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水山地風箏,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雙水山地風箏歷史悠久,至21世紀初經歷了6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上凌、南岸、洋美、島橋、木江等村。雙水山地風箏品種獨特、工藝精巧、類別繁多,其製作過程包括括扎圈、粘彩袋、綁竹籤、上膠紙和串聯等工序。
2007年4月10日,雙水山地風箏入選江門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水山地風箏
- 批准時間:2007年4月1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新會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明代洪武年間,雙水人祖先由山東濰坊來到雙水。山東濰坊人在歷史上都有製作和放風箏的習俗。他們在雙水上凌、南岸、洋美、木江、島橋等村定居,有竹子加工業的鄉村(坊)、(里)居民都有製作風箏的風俗。
雙水山地風箏盛於清代乾隆年間,以上凌村和南岸村板塊類《鳴牛》風箏、和島橋村、洋美村及木江村的足節類《蜈蚣》為代表作。雙水當地人會在重陽節前後製作風箏,慶賀佳節,自娛自樂。
工藝特徵
(一)品種獨特
無論板塊類還是足節類風箏,要巧妙地在框架內安裝樂器弘線。當風箏在空中飄動時,乘風飛躍,會發出美妙的響聲,清脆悅耳。當鳴牛山地風箏在天空飛躍時,東邊傳樂曲,西邊應和,這神奇的妙韻令人心曠神怡,其樂融融。
(二)工藝精巧
雙水山地風箏造型別致,並融綁紮、包裝、繪畫等民間工藝於一體。
(三)類別繁多
品種齊全,不完全統計約有100多個花式品種。
(四)怡悅身心
製作和放飛風箏是一種村民自娛自樂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
(五)產品種類
1、板塊類:以“鳴牛”風箏為代表作,還包括鯉魚、鷹、荷花、蝴蝶、各種魚類等。
2、竹節類:以《蜈蚣》風箏為代表作,一般有10米-80米長不等。
3、環保風箏:主要是利用廢的彩色膠紙為原料製作的風箏變廢為寶。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村民經過長時間製作、放飛風箏的實踐,從中總結了民間技藝經驗。雙水鎮島橋村居住有2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做風箏。
傳承人物
譚達群,男,1947年8月生,農村業餘文化工作者,中國楹聯學會、省楹會、新會楹會、廣東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新會岡州詩社第五、六屆理事,雙水鎮詩社社長,雙水曲藝社藝術顧問。2022年6月入選江門市第七批市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1998年,雙水山地風箏傳承人譚達群配合參加雙水鎮委宣傳辦、文化站發掘民間傳統風箏技藝,建立風箏節和風箏比賽活動,期間四處走訪老藝人學習各類型的風箏製作技巧。
2、2017年5至6月,雙水山地風箏傳承人譚達群於新會文化館舉辦風箏製作培訓班。
3、2019年6月7日,雙水山地風箏傳承人譚達群在新會古兜溫泉度假村舉行的江門市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活動暨“非遺進校園”啟動儀式上,現場進行山地風箏製作展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2019年10月18日,新會區第八屆葵鄉文化藝術節在新會體育館盛大開幕,雙水山地風箏傳承人譚達群創作的“蜈蚣蝴蝶雙水山地風箏”在舞台上展示。
2、2021年11月,雙水鎮詩詞楹聯學會舉行“情系家鄉,放飛夢想”採風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民眾參加,共同感受雙水的美麗,增強對祖國和家的熱愛,進一步弘揚雙水山地風箏等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