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

宗密

宗密(780~841)唐代僧人,如來第三十九代法孫,華嚴宗五祖。因常住圭峰蘭若,世稱圭峰禪師。俗名何炯。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縣)人。曾第進士,於遂州遇道圓禪師,出家受教。以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於興福寺塔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密
  • 國籍:唐代
  • 出生地:果州西充
  • 出生日期:780
  • 逝世日期:841
  • 職業:僧人
  • 師承神會
  • 門人弟子:玄珪、智輝、恭泰等
生平事跡,簡介,門人弟子,理論著述,人物考訂,

生平事跡

何炯少通儒書,元和二年(807),從遂州道圓出家,同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道圓授予《華嚴法界觀門》,令往各處參學。
元和五年得讀澄觀所著《華嚴經疏》,即到長安拜見澄觀,此後常隨澄觀受學。
元和十一年春,入終南山智炬寺閱藏三年。
長慶元年(821)游清涼山後,回鄠縣(今陝西戶縣),閉關於終南山草堂寺。旋遷豐德寺。其間專事傳法、著述。後入草堂寺南圭峰蘭若,從事禪誦。
大和年中,文宗詔入內殿,問佛法大意,賜紫方袍,敕號大德。朝臣士庶歸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從受法要。
卒後,唐宣宗追謚定慧禪師。

簡介

釋宗密(公元780-841年),唐代佛教學者。果州西充(今四川北部),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家富有。
宗密
他年少時代學儒,後於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離家赴考,過遂州(今四川遂寧)大雲寺,見到道圓和尚,兩人談話相契,宗密即從其出家。同年受具足戒。
有一天,宗密隨其他僧眾外出受供,得《圓覺經》一部。他讀後,有所悟。於是就向道圓陳述所見,得到了道圓的印可。道圓並送他唐杜順的《華嚴法界觀門》一書,供他學習。
據宋《高僧傳》卷六說宗密從四川東下游襄漢(今湖北荊州襄陽一帶),在恢覺寺遇到澄規的辯靈峰,峰送他澄觀著《嚴經疏》和《隨疏演義鈔》。
宗密獲得此二書後,日夜學習,認為是好書,遂寫信在長安的澄觀,自稱弟子,並陳述自己讀了二書的心得體會。澄觀回信,表示希望能和他見面。
宗密在襄漢,遇到了荊南張,張稱讚他是“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後來他到洛陽見到照禪師,照亦說他是“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最後他到上都(長安)拜見了澄觀,觀嘆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宗密住終南山智炬寺,閱藏三年,並開始寫《圓覺經疏》。後來又到長安住興禪寺。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宗密朝五台後,回到終南山住草堂寺,後轉豐德寺,開始撰寫華嚴方面著作。
唐文宗太和年間(公元827-835年),宗密經常被召入內,文宗李昂問他佛法大意,並賜紫方袍、稱大德。其時朝臣士庶歸仰他的人也很多。宰相裴休,成為他深入堂奧的弟子之一。
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宗密在興福塔院圓寂,終年六十二歲。唐宣宗追溢定慧憚師。
宗密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有名的學者。他的著作很多。宋《高僧傳》卷六作“凡二百許卷”。
據統計,他的著述現存的有: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六卷、《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原人論》一卷、《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圓覺經大疏》十二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三卷、《圓覺略疏科》一卷、《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佛說如來盆經疏》二卷、《起信論疏注》四卷、《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裴休問,宗密答)。
宗密的學術思想是繼承前輩華嚴學者的性起說。他依《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理論,在《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一中說,一真法界有性起、緣起二門。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又學《圓覺》、《華嚴》、閱藏三年,研究《唯識》、《起信》,形成了融禪教於一體的思體系。最後他歸宗華嚴,用而被尊為華嚴五祖。
宗密的禪教一體的思想,在他的《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表現得尤為清楚。他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性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若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又說:“此教說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這裡引用的兩段話,從思想到語言,都是屬於禪宗的。所以宗密雖被尊為華嚴五祖,但他在弘傳華嚴時,仍以禪宗的思想為主。
宗密在《原人論》中,即批儒、道,但又本末會通,有“三教同源”的傾向。這可能是他用華嚴圓融無礙的一攝一切,一切攝一的思想看待儒、道二教的。 宗密在判教問題上,提出三教、或五教的主張,與原來法藏的判教亦不相同。所以他雖為華嚴宗人,但其思想不是華嚴宗的正統。
唐文宗時代,富中的太監專權,宗密曾被捲入“甘露之變”的政治鬥爭中,幾乎被殺。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文宗不滿太監專權,宰輔李訓、鄭注等人售承文宗的意旨,偽造“甘露瑞祥”,號召文武百官觀看,擬借觀看甘露的機會,由埋伏的刀斧手殺死擅權的太監仇士良等人。但是事情敗露了,偽遺“甘露瑞祥”之一的李訓逃到終南山宗密的寺院中躲避。宗密與李訓是朋友,擬為他削髮,把他藏起來。但被他的徒弟制止(《資治通鑑》卷二四五有關於此事的記載)。
此事被太監仇士良得知後,宗密被逮捕下獄。審訊中,審問人“面數其不告之罪”。要處死他。但是宗密面對死亡的威脅,怡然自得地說:“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吾本師(指佛)教法,遇苦即救。不愛生命,死固甘心”。
不料宗密的這番話,卻打動了審訊人的心,免除了他的死罪。 宗密生前,常住陝西鄂縣圭峰山,故被稱為“圭峰大師”。裴休讚嘆他是“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由此可見他是實踐大乘教義,行菩薩道的人。

門人弟子

宗密的門人弟子,本來記載在《華嚴宗佛祖傳》中,可惜此書已佚,不過有位楊維中學者曾專門考訂了華嚴宗世襲法譜,題名:唐末五代華嚴宗的賡(音geng)續新考,在2014年。其中提到《華嚴宗佛祖傳》卷4記載的《賢首宗乘獨派傳記》,裡面有宗密門下三大弟子。
東都永穆寺主玄珪法師,名真奧,字徹輝,五祖傳法首。
恢覺寺靈峰法師徒弟,法名慧炬、改拜宗密,五祖為其賜號智輝,第二嗣。
東都祖塔寺祖印法師,名恭泰,字得心,斷臂求法,五祖第三嗣。
還有《景德傳燈錄》卷13載,宗密坐滅以後,還有其餘弟子活躍在唐武宗時期,譬如:
圭峰溫禪師、慈恩寺太恭禪師、興善寺太錫禪師、萬乘寺宗禪師、瑞聖寺覺禪師、化聖寺仁瑜禪師。
《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定序》載: 門人達者甚眾,皆明如來知見,而善說法要。或岩穴而息念,或都會而傳教,或斷臂以酬德,或白衣以淪跡。其餘一禮而悟道,終身而守護者,僧尼四眾,數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傳於後者,紀於別傳。
另外,為宗密法師立碑的裴休,是唐宣宗時期的宰相,也可算宗密的俗家弟子,他性喜佛,與華嚴宗交好的同時,也與禪宗黃檗希運禪師、溈山靈佑禪師交好。

理論著述

宗密初承受菏澤宗禪法,精研《圓覺經》,後又從澄觀學《華嚴經》,故融會教禪,盛倡禪教一致。又因早年學儒,故也主張佛儒一源。他把各家所述禪門義理、源流的文字集錄成書,稱為《禪源諸詮集》(全書已佚),並作《都序》 4卷,認為“頓悟資於漸修”,“師說符於佛意”。主張一部大藏經論只有三種教,禪門言教亦只有三宗。這三種教是:(一)密意以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禪的三宗是:(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並最後總結說:”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然後禪教雙忘,心佛倶寂。倶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
現存主要著述,有《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6卷、《注華嚴法界觀門》1卷、《華嚴經法界觀科文注》1卷、《原人論》1卷、《華嚴心要法門注》1卷、《圓覺經大疏》12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13卷、《圓覺經略疏》 4卷、《金剛經疏論纂要》2卷、《佛說盂蘭盆經疏》2卷、《起信論註疏》4卷(會入《起信論疏筆削記會閱》)、《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1卷等。

人物考訂

1961年8月,胡適在未完成的遺作,《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中展開詳了細繁雜的考證工作,並最終的出結論:
“宗密是出於程度府淨眾寺無相和尚門下神會和尚的一支。他從蜀中出來,到了帝都長安,於元和十一年(816)在終南山智炬寺讀經著作,長慶元年(821)又在終南山草堂寺著《圓覺經略疏》,他的才氣與學力漸漸受到帝王大臣的敬信,他要依附一個有地位的佛教宗派或禪門的派系,作為他自己的立足根據。”
因為成都淨眾寺和東京菏澤寺都有一名叫神會的和尚,而且但是禪宗的“南宗”取得正統地位,所以宗密就把自己世系從成都淨眾寺的神會和尚歸到“南宗”東京菏澤寺中的神會和尚那裡了。
胡適認為宗密自己“存心攀龍附鳳”,他給宗密重新考訂了真實世系:“弘忍—資州智詵—益州淨眾寺無相(無相即金和尚)--益州淨眾寺神會(即‘益州石’,即‘當寺石’)--益州元和聖壽寺南印(俗姓張,從江陵入蜀,故稱‘荊南張’)--遂洲道圓(後住益州元和聖壽寺)--宗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