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風箏技藝

張氏風箏技藝

“張氏風箏”在傳統風箏的基礎上突破性地增加了“風力機構傳動裝置”,將千百年來傳統風箏的靜止畫面變成會活動的畫面,給傳統風箏賦予以了新的生命,增加了趣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氏風箏技藝
  • 材料的選用風箏骨架以傳統的竹材為主
  • 主要工具:劈竹刀、各種刀剪
  • 步驟:根據構想的題材按比例畫出圖紙
  • 主要價值: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內容介紹,主要價值,歷史淵源,

內容介紹

1、材料的選用:
(1)風箏骨架以傳統的竹材為主,但對竹材的選用上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有三至五年生長期,密度好,有很好彈性,竹節要長,挷扎線以細線或麻為主。
(2)蒙面材料以洋紡綢、絲絹、薄尼龍綢,但事先必須經上漿處理。
(3)繪畫顏料:根據風箏題材大小不同,可選用炳烯、品色(鹼性染料)螢光色等。
(4)因增加了機械傳動裝置,在材料選用上又增加了一些鋁合金,銅或不鏽鋼薄板、各種金屬絲、膠木板等。
(5)粘結劑主要採用優質白乳膠、502、AB膠、萬能膠等。
2、主要工具:劈竹刀、各種刀剪、各種鋸、酒精燈、各種鉗子、台虎鉗、各種銼刀、手電鑽、台鑽、繪圖儀器等。
3、基本操作過程:具備以上起碼條件,方可驟步如下進行:
(1)根據構想的題材按比例畫出圖紙,設計動態部位,並畫出另部件圖。
(2)根據風箏骨架各部分要求劈出不同粗細薄厚的竹條,依照圖紙將各部位竹條,在酒精燈上烤彎成所需形狀,然後挷紮成形;同時要進行機械傳動另部件的精細加工,最後將二者合一,方完成風箏骨架的製作。
(3)逐塊將絲綢面料精心裱糊到風箏骨架上。
(4)根據風箏類別用顏料加以美化(有些風箏是先畫後糊)。
(5)最後一道工序是拴好風箏的引線(提線)。

主要價值

“張氏風箏”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包括一定科技含量,並且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及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

歷史淵源

張天偉從小受家庭影響酷愛風箏。曾祖父張洪聲是清朝舉人,每逢清明時節都要扎制一些風箏供親友玩。祖父張兆機更是喜愛自製風箏,曾做過“八卦、雙魚、蝴蝶”等風箏。父親張煥江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安的風箏名人,畢業於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多才多藝,不僅精通音樂、美術、修表、無線電、種花、養魚,還織得一手好毛衣,尤其是擅長扎制風箏。1930年曾扎制過當時西安最大的鐘馗風箏,風箏骨架中間的立柱竟用了整根毛竹,足有三丈高(10米),光糊這隻風箏用去五六刀(數百張)白麻紙,顏料用松墨和紅土,以掃帚代筆,風箏做好後院內大門出不去,發動眾人架上梯子從房頂抬出,放飛麻繩有拇指粗,需四個人輪換抬繩,另一個人提漿糊桶以備風箏破損修補之用。大風箏上裝了七隻響弓,數里之外都聽見嗡嗡叫聲,有時在風箏下吊掛萬字頭鞭炮,從地面一直響徹雲霄。20世紀五十年代街坊鄰里都稱張家為“風箏世家”。
張天偉由於從小受父親耳濡目染,不但特別喜愛風筍,也愛鼓搗鐘錶,留聲機等,為後來製作張氏風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在工廠任技術員,專門從事工藝、工裝、模具、技術革新、專機設計等工作。職業的習慣與對風箏濃厚的興趣,他將機械傳動與古老的風箏結合起來製作了數種與眾不同的“張氏風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