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系膜血管閉塞缺血

由於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腸系膜血管管腔狹窄閉塞的臨床綜合徵,稱為慢性腸系膜血管閉塞缺血,又稱腸絞痛或腹絞痛。本病屬於外科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主動脈瘤、腦動脈或外周動脈缺血性疾病等。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多發群體:中、老年人
  • 常見病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 常見症狀:進食後出現腹部瀰漫性絞痛伴噁心、嘔吐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血流不暢,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功能而出現症狀。腹部創傷腹主動脈瘤累及腹腔動脈,腸系膜上、下動脈也可引發此病。

臨床表現

1.主要症狀為進食後出現腹部瀰漫性絞痛,常發生在餐後15~30分鐘,腹痛發作2~3小時後達到高峰,後逐漸消退,可放射至背部。腹痛程度與進食量一致。
2.腹痛劇烈時常伴噁心、嘔吐,也可出現腹脹、便秘或腹瀉,糞便多呈泡沫狀,含大量氣體和脂肪。大多數患者還會出現體重減輕。
3.發病早期腹軟、平坦,壓痛較輕微,腸鳴音活躍。60%~90%的患者上腹部可聞及收縮期雜音。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糞便檢查含有較多脂質和大量未消化食物。
2.影像學檢查
(1)選擇性腹主動脈造影側位像可見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出口處狹窄,甚至閉塞。造影時應攝側位片,便於觀察向前分出的腹內三支主要動脈的硬化與側支循環情況,如累及兩支,且側支循環偏少,即可產生症狀。
(2)腹部X線、超聲檢查、鋇餐造影、CT檢查等,可排除膽囊炎、消化道潰瘍性疾病、胰腺炎、腹腔或腹膜後腫瘤

診斷

有冠心病、主動脈瘤、腦動脈或外周動脈缺血性疾病等病史,進食後出現瀰漫性腹部絞痛、糞便多呈泡沫狀等症狀體徵,結合糞便檢查和選擇性腹主動脈造影等檢查結果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膽囊炎、消化道潰瘍性疾病、胰腺炎、腹腔或腹膜後腫瘤相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少量多餐,靜脈補充部分營養等。
2.藥物治療
給予血管擴張藥,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防止血液濃縮,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但是大量使用可引起凝血障礙,使出血時間延長;右旋糖酐分子吸附在細胞、血小板及血管內膜,影響血型鑑定;偶有過敏反應,甚至休克;每次用量超過1500 ml,易引起低蛋白血症。服用該藥的時候注意補充電解質溶液
3.手術治療
若症狀加重,應積極手術治療,以解除腸絞痛,防止日後發生急性血運性腸梗阻。手術方式包括:①血管剝脫術;②腸系膜血管狹窄段切除,並將該動脈植入腹主動脈;③套用自體血管搭橋術。後者套用較多,操作方便,效果良好。

預防

積極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少吃高脂、高膽固醇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