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是明末王秀楚所寫關於清兵在揚州屠城的一本約八千字左右的小書。有人認為“由於清廷禁止《揚州十日記》流通導致人們對此絲毫不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將此書從日本印了帶回中國,故此書真偽長期以來有所爭議。”但是清朝鹹豐年間公開編纂的史書《小腆紀年.卷十》里作者就引用了《揚州十日記》的內容 :“ 臣鼒曰,予讀王氏《揚州十日記》,言可法抑萬里長城之黃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傑,至謂壞東南之天下者,史道鄰也。此蓋書生率意妄語,無足論也。”可見在清朝時期中國是有《揚州十日記》這本書的。甚至更早時期清朝道光年間公開刊印的《荊駝逸史》中就收錄有《揚州十日記》的全文,後來刊印的《明季稗史彙編》中也有《揚州十日記》全文。 此書在清朝並未被銷毀。

基本介紹

  • 名稱:揚州十日記
  • 地點:揚州
  • 時間:明朝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
  • 參戰方:清軍
  • 結果:揚州城破
  • 傷亡情況:揚州死難八十萬人
  • 主要指揮官:明朝督鎮史可法VS清朝多鐸
歷史背景,圖書內容,主要評價,歷史價值,相關詩句,

歷史背景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崇禎上吊自縊。傳統說法,這一年明朝滅亡。但同年五月,文武大臣為了使明帝國更好的運轉,於是在南京擁立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在南京登上帝位。年號弘光,計畫復明,收復失地。但在弘光政權內部沒有北伐統一意見,內部還延續東林黨爭的餘溫。不僅不積極抗清,福王還沉湎酒色,不思奮進。馬士英等只知排斥異己,魚肉百姓。當鎮守江北四鎮的總兵劉澤清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大敵當前之際都互相爭權奪利,不以國事為重。危難之際,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江北,籌措軍民,抗擊清兵侵略。
揚州十日記
明弘光元年(1645),清軍揮師南下破竹。南明國難當頭之時,仍然黨爭不斷。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奔赴揚州,支撐危局。四月十五日,清軍將領多鐸一路揮師南下,清軍包圍了揚州城。史可法率軍四千人上城禦敵,誓與揚州城軍民共存亡。艱苦守衛十天以後(按:顧誠在《南明史》里認為史可法堅守揚州實際上僅僅半天),揚州陷入清軍之手。揚州知府任育民不屈被殺,全家投井而亡。史可法被俘,慷慨就義。都督劉肇基率殘部四百餘人與城內市民一起,與清軍展開巷戰,直至全軍俱沒,無一人投降。
清軍占領揚州以後,多鐸痛恨揚州人民的反抗,以不聽招降為理由,下令屠城十日,縱使部下濫殺無辜。他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令旨中說:“昨大兵至維揚,城內官員軍民嬰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心狠手辣的多鐸,視揚州百姓的性命為草芥,用屠夫的惡行來威嚇敢於抵抗的各地軍民。
揚州城的居民,只有少數人在破城前逃出,還有個別的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躲藏而幸免於難,而絕大部分人慘遭屠殺,“城中積屍如亂麻”。
王秀楚根據親身經歷,寫出《揚州十日記》,對清軍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揚州的暴行作了甚為詳細的記載。其中記述二十七日的情況說:“殺聲遍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
清軍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雖然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但即使按《明季南略》一書的記載,也有超過這個數字的一半:“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這就是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揚州城淪為一座人間地獄,千年古城被毀為廢墟一片。

圖書內容

己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鎮史可法從白洋河失守,蹌蹌奔揚州,閉城禦敵。至二十四日未破城前,禁門之內各有兵守;予住宅新城東,楊姓將守焉。吏卒碁置,予宅寓有二卒,左右鄰舍亦然,踐踏無所不至;供給日費錢千餘,將不能繼。不得已,共謀為主者觴。予更謬為恭敬,酬好漸洽。主者喜,誡卒稍遠去。主者喜音律、善琵琶,思得名妓以娛軍暇。是夕,邀予飲,滿擬縱歡;忽督鎮以寸紙至,主者覽之色變,遽登城,餘眾亦散去。
越次早,督鎮牌諭至,內有「一人當之,不累百姓」之語;聞者莫不感泣。又傳巡軍小捷,人人加額焉。午後,有姻氏自瓜洲來,避興平伯逃兵(興平伯,高傑也;督鎮檄之,出城遠避);予婦緣久別,相見唏噓。而大兵入城之語,已有一二為予言者。予急出,詢諸人,或曰:靖南侯黃得功援兵至。旋觀城上守城者,尚嚴整。再至市上,人言洶洶,披髮跣足者繼塵而至。問之,心急口喘,莫知所對。忽數十騎自北而南,奔騰狼狽,勢如波涌;中擁一人,則督鎮也。蓋奔東城,外兵逼近,不能出;欲奔南關,故由此。是時,始知敵兵入城無疑矣。突有一騎自南而北,撤韁緩步,仰面哀號;馬前二卒,依依轡首不捨。至今猶然在目,恨未傳其姓字也。騎稍遠,守城丁紛紛下竄,棄胄拋戈,有碎首折脛者;回視城櫓已一空矣。先是,督鎮以城狹,炮不得展;城垛設一板,前置城徑、後接民居,使有餘地得便安置。至是,工未畢;敵兵操弧先登者,白刃亂下。守城兵互相擁擠,前路逼塞,皆奔;所置木板,匐匐扳援,得及民屋。新板不固,托足即傾;人如落葉,死者十八、九。其及屋者,足踏瓦裂,皆作劍戟相擊聲;又如雨雹挾彈,鏗然、鞫然,四響不絕。屋中人惶駭而出,不知所為;而堂室內外、深至寢闥,皆守城兵民緣屋下者,惶惶覓隙潛匿,主人弗能呵止。外廂比屋閉戶,人煙屏息。予廳後面城牆,從牕隙外覷,見城上兵循南而西,步武嚴整,淋雨亦不少紊,疑為節制之師,心稍定。忽叩門聲急,則鄰人相約共迎王師,設案焚香,示不敢抗。予知事已不濟如此,然不能拂眾議,姑連應曰:唯唯。於是,改換服色,引領而待。良久不至,予復至後牕窺城上,則隊伍稍疏,或行或止。俄見有擁婦女雜行其間,服飾皆揚俗。予始大駭,還語婦曰:兵入城,倘有不測,爾當自裁。婦曰:諾。有金若干,付汝收藏;我輩休想復生人世矣。涕泣交下,盡出金付予。值鄉人進,急呼曰:至矣!至矣!予趨出,望北來數騎皆按轡徐行,遇迎王師者即俯首若有所語。是時,人自為守,往來不通;雖相達咫尺,而聲息莫聞。迄稍近,始知為逐戶索金也。然意頗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問;或有不應,雖操刀相向,尚不及人(後乃知有捐金萬兩相獻而卒受斃者,揚人導之也)。次及予門,一騎獨指予,呼後騎曰:為我索此藍衣者。後騎方舍轡而予已飛遁矣,後騎遂棄余上馬去。予心計曰:我粗服類鄉人,何獨欲予?予弟至、予兄亦至,因同謀曰:此居左右皆富賈,彼亦將富賈視我,奈何!遂急從僻徑,托伯兄弟扶婦女,冒雨至仲兄宅。仲兄宅在何家墳後,肘腋皆窶貧居也。予獨留後以觀動靜。俄而伯兄至,曰:中衢血濺矣。留此待□,予伯仲生死一處,亦可不恨。予遂奉先人神主,偕兄至仲兄宅。當是時,兩兄、一弟、一嫂、一侄又一婦、一子、二外姨、一內弟,同避仲兄家。天漸暮,大兵殺人聲已徹門外,因乘屋暫避;雨尤甚大,數人共擁一氈,絲髮皆濕透。門外哀痛之聲,悚耳懾魄。延至夜靜,乃敢扳檐下屋,敲火炊食。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餘處、遠者不計其數,赤光相映如霞電,■〈火辟〉烞聲轟耳不絕;隱隱又聞擊楚聲,哀風淒切,慘不可狀。飯熟,相顧驚憂,淚下不能下箸,亦不能設一謀。予婦取前金碎之,分為四,兄弟各藏其一,髻履衣帶內皆有;婦又覓一破衲舊履,為分換訖,遂張目達旦。是夜也,有鳥在空中如笙篁聲,又如小兒啼哭聲,如在人首不遠;詢諸人,皆聞之。二十六日,頃之,火勢稍息,天亦漸明;復乘高升屋躲避,已有十數人伏天溝內。忽東廂一人緣牆直上,一卒持刃隨之,追如■〈耳〉飛。望見予眾,隨舍所追而奔予。予惶迫,即下竄;兄繼之、弟又繼之,走百餘步而後止。自此,遂與婦子相失,不復知其生死矣。諸黠卒恐避匿者多,給眾人以安民符節,不誅;匿者競出從之。共集至五、六十,婦女參半。兄謂予曰:我落落四人,或遇悍卒,終不能免。不若投彼大群,勢眾則易避;即不幸亦生死相聚,不恨也。當是時,方寸已亂,更不知何為救生良策;共曰:唯唯。相與就之。領此者,三滿卒也;搜予兄弟金皆盡,獨遺予未搜。忽來婦人,內有呼予者;視之,乃余友朱書兄之二妾也。予急止之。二妾皆散發露肉,足深入泥中沒脛。一妾猶抱一女,卒鞭而擲之泥中,旋即驅走。一卒提刀前導、一卒橫槊後逐,一卒居中或左或右,以防逃逸。數十人如驅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撻,或即殺之。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籍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從其後門直入,屋宇深邃,處處皆有積屍。予意此間,是我死所矣。乃委迤達前戶,出街復至一宅,為西商喬承望之室,即三卒窠穴也。入門,已有一卒拘數少婦揀拾箱籠,彩緞如山。見三卒至,大笑;即驅予輩數十人至後廳。留諸婦置旁室中,列二方幾、三衣匠,一中年婦人製衣。婦,本郡人,濃抹麗妝,鮮衣華飾;指揮言笑,欣然有得色。每遇好物,即向卒乞取;曲盡媚態,不以為恥。卒嘗謂人曰:我輩征高麗,擄婦女數萬人,無一失節者;何堂堂中國,無恥至此?嗚呼!此中國之所以亂也。三卒將婦女盡解濕衣,自表至里、自頂至踵,並令製衣婦人相修短、量寬窄,易以鮮新。而諸婦女因威逼不已,遂至裸體不能掩蓋,羞澀欲死者,又不待言也。換衣畢,乃擁諸婦女飲酒食肉,無所不為,不顧廉恥。一卒忽橫刀躍起疾呼,向後曰:蠻子來!近前,數人已被縛,吾伯兄與焉。仲兄曰:勢已至此,夫復何言!急持予手前,予弟亦隨之。是時,被執男子共五十餘人;提刀一呼,魂魄皆喪,無一人敢動者。予隨伯兄出廳,見外面殺人,眾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縛;忽心動,若有神助,潛身一遁,復至後廳,而五十餘人不知也。廳後宅西房,尚存諸老婦,不能躲避;穿至後面,盡牧駝馬,不能逾走,心愈急。遂俯就駝馬腹下,歷數駝馬腹,匍匐而出;若驚駝馬,稍一舉足,即成泥矣。又歷宅數層,皆無路出;惟旁有衖可通後門,而衖門已有長鐵釘錮。予復由後衖至前,聞前堂殺人聲,愈惶怖無策。回顧左側,有廚中四人,蓋亦被執治庖者。予求收入,使得參司火掌汲之役,幸或苟免。四人峻拒曰:我四人,點而役者也;使再點而增入,必疑有詐,禍必及我。予哀求不已;乃更大怒,欲執予赴外。予乃出,心益急,視階前有架、架上有瓮,去屋不遠,乃援架而上;手方及瓮,而身已傾仆,蓋瓮中虛而用力猛故也。無可奈何,仍急趨旁衖門,兩手捧錐,搖撼百度,終莫能動;擊以石,則響達外庭,恐覺。不得已,又復搖撼,指破血流;錐忽動,盡力一拔,錐已在握,急掣門■〈戶外及內〉—■〈戶外及內〉木,槿也;濡雨而漲,其堅塞倍於錐。予迫甚,但力取■〈戶外及內〉,■〈戶外及內〉不能出而門樞忽折,扉傾垣頹,聲如雷震。予急聳身飛越,亦不知力之何來也。疾趨後門出,即為城腳。時兵騎充斥,前進不能;即於喬宅左鄰後門挨身而入。凡可避處皆有人,必不肯容。由後至前,凡五進,皆如是。直至大門,已臨通衢;兵丁往來,絡繹不絕,人以為危地而棄之。予乃急入,得一榻;榻顛有仰頂,因緣柱登之,屈身而匿。喘息方定,忽聞隔牆吾弟哀號聲,又聞舉刀砍擊聲;凡三擊,遂寂然。少間,復聞仲兄哀懇曰:吾有金在家地窖中,放我取獻。一擊,復寂然。予時神已離舍,心若焚膏,眼枯無淚、腸結欲斷,不復自主也。旋有卒,挾一婦人直入,欲宿此榻;婦不肯,強而後可。婦曰:此地近市,不可居。予幾不免焉。頃之,卒仍挾婦人而去。室有仰屏,似席為之,不勝人;然緣之可以及梁。予以兩手扳梁,行條而上,足托駝梁,下有席蔽,中黑如漆;仍有兵至,以矛上搠,知是空虛,料無人在上,予始得竟日未遇兵。然在下被刃者,又不知幾何人。街前每數騎過,必有數十男婦哀號隨其後。是日雖不雨,亦無日色,不知旦暮。久之,軍騎稍疏,左右惟聞人聲悲泣。思吾弟兄已傷其半,伯兄亦未卜存亡,予婦、予子不知何處;欲蹤跡之,或得一見。乃附梁徐下,躡足至前街。街中人首相枕籍,天暝莫辯為誰;俯屍遍呼,無應者。遙見南首數火炬蜂擁而來,予急避之;循郭走,城下積屍礙步,數跌復起。每有所驚,即仆地如殭屍。久之,得達小路;路人昏夜互觸,相驚駭。大街上舉火,照耀如白日。自酉至亥,方及兄家宅;門閉,不敢遽擊。俄聞婦人聲,知為吾嫂,始輕擊;應門者,即予婦也。大兄已先返,吾婦子俱在。予與伯兄哭,然猶未敢遽告仲兄、季弟之被殺也。嫂詢予,予依違答之。予詢婦何以免?婦曰:方卒之追逐也,子先奔,眾人繼之,獨遺我。我抱彭兒投屋下,不得死;吾妹踢傷足,亦臥焉。卒持我二人至一室,屋中男婦幾十人皆魚貫而縛;因囑我於諸婦曰:看守之,無使逸去!本持刀出。又一卒入,劫吾妹去。久之不見卒至,遂給諸婦出。出即遇洪嫗,相攜至故處,故倖免——洪嫗者,仲兄內親也。婦詢予,告以故,哭泣良久。洪攜宿飯相勸,哽咽不可下。外復四面火起,倍於昨夕。潛出戶外,田中橫屍交砌,喘息猶存。遙見何家墳中樹木陰森,哭音成籟;或父呼子、或夫覓妻,呱呱之聲,草畔溪間,比比皆是,慘不忍聞。回至洪宅,婦欲覓死;予竟夜與語,不得間,東方白矣。
二十七日,問婦避所;引予委曲至一柩後,古瓦荒磚,久絕人跡。予蹲亂草中,置予於柩上,覆以蘆席。婦僂居其前,我曲附於後;揚首則頂露,展足則踵見;微出氣息,拘手足為一裹。魂少定而殺聲逼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至午後,積屍如山,殺掠更甚。至晚,予等逡巡走出。彭兒酣臥柩上,自朝至暮不啼不言,亦不欲食。渴時欲飲,取片瓦掬溝水潤之,仍睡去。呼醒,抱與俱去。洪嫗亦至,知吾嫂又被劫去、吾侄在襁褓竟失所在。嗚呼!痛哉!甫二日,而兄嫂、弟侄已亡其四矣,相與覓舊中余米,不得;遂與伯兄枕股,忍飢達旦。是夜,予婦覓死幾斃,賴洪嫗救免。
二十八日,予謂伯兄曰:今日不知誰死;吾兄幸無恙,乞與彭兒保其殘喘!兄垂淚慰勉,遂別逃他處。洪嫗謂予婦曰:我昨匿柩中,終日貼然;當與子易而避之。婦堅不欲,仍到柩後同匿焉。未幾,數足入,破柩劫嫗去,捶擊百端,卒不供出一人;予甚德之。少間,兵來益多,及予避所者前後接踵;然或一至屋後,望見柩而去。忽有十數卒哃喝而來,其勢甚凶。俄見一人至柩前,以長竿搠予足;予驚而出,乃揚人為彼嚮導者,面則熟而忘其姓。予向之乞憐;彼且索金,以金始釋予;尚曰:便宜爾婦!出語諸卒曰:姑舍是。諸卒乃散去。喘驚未定,忽一紅衣少年摻長刃直抵予所,舉鋒相向;獻以金,復索予婦。婦時孕九月矣,死伏地不起;予給之曰:婦孕多月,昨乘屋跌下,孕因之壞,萬不能生,安能起來。紅衣者不信,因啟腹視之,兼驗;以先塗之血褲,遂不顧。所擄一少婦、一幼女、一小兒,兒呼母索食,卒怒一擊,腦碎而死;挾婦與女去。予謂此地人徑巳熟,不能存身,當易善地處之;而婦堅欲自盡,予亦惶迫無主。兩人遂出,並縊於梁;忽項下兩繩一時俱斷,並跌於地。未及起,而兵又盈門,直趨堂上,未暇過兩廓。予與婦急趨門外逃,急奔一草房中,悉村間婦女;留婦而卻予。予急奔南首草房中,其草堆積連屋;予登其巔,俯首伏匿,復以亂草覆其上,自以為無患矣。須臾卒至,一躍而上,以長矛搠其下。予從草間出,乞命,復獻以金。卒搜草中,又得數人,皆有所獻而免。兵既去,數人復入草間。予窺其中有方桌數張,外圍皆草;其中廓然而虛,可容二、三十人。予強入,自謂得計。不意敗垣,從半腰忽崩一穴,中外洞然,已為兵窺見;乃自穴外以長矛直刺,當其前者無不被大創,予股亦傷。前者盡為卒得,後者倒扒而出。予復至婦所,婦同眾婦女皆伏臥積薪,以血塗體,糞綴其發,菸灰飾面,形如鬼蜮,鑑別以聲。予乞眾婦,得入草底;眾婦女擁臥其上。予閉氣不敢動,幾悶絕;婦以竹筒授予,口銜其末,出其端於上,氣方達,得不死。戶外有卒,一時手殺二人;其事甚怪,筆不能載。草上諸婦,無不戰慄。忽哀聲大舉,兵已入室;復大步而去,不旋顧。天漸黑,諸婦起;予始出草中,汗如雨。至夕,復同婦歸洪宅,洪老、洪嫗皆在。伯兄亦來,雲是日被劫去負擔,賞以千錢,仍付令旗放還。途中亂屍山疊,血流成渠。又聞有王姓將爺居昭陽李宅,以錢數萬日給難民;其黨殺人,往往勸阻,多所全活。是夜,悲咽之餘,昏昏睡去。次日,則二十九日矣。
自二十五日起,至此已五日,私幸或可薄赦,又紛紛傳洗城之說。城中殘喘,冒死縋城逃去者大半。舊有官溝,壅塞不能通流;至是如坦途,然亦以此反罹其鋒。城外亡命利城中所有,給伴夜入官溝盤詰,搜其金銀,人莫敢誰何。予等念既不能越險以逃,而伯兄又為予,不忍獨去。延至平旦,其念遂止。原避處知不可留,而予婦以孕故,屢屢獲全,遂獨以予匿池畔浮草中,婦與彭兒哀臥其上。有數卒至,為劫出者再;皆少獻賂而去。繼一狠卒來,鼠頭鷹眼,其狀甚惡,欲劫予婦。婦偃蹇以前,語告之,不聽,逼使起立。婦旋轉於地下,死不肯起。卒舉刀背亂打,血濺衣裳,表里潰透。先是,婦戒予曰:倘遇不幸,吾必死;勿以夫婦故乞哀,並累子!故予遠躲草中,為不知焉。予亦謂婦將死,而惡卒仍不捨,將婦發周數匝於臂,橫拖而去。怒叱毒打,由田陌至深巷一箭多地,環曲以出大街;行數步,必擊數下。突遇眾騎中一人與卒滿語數句,遂舍予婦去,始得匍匐而返;大哭一番,身無完膚矣。忽又烈火四起,何家墳前後多草房,燃則立刻成燼;其有寸壤隙地一、二漏網者,為火一逼,無不奔竄自出。出則遇害,百無一免。亦有閉戶焚死者,由數口至百口;一室之中,正不知積骨多少。大約此際,無處可避,亦不能避;避則或一犯之,無金死,有金亦死。惟出露道旁與屍骸雜處,生死反未可知。予與婦子並往臥冢後,泥首塗足,殆無人形。火勢愈熾,墓中喬木燒著,光如電灼、聲如山崩,風勢怒號,赤日慘澹為之無光。目前如見無數夜叉鬼,驅殺千百地獄人而馳逐之。驚悸之餘,時作昏聵;蓋已不知此身之在人世間矣。驟聞足聲震響,慘呼震心;回看牆畔,則伯兄被獲。遙見兄與卒相持,兄力大,撇而得脫;卒遂趕去—此卒即前日劫吾婦而復舍者也。半晌不至,予心搖搖。伯兄忽走來,赤身披髮,為卒所逼,不得已向予索金救命。予僅存一錠,出以獻卒;而卒怒甚,舉刀擊兄。兄輾轉地上,流血滿身。彭兒拉卒,涕泣求免(時年五歲)。卒以兒衣拭刀血再擊,而兄將死矣。旋拉予發索金,刀背亂擊不止。予訴金盡,曰:必欲金,即甘死;他物可也?卒牽予發至洪宅;予婦衣物置兩瓮中,倒覆階下,盡發以供其取。凡金珠之類無不要,而衣服擇好者取焉。見兒項有銀鎖,將刀割去。去時,顧予曰:吾不殺你,自有人殺你也。知洗城之說已確,料必死矣。置兒於宅,同婦急出,看兄前後項皆被傷,深入寸許,胸前更烈。予二人扶至洪宅,問之,亦不知痛楚,忽聵、忽蘇。安置畢,予夫婦復至墳處躲避。鄰人俱臥亂草叢中,忽有作人語曰:明日洗城,必殺一盡;當棄汝歸,與吾同走。婦亦勸余行。體余念伯兄垂危,豈忍捨去。又前所恃者,猶有餘金;今金已盡,料不能生!一痛氣絕,良久而蘇,火亦漸滅。遙聞炮聲三,往來兵丁漸少。予婦抱兒坐糞窖中,洪嫗亦來相依。有數卒擄四、五個婦人,內二老者悲泣、兩少者嘻笑自若。後有二卒追上奪婦,自相奮擊;內一卒勸解,作滿語。忽一卒將少婦負至樹下對合,餘二婦亦就被污。老婦哭泣求免。三少婦恬不為恥,十數人互為姦淫;仍交與追來二卒,而其中一少婦已不能起走矣。予認知為集氏之媳,其家平日所為應至此。驚駭之下,不勝嘆息。忽見一人紅衣佩劍、滿帽皂靴,年不及三十,姿容俊爽;隨從一人衣黃背甲,貌亦魁梧,後有揚州數人跟隨。紅衣人熟視予曰:視爾非若儔輩中,實言何等人?予念時有以措大獲免者、有以措大而立斃者,不敢吐實,飾詞以告。復指諸婦子,問是誰?具告以實。紅衣人曰:明日王爺下令封刀,汝等得生矣。命隨人付衣幾件,又金一錠。問汝等幾日不食?予答以五日矣。命跟我來。予與婦且信且疑,不敢不行。至一宅,所蓄甚富,魚米充盈。向一婦人曰:你好好待此四人。與予別去。時已暮,予內弟被卒劫去,不知存亡,婦傷之特甚。少頃,老嫗搬出魚飯食。予宅去洪居不遠,予取魚飯食,吾兄喉不能咽,數箸而止。予為兄拭發洗血,心如刀割。是日,聞封刀之語,眾心稍定。
明日,為五月朔日。勢雖不甚烈,然未嘗不殺掠;而富家大室,方且搜括無餘。子女由十餘歲起,搶掠殆無遺類。是日,興平伯復入揚城,而寸絲、粒米盡入虎口矣。蕭條殘破,難以奉述。
初二日,傳府道州縣已置官吏,執安民牌遍諭百姓,毋得驚懼。又諭各寺院僧人,焚化積屍;而寺院中藏匿婦女亦復不少,亦有驚餓死者。查焚屍簿載數共八十餘萬,其落井投河、閉門焚縊者不與焉,被擄者不與焉。
初三日,出示放賑。偕洪嫗至缺口關領米,米即督鎮所儲軍糧如邱陵;數千擔,片時蕩然一空。往來負戴者俱焦頭爛額,臂脛傷折,刀痕滿面,如燭淚成行。搶米之際,雖親友不相顧;強者去而復來,老弱被重傷者終日不能得升粒。
初四日,天晴。烈日蒸熏,屍氣熏人。前後左右,處處焚燒,煙結如霧,腥聞數十里。是日,予燒棉及人骨成灰,以療兄瘡;垂淚頷之,不能出聲。
初五日,幽僻之人,便稍出來;相逢各淚下,不能出一語。予等五人雖獲稍蘇,終不敢居宅內。晨起早食,即出處野畔;其妝飾一如前日。蓋往來打糧者日不下數十輩,雖不摻戈而各制槌,恐嚇詐人財物,每有斃於杖下者;一遇婦女,仍肆擄劫—初不知為清兵、為鎮兵、為亂民也。是日,伯兄因傷重,刀瘡迸裂而死。傷哉!痛不可言。憶予初被難時,兄弟、嫂侄、婦子親共八人,今僅存三人;其內弟、外姨,又不復論。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間皆身所親歷、目所親睹,故漫記之如此。遠處風聞者,不載也。後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無事之樂、不自修省、一味暴殄者,閱此,當警惕焉耳。
時為督鎮裁,惟有一死謝百姓。或曰:督鎮大臣也;守官當死,督鎮不當死也。夫不絕者,將倖免為守江計。死易,守江難;為真難者、舍其易者,賢矣。獨計守江、守河、守廣陵,一也。不能澄清河溯,則守白洋。白洋不守,則守廣陵。廣陵又不守,奔以守江南。無論關不能越、江不克渡,借使潰圍得渡,猶之白洋、廣陵也;亦何益哉!
揚城陷,每滿卒一隊,必有內地一、二奸宄為之引。故初但知殺人取財,後乃知某為顯官、某為富戶矣;初但知深入閨闥,後乃知破壁啟窖,凡隱微之處無不至矣。大約維揚百姓,始終死於高傑。崇禎一變,即肆鴟張,假爭鎮之名,冒扶立之績;虎踞邦溝,而關廂之地盡為瓦礫。及道鄰(即督鎮)為和事老人,專務調停。抑萬里長城之靖南(指黃得功),而倚狼子野心之叛寇(指高傑),竟為安插舊城;遂使故巢春燕,化為別宅秋鴻,反客為主。十餘年名重天下者,乃舉動狼狽至此!迨乎睢陽計就、逆藩授首,元爵以乳臭廝養,謂宜圖之反掌,釋其兵力而乃錫封蔭伯,豢數萬豺狼於危城之中;遂使宿將因之越疆,敵國以為口實。手讀定國先期之檄,未嘗不切齒於當事者也。乃北騎渡河,不能用而故縱之,藉以回北旆之指;致傑兵一出,如窮寇無歸,沙洲一帶悉遭狼噬,大橋東路殺人如麻。而紛紛愚氓,至反以圍中為樂土;攜老負幼,望危城如飛蛾之投火。自四月初八至二十四日入城者何止數萬,盡驅之鋒鏑之下而殲焉;是誰為之咎者乎!乃城陷之後,復使其假虎威、齧殘喘,真可謂天道無知矣。予友廷直鄭子之言曰:壞西北之天下者,孫山谷也;壤東南之天下者,史道鄰也。知言哉!

主要評價

《揚州十日記》篇幅不大,只有七八千字,但卻寫得很精彩,布局緊張,描寫深刻,處處抓住讀者的心,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有人認為它“無異一部天然的哀情小說”。這是不為過,如書中描寫被鐵蹄踐踏下的人民,眼望大火,家國毀於一旦,作者的敘述刻畫中摻和著悲憤的感情:“火勢愈熾,墓中喬木燒著,光如電灼,聲如山崩,風勢怒號,赤日慘澹,為之無光,目前如見無數夜叉鬼驅殺千百地獄人而驅逐之。驚悸之餘,時作昏?,盡己不知此身之在人世間矣”。
文中兩處描寫到清兵放火,一次是清軍剛入城時,正是一把火燒掉了人們心中尚存的希望。第二次描寫是當人們經歷了人間地獄盤血與火的澆注,連在幻象中,都仿佛看到夜叉拿刀射殺。
這種直接描寫清兵暴行的書籍,自然是清王朝所不能容忍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軍機處上奏皇帝,請求將其全部銷毀,馬上就被批准。翻檢各省禁毀書目,此書僅見之於兩江,而撰者未詳、甚至書名未定,均可見此書當時影響實為有限,與當時查禁的諸多明季稗史並無二致。《揚州十日記》之重見天日,僅在禁毀之後四十餘年後,即有《荊駝逸史》之刊本行世。它的史料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同樣反映揚州十日清軍屠城的還有《弘光己酉揚州城守記》一卷、《聖朝殉揚錄》三卷等,但本書的價值卻是獨特的,正如作者所說,“其間皆身所親歷,目所親睹。”“遠處風聞者不載也”應該說是比較真實可信的,儘管有人對它有非議,如舊抄本趙曦明跋曰:“觀其誤傳洗城一段,則尚非洗城也。”但也不得不承認:“慘烈已如此矣!”清朝,民間流傳著“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說法。清軍入關,蹂躪中原的血淚史,從本書就可以看出,這正是它最大價值所在。

歷史價值

《揚州十日記》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就在於它是信史。“其間皆身所親歷,目所親睹”,而“遠處風聞者不載也”。對於史學研究來說,這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難能可貴的是,該書立場比較客觀,不帶偏見,無所袒護,也無所隱諱,即如司馬遷寫《史記》的筆法,“筆則筆,削則削”。書中既揭露清軍奸淫擄掠、刀砍火燒的種種暴行,也揭露明軍的軍紀渙散與高傑餘部的強盜行徑,還揭露地方上亡命之徒趁火打劫的鋌而走險。書中既對無辜平民所受空前浩劫表示深切同情,“耳所難聞,目不忍睹”;也對極少數失節婦女的“曲盡媚態”,表示卑視與憤慨,“恨不能奪卒之刀,斷此淫孽”;還對“有捐金萬兩而卒受斃者”表示惋惜,並慨嘆:是“揚人自導之也!”此“自導”為“自食其果”之“導”;而對自身納金乞命、苟且偷生的狼狽行狀,也絲毫不加掩飾,並未把自己打扮成抗清志士。書中既為史可法的臨難不苟免、在全城宣示“一人當之,不累百姓”的“牌諭”而“感泣”,也為鄰居洪嫗的“卒不供出一人”而“甚德之”;其間還有兄弟、夫婦之間生死與共、患難相依的手足之情與伉儷之情。可以說,全書愛恨情仇交加,美醜善惡交織。凡所揭露,分清主次,一以道義為準;凡所褒貶,明辨是非,一以大節為重。作為第一手資料,這就提供了歷史的全息,而提高了信史的可信度。
《揚州十日記》之所以有非凡的文學價值,也在於它是信史。文學藝術的生命在於真實,唯真切才感人。
1940年,林語堂先生主持的上海西風社出版了揚州人毛如升先生英譯的《揚州十日記》。美國學者貝德博士在該英譯本《序言》中,對本書的文學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且就文學之觀點言之,《揚州十日記》亦為非凡之文獻。其敘事生動逼真,而以其逼真之故,讀來令人驚心動魄。其故事之倏忽、鮮明與真切,前後踵接,不啻一幕近代影劇,讀者感其事,激於情,莫不驚心咋舌焉。而此種緊張情緒,逐步開展,洵可與一部好劇本相媲美……此書之真切純正,讀者無不為之感動。而其文風之質樸無華,足證原書之絕非虛構。(轉引自曾學文著《揚州名書》)
貝德博士說得好,“明代之覆亡與滿人之侵入,歷史學家每多浮泛之論,而《揚州十日記》一書,由徵實多矣。此書就人類生命與價值立論,描寫當時實況,故其後革命發軔時,所以採取激烈手段以抗清朝統治者,蓋此書之力也。”
辛亥革命前夕,留日愛國學生才鑽進東京和大阪的圖書館裡,把列為《四庫》禁毀書、在國內湮沒無聞達250年之久卻因流入日本而倖存的《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等書,“印了輸入漢地,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魯迅《雜記》)所以1897年,譚嗣同唐才常在長沙“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書,加以按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所以1903年,鄒容在上海刊行《革命軍》,更以《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大造革命輿論。總之,在辛亥革命時期,《揚州十日記》發揮了革命助產士的獨特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1903年(一說1904年),陳天華在東京發表《警世鐘》,為反對沙俄帝國主義對東三省的侵略,為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又以《揚州十日記》為反帝愛國的警世教材,大聲疾呼:“若是被洋人瓜分了,我漢人一定不得了。”“須知這瓜分之禍,不但是亡國罷了,一定還要滅種。”《警世鐘》中對世人提出“十條奉勸”,第五條是:“勸富的舍錢。”說:“你看自古換朝的時候,受盡苦楚的不是那富戶嗎?《揚州十日記》上所載,滿兵將到揚州,那些富戶一文錢不肯出;及城破了,拿出錢買命,一隊去了,一隊又來,有出過萬金終不免於死的。”讀來,令人大為警醒。
此後,在抗日戰爭中,《揚州十日記》一版又一版發行,一地又一地翻印,確實起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動員民眾作用。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1942年4月在緬甸協同英軍對日作戰時,身負重傷,5月不治殉國,檢點將軍遺物,其中就有染上將軍血跡的《揚州十日記》。視此,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這裡,我們不禁想起清代康熙年間詩人錢澄之的《揚州》詩:“水落邗溝夜泊船,一般風物客悽然。關門仍舊千檣塞,市井重新百貨填。商賈不離爭利地,兒童誰識破城年?當時百萬人同盡,博得孤忠史相傳。”此詩的寫作時間,距離1645年的“揚州十日”,才27年,竟已經是“兒童誰識破城年”了。這使我們想到了對青少年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務須以“居安思危”警策。因此,《揚州十日記》仍不失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愛國主義教材。

相關詩句

歷史上關於揚州大屠殺的記錄不少,由《揚州歷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比如明末清初邢昉寫的《廣陵行》就是對揚州大屠殺的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