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成基
- 別名:熊味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甘泉(今江蘇揚州)
- 出生日期:1887年
- 逝世日期:1910年2月27日
- 畢業院校: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南洋炮兵學堂
- 相關事件:馬炮營起義
人物簡介
起義旗手
熊成基幼年時讀過私塾,還學過醫。青年時喜愛軍事,常騎馬、擊劍,閱讀兵志。他崇敬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飛、史可法,他曾對人說道:“大丈夫不能為國家出力,是很可恥的。如今國勢衰弱,受列強欺侮,只有從軍學武,才能強國雪恥。”遂投考安徽安慶武備練軍學堂學習軍事,立志報效祖國。
不久,武備練軍學堂停辦。熊成基離開安慶,到江蘇應徵入伍。1905年底熊成基參加了光復會。1906年,熊成基從炮兵速成學堂肄業;同年春,經趙聲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
1908年11月19日,熊成基約薛哲、范傳甲、田激揚、張勁夫等人在安慶楊氏試館召開秘密軍事會議,認為時機緊迫,須詳細制定起義計畫準備起義。計畫以炮營和馬營為起義軍主力,先在城外起義;薛哲率步兵第二營和范傳甲的工程隊在城內接應;攻占安慶後,作為起義軍基地,然後連夜趕往太湖逮捕檢閱秋操的大臣蔭昌和端方,號召參加秋操的新軍參加起義。會上,公推熊成基為安慶革命軍總司令,負責全軍指揮。熊成基在會上宣布了他早已擬好的作戰密令13條,決定當晚起義。
大家按照計畫分頭進行工作。當晚,炮營左隊隊官徐召伯進城告密,朱家寶得密報後下令禁閉各城門,又調集軍隊加強城防,嚴密控制。
當晚9點,熊成基在炮營宣布起義,士兵們踴躍參加,炮營管帶陳昌鏞趕來阻止,被正目張鴻堯、士兵黃節用炮閂打死。起義軍立即放火焚燒炮營,向各營發出起義的聯絡信號,並整隊向北門進發。早已準備就緒的馬營也舉火為號,同步行動。馬營革命黨人田激揚、周正峰等人勸炮營管帶李玉椿參加起義,遭到拒絕後,李玉椿翻窗逃跑。田激揚等人遂放火焚毀馬營,整隊開往北門。熊成基統率炮營起義軍與馬營會師後,先到陸軍國小堂取得槍枝,又直奔離北門約5里的菱湖嘴彈藥庫取得子彈和炮彈。接著,用火藥炸開62標第3營前後營門,打死阻止起義的排長周天長等人。第3營前、左、右三隊以及駐在城外的輜重隊等均回響起義。同時,又摧毀了61標營房圍牆,嚇破了膽的61標標統蔣與權跪在道旁迎接起義軍,全標3個營大部分回響起義,起義軍聲勢大振,乘勝向安慶城北門、東門挺進。
熊成基率各路起義軍抵近城牆,即部署攻城,炮兵踞迎江寺附近高地及炮兵營原有陣地,開炮轟擊巡撫衙門與督練公所,步兵進攻城東北角,騎兵與輜重隊進攻西北角,預備趁天黑進入安慶城。
商定擔任城內接應的薛哲動作遲緩,當他聽到城外密集的槍聲時,才派兩隊和一排分別到北門、東門準備開城門相迎,見朱家寶已派重兵把守城門,自知寡不敵眾,而終止行動,以致起義軍被分割為城內、城外,首尾不能相顧的被動局面。
駐在城內關帝廟工程隊的范傳甲,被該隊軍官嚴密監視,無法接應。范傳甲急中生智,在廟內放火,以便趁亂衝出去。可是放火多次,都被反動軍官發覺而被撲滅,革命黨人全被禁錮在關帝廟營房內,行動不得。在講武堂內的革命黨人張勁夫,聽到城外槍聲準備率眾衝出接應攻城起義軍,因武器彈藥匱乏,又在反動軍官嚴密監視之下而無法展開接應行動。這樣岳王會原定在城外進攻、在城內開門回響的計畫落空了。
城外起義軍戰鬥到午夜,熊成基率隊到城西北角的四方城,這裡城根積土很高,比較容易攀登。熊成基組織了敢死隊輪番攻城,清軍竭力抵抗。熊成基見多次強攻都不能成功,於是又兩次令起義軍假裝巡防營和太湖警備隊,試圖混入城內,未果。
由於城內革命黨人接應失敗,城外的起義軍雖奮勇攻城,終因彈藥不足而失利。停泊在安慶江面的“江貞”“楚材”和“保民”3艘兵艦在朱家寶的威脅利誘下,背棄前約,掉轉炮口,向起義軍陣地猛轟。這時朱家寶從太湖調來的援軍已逼近城郊,城內清軍在協統余大鴻指揮下,與江中炮艦前後夾擊起義軍。起義軍腹背受敵,熊成基只得指揮部隊向集賢關撤退。經過計議,決定先取廬州為根據地,然後聯絡鳳陽、潁州等地革命力量,進取中原。清廷急調安徽及鄰近各省軍隊對起義軍圍追堵截。起義軍過舒城後,分成三路,分別向廬州、壽州、六安州撤退。熊成基率領一隊直驅廬州,沿途多次打敗薑桂題率領的追兵,但苦於沿途作戰沒有援助,隊伍時有散失,快到廬州時,只剩下300多人,不得已將餘部解散,另外兩路也被清軍擊散。震驚全國的安慶馬炮營起義就這樣失敗了。全省因這次起義被牽連受害的達300人之多。
安慶起義失敗後,熊成基在革命黨人常恆芳的幫助下,躲避幾天后,仍然念念不忘安慶,又喬裝回到了他起義的地方。熊成基得悉和他同時起義的戰友們大都犧牲了,炮營隊伍也解散了,他懷著惋惜而又沉痛的心情離開了安慶,前往蕪湖姑母家中。後因風聲很緊,姑母幫他化裝成和尚,向北逃走,一路跋涉,從山東煙臺渡海到大連,於1909年初到達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所在地,化名龍潛,號望雲,從此成為流亡的革命者。
1909年春,熊成基接受黃興指派回國。為了完成籌款和準備起義的任務,熊成基與同盟會會員孫元於9月間冒險再至東北三省。熊成基通過臧冠三的兒子、東京至誠學校留學生臧克明的關係,住進臧冠三家裡。臧冠三是個好利之徒,他向吉林巡撫陳昭常告密,1910年1月熊成基在哈爾濱被捕。同盟會會員廖仲愷以及活動在東三省的其他同盟會會員如商震等人多方營救熊成基,均沒有成功。
熊成基在獄中痛斥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口述個人革命志趣、革命經歷。在獄中他寫下“供詞”數千言,他的革命宗旨是“以推翻政府改革政治為主要,不盡系滿漢種族之見”。他認為革命必然要流血,警告清政府:“爾等決不能誅盡我黨,亦只有愈死愈多而已。”陳昭常叫他在自首書上畫押,熊成基執筆最後寫下“革命”二字。這是對敵人的抗議,也是對後人的囑託!
1910年2月27日,年僅23歲的革命志士熊成基被押到吉林城巴爾虎門外的刑場。臨刑前,他傲然不屈,把刑場當講台,再次高聲指責清政府的腐敗,呼喚人民團結起來革命,推翻清政府,創建自由、民主的共和國。說畢,慷慨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