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是一部短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線木偶
- 類型:短片
《提線木偶》是一部短片。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表演介紹戲...
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廣東省梅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梅州市五華縣的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民間又稱“懸絲戲”,明初由福建輾轉傳入,至21世紀初已有600餘年歷史。清末民初十分興盛,五華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足跡遍及粵東大片地區。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造型精細,形體高大,高度約為90...
提線木偶(Marionette)是DC漫畫旗下角色,在DC漫畫中共有三位角色以提線木偶(Marionette)為代號。這三位以提線木偶(Marionette)為代號的角色分別為:第一位本名未知初登場與《冒險漫畫》# 489,第二位本名Mali初登場與《夜翼v3》# 19.第三位名為Erika Manson。初登場與《末日時鐘》#1,與啞劇(The Mime)是一...
提線木偶戲,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稱懸絲傀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漢族戲劇形式。簡介 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上空提線操縱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在簡單的提線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縛繩一根。某些提線木偶幾乎能模仿人和動物的所有動作。該類型木偶直到19世紀中葉才...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提線木偶戲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主要發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線木偶戲。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古時被稱作“懸絲傀儡戲”,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溝通”等性質;同時,傳統的提線木偶戲劇目採用了木偶頭雕刻工藝,隱含了...
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陝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郃陽提線木偶戲(又稱“郃陽線胡”),地處渭南黃河之濱,與山西西部地區相鄰,是中國北方提線木偶的獨有之秀。明末清初,號稱“關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陽舉人李灌(向若)對線戲的唱腔、音樂、劇目及木偶製作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革,使其更...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傳統戲劇,寧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柘榮提線木偶戲,俗稱七條線、柴頭戲、抽夜遊,始於南宋。柘榮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木偶頭、腹籠、四肢、線牌頭等組成,高60多厘米。柘榮木偶戲班對木偶人物的配備大概要36身。柘榮木偶藝人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創造了各種特技動作,如...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福鼎提線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歷史故事和傳統演義的偶戲藝術形態,是閩浙地區傳統木偶戲的一種。福鼎提線木偶戲源於宋末,流行於明清,民間稱為“七條線”。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貫嶺等鄉鎮,演出範圍涵蓋了福鼎市各個鄉鎮的村落和閩東與浙南...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連城提線木偶戲(又名線戲),也稱“傀儡戲”,清末由上杭縣木偶藝人傳入連城,融合了浙江、江西的提線技法,結合連城當地流傳的唱腔和民間小調,經過100多年幾代木偶藝人的改革創新,形成了以提線為主,杖頭、布袋、皮影為輔,閩西漢劇唱腔的...
泰順木偶戲的木偶頭用樟木或紋質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其雕工精細而簡練,開相文靜而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多姿。新劇目有《歡天喜地》《真假牛魔王》等。2011年5月23日,木偶戲(泰順提線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2。歷史淵源 泰順木偶戲...
連城提線木偶是一種傳統戲劇。始於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賴源鄉徐象球聘請上杭木偶藝人李如意為師傅,組建了“老福星堂”班社,培養本鄉子弟徐壽球等30餘人,深入山區演出,木偶戲因此在連城誕生。連城提線木偶是閩粵贛客家人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始於清朝,堪稱一絕,於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
泉州木偶是福建泉州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因產地福建泉州而得名。泉州木偶分為提線木偶(頭像較大,叫做“傀儡戲”)和掌中木偶(頭像較小,叫“布袋戲”)二種;表現者以提線的方法或以手指撥弄,使木偶活動如生。特色 系用樟木刻制頭坯,經裱背,蓋上膠土,磨光,再施以彩繪,配以服飾。泉州提線木偶形象結構完整...
梅州木偶的代表項目主要包括五華提線木偶戲、梅縣提線木偶戲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線木偶戲,客家地區舊稱“吊線戲”,古稱“傀儡戲”,始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戲劇。伴隨著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江浙地區經福建省傳入梅州,主要流行於...
《泉州提線木偶線》收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項,內容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它們形式各異,但都以其厚重的歷史、鮮明的特徵在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並長久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絢麗斑斕,與其他文化遺產...
《提線木偶》是由權英樂執導,李忠秀、具智星等主演的驚悚電影,於2013年6月20日在韓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看到未知幻象的美麗女人賢真和精神科醫師智勛之間的致命吸引力的故事。劇情簡介 學識淵博偉岸帥氣的任智勛(李忠秀 飾)是小有名氣的精神科醫師,他偏向冷靜思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將一切都歸於最理性科學解釋,...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唐朝末年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戲了。起源 泰順木偶戲已有800多年歷史,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贏得了...
《提線木偶》,由楊鵬飛,溪風二人傾力為F20量身打造的全新風格歌曲。昏暗中黃昏的果 不安的人唱出的歌 為了誰背叛為誰淪落 孤獨的錯 很安靜地呼喚誰的名 不管長夜多少罪惡 一場遊戲 是誰在操縱 熟悉的城市 伊甸的果無法分割 厭倦了天真的笑容 曾經的夢想 還在心中角落未被淹沒 願望卻變成了枷鎖 誰在揮刀斬斷往事...
西漢提線木偶是西漢文物。西漢提線木偶,出土於萊西縣院裡鄉岱墅村西漢墓。身高193厘米,頭顱用整段木塊雕成,面部以明快的刀法雕出耳、目、口、鼻。沿髮際處鑿以深2厘米、寬0.5厘米的淺槽,槽內嵌木條,當時可能嵌有頭髮。軀幹、四肢,根據骨骼長短、粗細、關節式樣,分別雕制。整體用13塊木條組成(已腐朽的...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浦城提線木偶戲,又稱傳子木偶戲,是浦城文人創造,誕生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浦城提線木偶戲是清初浦城縣士紳在民間提線木偶戲基礎上改造而成,演出內容以歷史故事為主線,唱詞以四言八字為主,道白穿插浦城方言。其...
壯族提線木偶戲是廣西靖西縣一種土言土語、土曲土調的民間戲曲藝術,以題材、表演、唱腔、演出習俗等特色,深受壯族民眾的喜愛,流傳於靖西、德保、天等一帶。靖西提線木偶戲,亦稱壯族吊線木偶戲,當地人又稱“土戲”,屬南路壯戲主要戲種之一。遺產信息 有業餘壯劇團,1990年,全縣有30餘個業餘戲班。現在已是今不...
《提線木偶》是劉力揚2007年8月13日發行的首張個人EP專輯,共收錄了3首歌曲,製作人由王治平擔任。2007年,歌曲《提線木偶》入圍“東南勁爆音樂榜頒獎典禮”十大金曲。2008年,劉力揚憑藉該專輯獲得“新加坡金曲獎”最佳新人獎、最受歡迎女歌手的提名。創作背景 《提線木偶》是劉力揚的首張個人EP專輯,由王治平擔任製作...
木偶戲(七都提線木偶),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傳統戲劇。2016年,木偶戲(七都提線木偶)列入江蘇省省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 。歷史淵源 七都提線木偶,俗稱崑曲木偶,誕生於清代道光年間,依託於七都鎮吳越村姚氏創立的“公記保和堂”進行演出。七都提線木偶採用人偶同台的形式對崑曲進行豐富...
《提線木偶》是由劉力揚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於2007年8月1日發行的同名專輯《提線木偶》中。歌曲歌詞 作曲 : 提線木偶(完整版)編曲 : 呂紹淳 破舊的木偶 提著線被操縱 玻璃的眼球 表情空洞 陰暗的城堡 蜘蛛網紅馬車 古老的鐵盒 木偶跳舞 誰 來操縱我的嘴 我睡了多少年 斑駁的堡壘月殘缺 百年之前那一場的...
興國提線木偶,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興國提線木偶,是流傳在興國均村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戲曲。在祝壽、喪事、廟會、過年、鬧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節慶活動中,都會有木偶戲演出。在廟會當中,一般先敬菩薩,再敲鑼。然後,由五官,八仙出台鬧場,再由東道主...
南京提線木偶,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歷史淵源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縱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劇形式,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中國的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至明代木偶戲已流行於全國各地。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至今已有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是...
提線木偶樂隊2008年9月,成立於江西省九江市。樂隊成立之初由李燕咪擔任主唱,2010年離隊。2010年,魏游彬加入樂隊並擔任主唱。2015年九江歌神,周纖加入樂隊並擔任主唱 名稱 提線木偶樂隊(Muppets)現任成員 歌手:周纖(男)吉他:小飛 貝斯:小白 鼓手:阿景 樂隊簡介 樂隊由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學生自發組成,至今...
梅縣提線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客家人稱“吊線戲”,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梅縣提線木偶戲是明朝萬曆年間,由江浙地區經福建閩西上杭傳入,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稀有提線木偶藝術之一。梅縣提線木偶戲是各種木偶戲中和木偶舞台藝術形象中最完整、最完美、動作表演最複雜,操作難度最大的一個木偶藝術品種...
木偶戲(紫金提線木偶戲),流傳於廣東省紫金縣的傳統戲劇,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基本特徵 紫金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樂由粵劇、花朝戲唱腔、民間小調、山歌曲調衍生而來,有20多種曲牌,自成一格。唱詞、道白自然。舞台語言典型化,通俗易懂,大量運用客家的俚語、歇後語、雙關語,並通過插科打渾、一...
泉州提線木偶戲,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民間俗稱“嘉禮”,又名線戲。唐末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
合陽提線木偶戲是合陽縣獨有的古老的傳統戲劇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猴”“線胡”或“小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1957年後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戲相區別,一度曾稱為“線腔戲”。合陽線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來報子,有郭禿遺痕,因而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