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大師研究》是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慧思大師研究
- 作者:南嶽佛教協會
- 出版時間:2017年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16197707
《慧思大師研究》是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慧思大師研究》是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慧思大師是南北朝後期的一代高僧。他一生大部分時間輾轉於北方各地,*後選擇了南嶽,發願度眾,成就輝煌,且與其弟子智顗共同開創中國佛教*早的宗派天台宗,被...
慧思(515—577),南北朝時高僧,俗家姓李,是河南上蔡人,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禪師,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師(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則智者大師為三祖)。自幼歸佛樂法,心愛《法華》,曾持經入冢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旋夢普賢菩薩摩頂而去,由此頂上隆起肉髻。十五出家,後參河南慧文...
《慧思大師全集》是弘化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慧思大 師。內容簡介 《慧思大師全集》包含《立誓願文》、《法華經安樂行義》、《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大乘止觀法門》、《隨自意三昧》、《受菩薩戒儀》等六部分內容,慧思大師生活在中國佛教的形成初期。作為中國佛教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具備了中國...
慧思供以事資,誨以理昧。天台宗實際創宗祖師智顗大師,就是在這時期不避戰亂遠來從學的。是時多有眾惡論師,生嫉妒心, 競來惱亂。慧思於彼起大悲心,即發誓願,誓造金字《般若經》,現無量身於十方國講說是經,令一切諸惡論師鹹得信心,住不退轉。北齊天保九年(558),於南光州齊光寺造成金字《大...
陳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師入天台山而初創此宗。追溯傳承,上承龍樹,經過北齊慧文禪師之閱讀中論、大智度論,得一心三觀之妙旨後,傳南嶽慧思禪師因悟證法華三昧,著述大乘止觀,再授智顗大師而修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觀,並依法華經融攝性空論義,而大成天台宗學。其著作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
三祖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即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陳,潁川人,陳隋時期著名的高僧,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5),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智顗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十八歲出家,二十二歲從慧思所學。陳太建七年(575)始至天台山隱居,宣帝為創修禪寺。...
《大乘止觀法門》為南朝陳代慧思大師所著,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闡述了大乘止觀的學理及修行方法,對後世天台宗及禪宗都有極大的影響。《大乘止觀述記》即是對本書的講解,重點揭示了本書的主旨及止觀修行的方法。《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師闡揚天台教觀的名著,天台宗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
163、《從佛道關係的角度看慧思與智顗的思想發展》(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載《慧思大師研究》,嶽麓書社2012年12月版 164、《儒佛道三教比較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1期 165、《中國年與“中國夢”緊密相連》,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2月8日A05版 166、《佛教中國化與三教關係論衡...
智者(538-598)18歲出家,五年佛門修習後,23歲師從南嶽大師慧思研習《法華三昧》,證悟得道,代師講學。30歲遵師囑入陳都金陵傳道,成為名滿朝野的佛學大師。人物介紹 38歲率徒進入天台山,又得華頂證悟,匯佛道儒三學於一身,融南義北禪為一體。聚眾講學長達十年,建寺十二所,創製立規,完成建宗立業夙願...
《南嶽開山祖師傳奇》連載於起點文學網的小說,作者是沃府藏瓏。內容簡介 慧思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進行理論創新的人。“天台宗”的創立,標誌著來自西方的佛教正式開始走中國化的道路。南北朝混戰時,他攜高徒四十餘名來到南嶽,給這座偏遠、落後、蠻荒的大山帶來知識、智慧和仁慈,從此,南嶽加快了文明的進程。慧思...
13.《所反映的佛足跡崇拜》,《五台山研究》,2018年01期;14.《三祖寺解縛石研究》,《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15.《慧思大師末法思想及其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紀念慧思大師誕辰150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16.《佛教對苦難的認知——基於的考察》,《五台山研究》...
慧思擔杖尾隨其後。那虎跑到一岩下,朝石上抓了幾下,大吼一聲,石上便噴出一股數尺高的清泉,接著縱身跳入崖內。慧思忙把和尚們喊攏來,把泉水指給他們看,和尚們連連向慧思大師頂禮說:“我佛功德無量,我師法力無邊。”歐陽正則想不到慧思有如此神力,滿臉愧色,走上前去向慧思深施一禮負疚地說:“禪師...
寺廟大師 初祖慧文大師 二祖慧思大師 三祖智者大師 四祖灌頂法師 五祖智威大師 六祖慧威大師 七祖玄朗大師 八祖湛然大師 慧(惠)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台宗的祖師、大師,都被稱為禪師,而且與修禪、禪觀相聯繫,這是有理由的。自北齊慧文創立“心觀”(一心三觀),天台宗開始萌芽。慧文傳...
(538—597),世稱智者大師,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家居荊州華容。其父曾仕於梁朝,被封為益陽侯。18歲依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20歲受具戒。初從慧曠學律,復到大賢山習法華無量義普賢觀。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禪觀,居然“怏怏湘東,無足可向”。陳文帝天嘉元年(560),慧思禪師到興州(河南光山...
大善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師、南嶽佛教開山宗師——慧思大師的“唱道之地”,位於南嶽大廟西側祝融路。大善寺背倚北支街,正面西側與南嶽衡山登山主幹道祝融路相望,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東西兩翼有禪堂、道德堂。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在南嶽鎮北街盡頭,坐北朝南,後有赤帝峰,前有壽澗水,廟...
其中淨業、靜藏先後在長安鴻臚寺教授外國學僧,啟芳、玄果為現證三昧往生之先達,法藏尊號華嚴大師,法盛賜號悟真禪師,楚金敕謚大圓禪師,慧超與天台智者大師同為大蘇山慧思大師上足,慧遠為三論宗吉藏大師上足,保恭為唐初十大德之首,慧因亦為十大德之一;並皆德高化廣,神智超異,帝王歸敬,道俗尊仰。...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眾去南嶽後,留在大蘇山的僧人繼續開慧思道場。清人有詩云“選佛場開太建初”,是為此證。唐 神龍二年(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山人),從長安宮庭辭歸故鄉,在大蘇山原慧思結庵禪觀處,建造淨居寺,造淨居塔(紫雲塔)於大蘇山頂,率徒植龍柏、銀杏、花卉、靈草;鑒真師事道岸...
如此看是初傳的天台法華三大部,三種止觀(圓頓、漸次、不定)和小止觀,以及南嶽慧思大師的行法華懺法。這是當時在中國大體上收齊的天台教典,可以看出鑒真和尚是以法華經為修學中心所收齊的天台教典。鑒真和尚及其弟子法進們除了傳授戒律,並且宣講天台教法。葛繼勇氏 列舉了《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唐招提寺...
南朝天台宗三祖慧思試將佛教與道教的觀點打通,使成佛與成仙合二為一。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智顗法師,俗姓陳,其父在南梁封益陽侯。智顗的出身使他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同時又精通佛法,有條件為佛教的中國化找到合適的著腳點。佛教傳入中國時,已經在印度流行了幾百年,形成許多宗派。傳入中國並...
但是天台宗教義的真正確立者卻是智者大師,所以說他才是天台宗真正的“初祖”。智者大師是慧思的弟子,在陳末居住在天台修禪寺,又在金陵講說《法華經》。陳朝滅亡後雲遊說法。在隋開皇十一年到揚州;十二年到荊州;十五年又回到金陵;十七年十一月逝世。智者平生很少執筆,他所遺留下來的三大重要著作:《法華玄義...
為了保存佛經,使正法長住世間,隋.大業年間(公元605年),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的弟子靜琬法師遂發心刻經於石,以留傳後世。他是《房山石經》的最早創刻者,以後他的弟子繼承師志,不斷鐫刻,代代相傳,歷經唐、遼、金、元、明等朝代。在這千餘年間,除因戰亂出現過幾次短暫的停頓外,刻經事業一直持續不斷...
紫雲塔始建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州人,在長安為孝和帝順,各大寺院綱維總務,薦福寺建造者)為追念天台“二聖”(慧思、智顗),率弟子鑒真等從長安返回故鄉光州(時治光山),在大蘇山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寺院——淨居寺,同時造塔于山頂,相傳塔頂有紫雲如華蓋,凝久而不散,望到祥雲...
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煬帝授予他智者之號,故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
龍神試煉“慧思對弈得福地”中,炎彬旁觀慧思大師與岳神的對弈,隨後為通過試煉主動邀請慧思對弈,在炎彬終於進入幻象棋局後,被大師的幻象迷惑,回想起不願想起的幼年經歷,關鍵時刻,水神共工現身將其解困,完成與慧思的對弈,通過龍神試煉,得到龍神信物。地宮闖關 取得信物的一行人一路遊覽景點激活信物,最終於祝融峰...
2.國清寺紀念智者大師誕辰1465周年法會 155 3.國清寺“國運昌盛,人民安康”祈福大會 156 4.成立天台宗佛學院 158 (二) 淨居寺的活動 159 1.光山淨居寺與天台宗學術研討會 159 2.韓國天台宗參訪團參訪河南光山大蘇山淨居寺 160 3.紀念慧思大師誕辰1500周年學術研討會 160 4.天台宗佛法弘布世界和平碑...
圓融一詞,最早為天台宗所常用,署名慧思大師所著的《大乘止觀》中,論述“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法界法門”。智者《觀音玄義》、《法華玄義》等著述中,多次出現“法界圓融”、“三諦圓融”。圓融在華嚴宗哲學中更顯重要,有“六相圓融”、“圓融行布”、“三種圓融”等說法。禪宗、真言、淨土...
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此事可為證明。供養、瞻禮舍利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印光大師舉了一個例子:隋文帝未作皇帝前,有一位印度僧人送給他幾粒舍利,等他登基做皇帝後,發現舍利變成幾百顆之多...
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煬帝授予他智者之號,故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
一、《山家教典志》,為慧思、智顗等六十一人的著述目錄,同於史書的《藝文志》,共一卷。二、《淨土立教志》,首載蓮社七祖、十八賢和入社百二十三人和不入社三人的傳,附有宋契嵩撰的《東林影堂六事》。十八賢傳是據宋陳舜俞、釋懷悟等所刊正詳補的傳又加增補而成。次紀往生高僧一百三十四人、高尼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