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評選由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欄目組發起,2014年末於北京正式啟動。評選結果已於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揭曉。

基本介紹

活動啟動,推選標準,獲獎人物,于敏,朱敏才、孫麗娜,趙久富,張紀清,陶艷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師昌緒,朱曉暉,抗擊伊波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隴海大院,

活動啟動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於2014年末在北京啟動。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最重要的人物評選活動之一,每年舉辦一次,已經連續舉辦12年。
《感動中國》秉承過去12年的傳統不變,廣泛吸納觀眾意見,通過多種投票方式在世界範圍內評選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群體。
作為央視傳統品牌,2014年的《感動中國》在多個方向上增加了與新媒體的聯動,每位觀眾都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媒體瀏覽候選人事跡,並向評審會推薦自己認為感動的人物。
感動中國》的投票活動預計在2015年1月底結束。評選結果將在2015年春節後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揭曉。
在過去12年中,《感動中國》節目向全國觀眾推出了120多位感動人物,其中有徐本禹、叢飛、王順友等來自民間的傑出人士,有成龍濮存昕劉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更有鐘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黃伯雲這樣的睿智學者。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動中國》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推選標準

人物事件發生在2014年度,或者人物在2014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推選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1. 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 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國家級重大項目主要貢獻;
  3. 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4. 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
  5. 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獲獎人物

于敏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于敏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製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核子彈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製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構想,成為中國氫彈研製中的關鍵人物。
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計畫,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後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頒獎辭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朱敏才、孫麗娜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朱敏才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後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他們的足跡9年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紮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後放棄在北京悠閒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儘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裡繼續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裡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臥室跟廁所共用一面牆,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症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繫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繫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台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於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後,他們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頒獎辭
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在小山村駐足,你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趙久富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趙久富
趙久富,男,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鄖縣余嘴村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緻作好移民工作,帶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裡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捨,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民眾看的是幹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定,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隊伍就要出發了,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將黨旗掛在了自家外牆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後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頒獎辭
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後一次,把紅旗在牆上摩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髮高堂。

張紀清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張紀清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於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於一個人兩年的工資。從此以後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國小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於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後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裡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後,他又乾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裡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並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頒獎辭
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愿,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為我們點燃。

陶艷波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陶艷波
陶艷波,女。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然後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嚮導。楊乃彬的老師、同學也都為這對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經過不斷練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楊乃彬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河北工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頒獎辭
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木拉提·西日甫江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鬥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民眾譽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夥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製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於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後,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製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鬥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複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鬥智鬥勇,先後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後,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頒獎辭
鋼的意志,鐵的臂膀,每天都在與死亡的狂沙較量。危險無處不在,你用胸膛作盾牌;為了同胞的安寧,你選擇了翱翔。高飛的獵鷹,你絕不孤獨,因為你的身後是人民!

肖卿福

主要事跡
肖卿福,男,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
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校畢業後,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說到麻風病,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縣黃麟鄉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後。在村里,肖卿福既要當醫生又要當護理員,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他為病人打針、敷藥、清洗潰爛的傷口,護理眼、手腳畸殘的病人,給他們餵飯、餵水、抹身子,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從沒有過任何埋怨。
“當好麻風病醫生,比當好其他醫生確實更難。麻風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選擇了當醫生,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肖卿福這樣說過。現如今66歲的肖卿福,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鬥著。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先後榮獲全國麻風戰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
頒獎辭
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你來的時候,心裡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你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

師昌緒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師昌緒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鬥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定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並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儘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李克強總理聞訊委託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頒獎辭
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你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樑。

朱曉暉

主要事跡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朱曉暉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瀰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父親生病後,她看得更多的是醫學護理和養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後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髮。
維持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老人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父親治病的開銷不能省,朱曉暉就只能去市場裡撿人們不要的菜給父親吃,自己則用鹹菜就著米飯度日。雖然生活環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於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頒獎辭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你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裡最溫暖的宮殿。你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抗擊伊波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

主要事跡
2014年3月,伊波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發。這是一種人類束手無策的病毒感染性強,死亡率極高。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三個國家成為重災區。而且疫情正在不斷蔓延,威脅著周邊國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現在幾內亞,第一例伊波拉患者就是由中國醫生曹廣親自接診的,曹廣曾徒手翻開患者的眼皮檢查瞳孔,他也成為距離伊波拉最近的中國人。這名患者在入院後第二天死亡。隨後20天,醫院接診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幾內亞醫護人員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時間,世界各國談埃色變。
中幾友好醫院的中國醫生選擇了堅守,他們借鑑抗非典的經驗,制定出一套疫情應急方案,並向幾內亞工作人員和當地華僑華人廣泛宣傳,普及防控知識。
很快中國的後援醫療隊抵達這裡,一場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大接力開始了。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聲明,宣布西非伊波拉出血熱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議疫情發生國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嚴格落實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國家開始撤走本國醫生,召回駐疫區國外交官。
在聲明發布的第二天,中國政府決定派出3支專家組分赴西非三國,對當地防控伊波拉疫情進行技術援助。同時,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於當地時間11日分別運抵三個國家。
9月,獅子山的疫情嚴重起來,中國增援的醫療隊和檢測隊,共59人在9月中旬抵達獅子山。
11月,又一支隊伍從中國出發,遠赴千里之外的賴比瑞亞,他們很快新建一所100張床位的伊波拉出血熱診療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這裡就診的三名伊波拉患者康復出院。疫情雖然並沒有過去,但正在出現轉機。
兩天之後,新一批援助利比亞和塞拉利利昂的醫療隊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奔赴疫區一線。
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伊波拉疫情不僅是西非三國的事情,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持並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有近600名,並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在最危難的時刻,中國醫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難與共、風雨同舟。這是中非友誼的真情體現。在伊波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國醫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頒獎辭
這些都是遠渡重洋到非洲大陸上抗擊伊波拉的中國醫生,他們在那裡以勇氣和科學鑄銅牆鐵壁,我們以這座獎盃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隴海大院

主要事跡
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
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後,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裡的頂樑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裡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高新海的義務——洗澡、理髮、上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年夜飯到高新海家吃,這個傳統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說:“不光是年夜飯,遇到世界盃歐洲杯等大賽時,我家也是鄰居們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鄰居們就是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說說話。”如今,高新海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他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社區趕著去辦急事的人,誰著急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
隴海大院的故事在當地民眾中反響強烈,2010年榮登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榮獲2008年河南“十大愛心集體”、2011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3年該事跡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
頒獎辭
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