藝具有構思巧妙、工藝獨特、色彩鮮艷、形象逼真、題材繁多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強身健體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對其進行保護、研究、傳承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目前,因老藝人相繼去世、傳承人群體日益減少,能製作大型或技藝複雜風箏的只有薛氏一家,加之青少年對傳統風箏製作和競放缺乏興趣等,揭陽風箏製作技藝已經逐漸面臨瀕危的境地,亟待採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