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河風箏製作技藝

浦河風箏製作技藝 ,常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河風箏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類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常州新北區西夏墅鎮的浦河風箏製作技藝,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從清末始,西夏墅浦河地區民間就有喜愛扎制風箏、放飛風箏的習俗,世代相傳,延續至今,使之成為一項獨特的鄉土民俗活動。

工藝特徵

風箏,在民間俗稱為“紙鳶”“鷂子”。浦河風箏以品種花色多、個體大而名聞遐邇。浦河風箏的種類有:龍鷂、蝴蝶鷂、八角鷂、美人鷂、雙蜈蚣鷂、宮燈鷂、亮月鷂、蝙蝠鷂等百餘個品種。
浦河風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龍鷂。最長的龍鷂有408節,長達250多米,由於其體型龐大,對自然風力的要求較高,風力4-7級時放飛為最佳。放飛時須先確定風向,掌握風力,並需要10餘人配合協作放飛,一人扶龍頭,一人扶龍尾,四人扶龍身,其餘人分段拉線,待龍鷂升空穩定後,再栓牢在固定木樁上。龍鷂在天空中,似一條金色的神龍,風雲際會,巨大的氣流呼呼作響。每年清明前後的浦河龍鷂放飛活動,都會成為常州地區的一道靚麗景觀。

工藝流程

浦河風箏的製作材料:一般以竹、紙、線、漿糊(膠水)為主。藝人選用韌性較好的淡竹材料,以線扎製成各種形狀的風箏骨架,然後用棉紙裱糊骨架而成,再用黃麻捻成線繩(現今改用尼龍繩、尼龍線)作為放飛繩索。

傳承保護

近年來,浦河風箏製作技藝及風箏放飛活動進入了新的復甦期。1983年,西夏墅浦河風箏隊應運而生,現成員已達200多人。風箏隊多次應邀參加市、區舉辦的大型風箏比賽活動,並頻頻得獎。浦河鎮在梅林匠心鋪開設了風箏傳習講堂,從事技藝的講習和傳承。在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設立了非遺工作室,專門從事風箏的研究和製作。此外,還將浦河風箏製作技藝及風箏放飛技能列為校本課程進入實驗學校,該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以風箏活動為載體創出了學校普及鄉土課程的新特色。所有這些,都為浦河風箏製作技藝及風箏放飛技能的保護傳承和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老交替中的傳承和發展,使常州地區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