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房陵(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房陵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陵
  • 外文名:Fang Ling
  • 別稱房縣
  • 出處:史記
  • 著名:房陵酒文化,鑼鼓歌
簡介,歷史沿革,民俗文化,房陵鑼鼓歌,房陵酒文化,

簡介

房縣的舊稱,由《史記》“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房縣地圖房縣地圖

歷史沿革

房陵古為梁州城,西周以前為彭部落方國。
春秋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戰國為房陵,屬楚。
秦置房陵縣,屬漢中郡,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東漢末為房陵郡治,改屬荊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兩郡為新城郡,房陵為新城郡治台。
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屬梁州
南北朝時迭有變更。北周改房陵縣為光遷縣,為光遷郡治。
隋大業二年(606年)為房陵郡
唐貞觀十年(636年)改光遷縣為房陵縣,為房州治,隸山南東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為保康軍,隸京西南路
元為房州治,隸湖廣中書省襄陽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縣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州為縣,始稱房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縣改屬鄖陽府。
民國初年屬襄陽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房縣是革命老蘇區。1931年夏,賀龍,鄧中夏、柳直旬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主力轉戰房縣, 開闢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成立了房縣蘇維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樹聲、羅厚福率中原新四軍五突圍部隊轉戰房縣, 在房縣中壩成立了鄂西北軍區,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縣人民政府,開創了以房縣武當山地區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地。
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四縱十二旅和陝南軍區部隊,發動房竹戰役,解放房縣,成立了房縣人民民主政府,屬陝西省兩鄖專區。
1950年4月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
1953年隸屬襄陽行政專員公署。
1965年襄鄖分設,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
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為十堰市所轄 。

民俗文化

房陵鑼鼓歌

房陵鑼鼓歌遍布在千里房縣的20多個鄉鎮300多個村莊,尤其是在門古寺鎮橋上鄉上龕鄉九道鄉等高山地區,流傳的房陵鑼鼓歌最為歷史悠久。
房陵鑼鼓歌的種類繁多,曲目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房陵鑼鼓歌包括陽鑼鼓、陰鑼鼓、喜慶鑼鼓和廟會鑼鼓四大類。鑼鼓歌是房陵民歌的主題歌。由於大部分民歌是以鑼鼓為伴奏樂器,所以唱起來聲震山野,給人一種粗獷豪邁、氣壯山河的感覺。
房陵鑼鼓歌堪稱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書,基本涵蓋了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天文地理、歷史人物、神話故事、花鳥魚蟲、山川河流、民間傳說、風土人情、道德倫理、忠孝節義、工匠技藝、占卜禁忌等各個方面。

房陵酒文化

房陵的羊鼻嶺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是同一時期,發掘出了用於盛酒的鬲、鼎罐和高杯盂形器。在羊鼻嶺生活的房陵人的祖先也開始了飲酒的歷史,架構燦爛酒文化的第一塊基石,彭部落方國也就是最早飲酒的人群。
古房陵積澱著層層疊疊酒文化的遺產,閃射著紅紅綠綠酒文化的光芒。房陵有最古老最完整的小曲黃酒的釀製技術,而且有這種傳統黃酒釀造的地理環境。據初步考察,同是房縣的一條馬欄河水,門古鎮到軍店鎮這一段釀造的黃酒是一個味兒,從軍店鎮到城關鎮又是一個味兒,又從城關鎮以下到保康縣城又是一個味兒。但不管是什麼味兒,都還是傳統黃酒的正統味道,但不用馬欄河的水,放在別的地方釀,那酒就是另外的味道,酒雖也釀得出來,酒就不能入流。總而言之,房陵的黃酒還得房陵的水來制,是別人偷也偷不去的“無形資產”。世上的事情怪就怪在這兒。所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