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房縣黑木耳因色鮮、肉厚、朵大、質優、營養豐富,贏得了“房耳”的盛譽。又因其“形似燕,狀如飛”,被稱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稱。
黑木耳是一種擔子茵,屬膠質茵類,木耳科、木耳屬。常見的又可以吃的木耳有兩種,一種是通常吃的叫光木耳,還有一種叫毛木耳,它的背面毛比較厚,雖然也可以吃,但不易嚼碎,不好吃。房縣黑木耳屬於光木耳,新鮮的房縣黑木耳膠質狀,半透明,深褐色,有彈性;乾燥的黑木耳為角質,背面絨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房縣黑木耳形似燕,狀如飛,它多為二片叢生,膠質狀,半透明;肉厚,耳片厚1.7毫米左右,厚度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個大,直徑一般為10—12毫米;膠質厚,膠質含量占耳片質量的90%以上。
房縣黑木耳以花櫟、麻櫟等主要樹種做段木,採用優育菌種人工點茵,在自然條件下生長而成,充它分利用房縣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產的黑木耳色鮮、肉厚、朵大、彈性好、口感潤滑,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營養價值
黑木耳被譽為“素中之葷”。據最新檢測數據,每百克房縣黑木耳含水分11.1克,蛋白質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粗纖維7克,灰分4.68克(其中含鈣質375毫克,磷質201毫克,鐵質185毫克),另外還含有胡蘿蔔素0。03毫克,維生素B10.15毫克,維生素B20.55毫克等,而有害物質鉛含量小於0.02毫克,砷小於0.01毫克,汞小於0.01毫克。
藥用價值
作為中藥補品之一,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說它能健身強志、延年壽,治療痔痢等症。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克化絨毛、調節神經、補氣血、潤肺、止血之功能,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有良效,還能防治癌症,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較高醫療價值。黑木耳的膠質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於清除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的灰塵、雜質,是營養、安全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產地環境
房縣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0—15℃,晝夜溫差明顯,年降雨量750—116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5%,年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無霜期223天,處在食用菌生產的“黃金線”上。由於地形地貌的多樣性,小氣候優勢明顯,極適應香菇、木耳、平菇、靈芝等食用菌的生長,若進行人工調節,以黑木耳、香菇為主的多種食用菌均可在房縣周年生產。
歷史淵源
房縣黑木耳早在唐代就成為欽點貢品。從唐朝開始,房縣人民一直有生產、食用黑木耳的習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唐朝蘇恭所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縣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櫧、榆、柳此為五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復之,即生爾”。這是中國最早的黑木耳記載資料。據傳,唐中宗
李顯被貶
房陵後,心思鬱結,久而成病,中醫以黑木耳入藥,不料卻被廚子誤以為菜炒制入膳中,李顯吃了柔韌潤滑的黑木耳,感覺神清氣爽,以後就經常吃,回京後,還親點“房耳”為貢品。由於當時只有伐木放置野外自然生長的條件,產量極低,供不應求,曾一度出現“百姓皆種耳、官商皆收耳”的繁榮景象,由此推動了房縣黑木耳大量種植。
清代《房縣誌》記載:“木耳有紅、白、黑三種,白者尤貴。房東北有香山,騖利者貨山木伐之,杈了縱橫,如結棚欄,閱歲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獲數倍。南山中亦然。今則刀耕火種,叢箐盡成町畦,所市多自興安漢中來也。”
《
湖北通志》記載有:“木耳以鄖屬產者為最著名,世謂之鄖耳”,房耳占鄖耳總產的90%。
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課書的種植技術載,木耳以東北產量最多,以湖北質量最好,房耳品質最優。
生產情況
2004年,房縣形成20個耳菇生產基地,耳菇總產量達到1320噸,黑木耳產量達到543噸,恢復到20世紀90年代的最高水平,耳菇產值首次突破5000萬元,出口創匯780萬美元,耳農增收3000多萬元。
2016年,房縣發展栽培耳菇農戶6萬多個,年均生產優質耳菇1.6萬噸,產品銷往美國、英國、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8000多萬美元。
產品榮譽
1952年,房縣黑木耳被國務院授予“房縣黑木耳風行全國”錦旗。
1957年,房縣黑木耳被國家供銷合作總社授予“黑木耳暢銷五大洲”錦旗。
1980年,在雲南召開的全國食用菌工作會議上,房縣黑木耳以營養成分高、雜質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
1986年,國家商業部把房縣列為全國黑木耳生產重點縣。
1992年12月,房縣黑木耳榮獲湖北省消費者委員會“消費者滿意杯”金獎盃。
2004年10月,中國經濟林協會舉辦的湖北經濟林產品參展會上,房縣黑木耳獲湖北省首屆林博會產品金獎。
2005年9月,房縣黑木耳被湖北省名牌推進委員會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
2005年11月,房縣黑木耳榮獲2005年湖北省第二屆林博會產品金獎。
2006年5月,房縣黑木耳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房縣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湖北省房縣沙河鄉、萬峪河鄉、青峰鎮、榔口鄉、白鶴鄉、土城鎮、大木廠鎮、姚坪鄉、窯淮鄉、化龍堰鎮、門古寺鎮、橋上鄉、中壩鄉、上龕鄉、九道鄉、五台山林業總場等16個鄉鎮(場)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菌種
品種:“193”、“新科”。
(二)栽培基質
1.基質要求:使用段木,要求用8至12年生花櫟木。
2.砍伐時間:從12月到翌年3月期間砍伐。
3.段木加工:砍伐15天后剔枝,將耳木鋸成1米至1.2米長。將截好的耳木按直徑粗細分開,用墊木支起,在通風向陽的地方碼成“井”字形,堆高1米至1.5米。
4.耳場選擇:通風向陽,溫度適中,水源方便且排水良好的平整場地。
(三)生產技術要求
1.菌種培養:菌種應品種優良、適應性強、新鮮、活力強。感官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要求:
項目 | 要求 |
容器 | 完整、無破損、無裂紋 |
棉塞或無棉塑膠蓋 | 乾燥、潔淨、鬆緊適度,能滿足秀氣和濾菌要求 |
培養基上表面距瓶(袋)口的距離 | 50毫米±5米 |
接種量(每瓶原種接栽培種數) | 40瓶(袋)—50瓶(袋) |
菌絲生長量 | 長滿容器 |
菌絲體特徵 | 白色至米黃色,細羊毛狀,生長旺盛,菌落邊緣整齊 |
培養基及菌絲體 | 培養基變色均勻,菌種緊貼瓶(袋)壁或略有乾縮 |
菌絲分泌物 | 允許有少量無色至棕黃色水珠 |
雜菌菌落 | 無 |
頡頏現象角變 | 無 |
耳芽(子實體原基) | 允許有少量淺褐色於黑褐色菊花狀或不規則膠質耳芽 |
氣味 | 有黑木耳菌種特有的清香味,無酸、臭、霉等異味 |
2.接種:接種季節是農曆二月下旬至三月底,注意避免在烈日下或雨天接種。
(1)接種:用16毫米直徑鑽頭鑽孔,行距4厘米,孔距4厘米,孔深3厘米,孔穴打成“品”字形,菌種使用數量每架平均7.5千克至8.5千克。
(2)用消毒過的工具從菌種袋(瓶)內挖出優質菌種,將成塊的菌种放入孔穴中,鬆緊適度。
(3)裝完菌種後在孔穴上面蓋上大於其孔徑1.5毫米至2毫米的樹皮蓋,敲打嚴實,與段木表面相平。
3.發菌、排桿:要做到隨打眼,隨點菌,隨上堆,隨覆蓋,桿距在5厘米左右,發菌期為28天至35天。排桿後七天翻一次,上下調換,使耳桿受熱受潮均勻。
4.出耳管理:
(1)起架:待耳木上耳芽出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時,起到人字形的架棚,耳木並列間距8厘米至10厘米,支撐橫木距地面60厘米至80厘米。
(2)噴灌:溫度37℃以上持續乾旱時,黑木耳的噴灌時間應根據氣溫的高低及時適量噴灌。
(3)除草:耳場內雜草超過10厘米時,及時割除。
(4)翻架:當採摘一茬黑木耳後,讓耳桿上下倒頭翻曬。
5.採收加工:春耳采大留小,雨天采壞留好。每次采耳後要將耳木上下倒頭翻曬,以使木耳均勻出耳,多出耳,增加產量。採用自然晾曬和機器烘乾。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成品為二片叢生,絨毛短而少,形似“飛燕”。耳面黑褐色,有光亮度,背暗灰色,朵片完整,不能通過直徑1厘米的篩眼。
2.理化指標:含水量≤14%,乾濕比1:17以上,耳片厚度0.9毫米以上,粗蛋白質≥9.5%,總糖≥23.5%,粗纖維3.5%至4.5%,灰分3.5%至4.5%,脂肪≥1.4%。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房縣黑木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房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房縣黑木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