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論宗”祖庭,是中國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譯場,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是佛教中國化的起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
草堂寺創建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原為後秦皇帝姚興在漢長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遙園,弘始三年(401年),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居於此,苫草為堂翻譯佛經,由此得草堂寺名。
佛教中著名的“中觀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都是由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譯出,為三論宗的創立提供了經典,所以他被尊為該宗開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為三論宗祖庭。鳩摩羅什應請譯出《成實論》,大力弘揚成實派宗風,所以草堂寺又被視為“成實宗”的祖庭。還由於華嚴宗五祖定慧禪師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書講學多年,所以又被視為華嚴宗祖庭。日蓮專依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日蓮宗信徒將草堂寺視為其在中國的祖庭,並尊鳩摩羅什為初祖。草堂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草堂寺被國務院確立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1年06月25日,草堂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堂寺
- 外文名:Caotang Temple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
- 創建時間:東晉
- 類 型:佛教寺院
- 榮 譽:佛教宗派四宗祖庭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景區級別:AAA級
- 開放時間:09:00—17:00
- 門票價格:旺季:25元/人;淡季:15元/人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寺院格局
中軸線西有鳩摩羅什紀念堂、八寶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圖碑及煙霧井;東有臥佛殿、蓮花池及觀音閣;廚房和齋堂設在東側,僧房在法堂兩側,廂房東西對稱。
建築景觀
山門 正中門楣上懸“草堂寺”四個大字,系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所書。 山門三間,面闊11米,進深6.8米。由於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名“山門”。 因佛寺的大門多分為三間,正中為“空門”、兩旁為“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叫“三門”,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門即便只有一門,也叫做“三門”。其原因就在於其宗教的寓意,山門乃是僧俗的分界。 | |
鐘、鼓樓 底均為正方形,寬7.5米,基座寬為8.4米,高11米多。木料磚混結構,方形四穹頂,重檐三滴水,攢尖頂,上有迴廊,設樓梯。 鼓樓在西,大鼓直徑達1.8米,高1.8米。 鐘樓在東,上部掛1998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草堂鐘聲迴蕩於寺廟內外,民間有“草堂寺敲鐘,高冠潭聽聲”的說法。 | |
天王殿 正中供奉彌勒佛,東西兩則供四大天王。 殿外楹聯: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後吐出乾坤。 門額“覺行俱圓”。 | |
碑廊 建於1956年,單檐十二間,面積120平方米,成凹字形,正對大殿,與東西廂房銜接,形成草堂寺的內院。1998年新修東西對稱的碑廊,各朝代碑碣共28通鑲於其中,妥善保存。 其中有唐太宗贊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詩碑,詩云:“秦朝朗現聖人星,遠表吾師德至靈。十萬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譯經。文含金玉知無朽,舌似蘭蓀尚有馨。堪嘆逍遙園裡事,空餘明月草青青。” | |
大雄寶殿 匾額為趙朴初題寫,面積760平方米。 正中主位供奉釋迦牟尼佛,佛兩側分別侍立摩訶迦葉和阿難陀。 大殿西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手持蓮花台,作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之狀。 東側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即藥師佛,手持寶塔。 三佛背後為高大的壁,壁上仿杭州靈隱寺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像。 東西兩廂供台上,各塑九尊羅漢像。 殿外楹聯: 西域第一師墨蘸圭峰煙霧井九州法雨; 東瀛八百萬心貼太水玉石塔四海和風。 門楣懸“佛道永振”匾。 大雄寶殿兩側分別矗立:“普賢菩薩行法經”碑和“大乘無量義經”碑。 | |
大悲殿 修建於清乾隆年間。五間,面寬18.21米,進深9.5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正間門額上曾經懸掛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師書“逍遙三藏”大匾一塊,故又稱逍遙三藏殿。 現在由於原草堂寺方丈宏林法師涅磐後停靈於此,又稱此殿為涅磐堂。 殿外楹聯:一片婆心總是濟世益人;三空妙諦惟求養性修真。 | |
臥佛殿 內供奉玉石釋迦牟尼臥佛像。 該佛像系緬甸友人傅鳳英1994年贈送。佛祖頭枕著右手向西,側身而臥,表現了釋迦牟尼涅磐時的境界。 | |
法堂 4級台階,7間,面寬28米,進深13米。內供奉樟木雕金身毗盧遮那佛像一尊,高約2米。下有一千多個小佛像圍繞的兩米左右的佛座,謂之“千佛繞毗盧”。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是千百億化身佛,每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整個華藏世界,頭頂上覆以寶蓋,像前兩側面置幢、幡、帽、帳、鐘、磬及法輪等,莊嚴肅穆。 法堂前有寬大的月台,東西為28米餘,南北寬17米。月台正中放置有一座雙層萬年寶鼎。 殿外楹聯: 發菩提心印諸法如意; 現壽者相度一切眾生。 發算會上時有清風吹濁世; 圭峰山下長將佛光照迷津。 匾額“日月恆明”。 | |
竹林 草堂寺原為逍遙園的一部分,地處古上林苑中。竹林茂密,風景優美。宋代大哲學家程顥,任戶縣主薄之職時,晚宿草堂寺,曾留詩:“參差台殿綠雲中,四面篔簹一徑通,曾讀華陽真誥上,神仙居在碧琳宮。”詩有作者原註:寺在竹林之心,其竹蓋將十頃。故知宋代的草堂寺處在十頃竹林的包圍之中。元代重修草堂寺時,所需竹子都是就地取材,由於濫砍濫伐,清朝年間,竹林已所剩無幾。解放後注重護理,現已發展成三畝之多。 | |
藏經樓 為草堂寺現有最大建築。 藏經樓總投資1500萬元,總建築面積3760平方米,於2005年動工,2014年10月竣工,系明清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風格,樓內供奉五尊銅胎鎏金佛像,數千冊典藏經書。 | |
鳩摩羅什三藏大師紀念堂 為日本日蓮宗捐資1600萬日元修建。紀念堂五間,寬24米,進深16.5米。紀念堂東壁上嵌有兩通漢文和日文碑碣。堂內供奉鳩摩羅什像,用一整塊楠木刻成,通高120厘米,胸闊84厘米,盤座部分寬105厘米,蓮花座長126厘米,寬88厘米。頭帶園帽,兩個飄帶垂於胸前,身披袈裟,盤坐於蓮花瓣台座上,雙手平放於身前丹田方位靜坐,滿面含笑,栩栩如生。此像為1982年4月13日,日蓮宗因尊羅什為祖師,尊草堂寺為祖庭,隨雕此像,奉安於草堂寺內。鳩摩羅什像的背光,為一幅彩色飛天畫,系日本畫家真美子繪,每個人物的動作形象,傳神逼真。 鳩摩羅什紀念堂東側的碑牆上,鐫刻著趙朴初於1982年4月13日書寫的漢徘詩:“萬綠映庭階,終南初日照人來,連城煙霧開。象教隱重彰,百福莊嚴坐道場,光明照十方。聲氣好相求,法音豈止暨三洲,從此廣宣流。同駕白牛車,同供香華禮法華,同護法王家。慈悲度有緣,和風華雨遍遙無,世界盡莊嚴。” |
文物遺存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 後秦文物,國寶級文物。 舍利塔雕刻精絕,色澤玉潤,其形制獨特,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用玉白、磚青、墨墨、乳黃、淡紅、淺藍、赭紫、灰色八種不同顏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鑲拼而成,故又稱“八寶玉石塔”。鳩摩羅什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為西域所貢。塔的正身主體,置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由須彌山,香水海及三層雲台組成,象徵“金剛不壞”之意。高2.46米,八面十二層,最下層為方座,之上是圓台,圓台上方刻數山,象徵佛法中的須彌山。圓台之上是重疊的三層雲台,上刻雲朵浮雕,精妙異常。雲台之上,是八角形寶龕;前刻門扉狀及錠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縱刻格子;正東面有人陰刻題名,內容為“鳩摩羅什之舍利塔乙權邦彥口口口口親來禮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大士人東土,姚秦喜伏膺,當年羅八俊,儘是諸三乘,翻經明佛旨,圓通並祖燈,如何生派別,南北強分明”。正西面刻有“孫陽來”三字,靠後的左右二面,有類於前述靠前二面縱刻格子;背後(正北)一面陰刻“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十字。寶龕上方為屋脊形覆蓋,蓋下有陰刻供養人像;蓋上覆多層寶珠。 | |
《逍遙園大草堂棲禪寺宗派圖碑》 刻於元代,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古碑加裝了玻璃保護罩,位於鳩摩羅什舍利塔亭西側,記載了與羅什有傳統關係的僧眾434人,是研究草堂寺史的寶貴資料。 宗派圖碑立於塔院內西南角。碑的上方篆書《逍遙園大草堂棲禪寺宗派圖》。碑高1.92米,寬0.65米。碑的正中僧人名字皆為楷書,以下共21排,以朝代順序記載了眾僧484人,第一排以鳩摩羅什為首及其八俊。第二排以宗密定慧禪師為首的唐代僧人及信徒共九人,其中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宰相鄭慶余、裴休等人的名字。唐以後五代、宋、金、元五朝各排之間,明顯地畫出了師徒承傳的關係,而且僧人眾多,弘法衍道,代有高人,說明這幾朝佛教並未衰落。這通石碑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 |
明代巨鐘 1956年大修中,在內院門外東側建亭置之,與圭峰碑亭對稱。2000年移置新落成之鐘樓內,原亭內換置《僧肇碑》。 鐵鐘重5噸,高2.6米,口徑2.2米。頂部吊環周圍有六個大圓孔。鐵鐘身鑄九層圖案和經文,鐘上刻有14處寺院及200餘位僧人名錄、山西等數十縣一千多位助緣信士姓名和住地,分四圈各十二塊。鐘腳一圈飾以龍、鳳、獅及八卦等精美紋飾,栩栩如生,極為精美,大多至今完好,清晰可賞。 明代巨鐘反映了古代高超的冶煉鑄造水平,是現存稀有的古代巨鐘。 明鐘俗稱“掛不起來”,並有著民間傳說。 | |
蓮花井(二柏一眼井) 在羅什法師舍利塔南5米處的通道中央,有一口小井,井上沿為一個五角形的花崗岩井圈,上鑿有“二柏一眼井”五個大字,已有1600餘年歷史。據《高僧傳》載,鳩摩羅什每次講經前,先比喻自己是污泥中所生的蓮花,譯出經論三百餘卷,臨終時“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羅什卒於草堂寺中,“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化”。 傳說骨灰安葬後,當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蓮花。姚興皇帝派人挖掘,發現根連法師舌尖,後來就保留了這口未見過水的淺井,起名“蓮花井”。以此說明羅什法師所譯的佛經無一字之差。宣講佛經,猶如口吐蓮花一樣潔白、純正。又因井的東西各長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樹,故命名為“二柏一眼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