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沿革,代碼,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貌地形,自然氣候,自然資源,交通概況,基礎設施,歷史名人,衛生醫療,教育事業,經濟發展,農業狀況,城鎮建設,社會事業,風景名勝,地圖信息,
概況
團風縣轄鎮,107.6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91748人(2017年)。轄4個居委會、39個行政村。
沿革
團風設鎮始於明清。明代前即名團風。其含義古無記載,據所處地理特徵分析有二說:一說團風為江河湖泊中的高地,形成一道天然的擋風屏障,港口條件優越,常有船隻泊此避風;一說原感化河和舊州長河在此匯合流入長江,水流湍急,“團風”系由同音字“湍風”演變而來,“湍”為急流之水,“風”為水聲,“湍風”為急流水聲之意。1938年設團風鎮,1949年改區,1951年7月復鎮。1958年改公社,1975年改鎮。1949—1955年為黃岡縣駐地。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縣級黃州市,設立地級
黃岡市,原黃州市分設
黃州區、
團風縣,團風縣政府駐團風鎮。
1996年,團風鎮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轄上寨、臨江鋪、羅家溝、羅霍洲、方家墩、觀音墩、黃草湖、張家垸、得勝橋、張家窯、羅家窯、來龍廟、白鶴林、黃土崗、盧家河、付家嶺、程家崗、成家嘴、十里湖、雨台崗、鐵鋪、赤山橋、獨鼻嘴、花園鋪、楓樹塘、龍王墩、江宇廟、馬跑咀、嚴家咀29個行政村和崩坡、馬坊橋、河西岸3個居委會;王家坊鄉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長林咀、王家坊、金雞山、蓼葉咀、魏家樓、徐家樓、金鑼港7個行政村,鄉境內有西湖農場、王家坊鄉農場。
2000年,撤銷王家坊鄉,併入團風鎮。2004年,面積103.2平方千米,人口7.37萬人,轄河西岸、馬防橋、崩坡3個居委會和花園鋪、白鶴林、黃土崗、盧家河、付家嶺、馬跑咀、程家崗、成家咀、楓樹塘、龍王墩、江宇廟、十里湖、雨台崗、鐵鋪、赤山橋、獨鼻咀、嚴家咀、上寨、臨江鋪、方家墩、羅家溝、羅霍洲、觀音墩、黃草湖、張家垸、得勝橋、張家窯、羅家窯、來龍廟、長林咀、王家坊、金雞山、蓼葉咀、魏家垸、徐家樓、金鑼港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團風。
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121100:~001 121河西岸居委會 ~002 121崩坡居委會 ~003 121馬坊橋居委會 ~004 121烏林街居委會 ~200 121上寨村 ~201 122臨江鋪村 ~202 122羅家溝村 ~203 122羅霍洲村 ~204 122方家墩村 ~205 220觀音墩村 ~206 220黃草湖村 ~207 122張家灣村 ~208 122得勝橋村 ~209 121張家窯村 ~210 122羅家窯村 ~211 122來龍廟村 ~212 220花園鋪村 ~213 220白鶴林村 ~214 220黃土崗村 ~215 220盧家河村 ~216 220付家嶺村 ~217 220馬跑咀村 ~218 220程家崗村 ~219 220成家咀村 ~220 220楓樹塘村 ~221 220龍王墩村 ~222 220江宇廟村 ~223 220十里湖村 ~224 220雨台崗村 ~225 220鐵鋪村 ~226 220赤山橋村 ~227 220獨鼻咀村 ~228 220嚴家咀村 ~229 220長林咀村 ~230 220王家坊村 ~231 220金雞山村 ~232 220蓼葉咀村 ~233 220魏家灣村 ~234 220徐家樓村 ~235 220金鑼港村 ~236 220西湖農場 ~237 220鄉農場 ~238 122鄖陽村 ~239 122安陽村
地理位置
分布在東經114°46′—114°56′,北緯30°35′—30°42′西北與武漢市新洲區毗鄰,西南與鄂州市隔江相望,南與黃州區接壤,東與淋山河鎮、方高坪鎮、回龍山鎮相交。
行政區劃
現轄36個行政村,2個農場,3個居委會。
人口民族
總人口91748人(2017年)。以漢族為主。
地貌地形
地層地質為白堊系一第三系東湖群和第四系,東湖群(K2—R)分布在王家坊、花園鋪、鐵鋪等地,其岩性為紅色砂岩,紅色砂礫岩,粉砂岩。第四係為鬆散堆積物,分布在沿江、沿舉水河岸湖區,其岩性主要為沖積砂土,亞砂土,沖積、湖積壤土,亞粘土和腐殖質淤泥。地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濱臨長江,舉水河,有長江乾堤7.3公里,舉東大堤8.7公里。轄區內湖泊較多,主要有青草湖、占咀湖、楊漢湖、鄭興湖、河西湖、牛皮湖等湖泊,內長河縱貫南北26個行政村,方高坪大河自盧家河村入境,穿過黃土崗村、白鶴林村至觀音墩村入長河,長河以西湖地從南至北按東西橫向分別建有0—5號二級港,能排能灌,確保全鎮農業生產旱澇保收。
自然氣候
屬亞
熱帶季風氣候區,特點冬冷夏炎,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2082小時,日照率48%,太陽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11.17千卡。全年日平均氣溫為17.6°C,極端最高氣溫40.3°C,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2.2°C,一日內高低氣溫差都在10°C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77%,月平均相對濕度以3—6月最大,達到79%—80%,其餘月份相對濕度均為73%—75%。年無霜期平均為261天,初霜日始於11月24日,終霜日止於3月16日—17日。年降雨量為1128.2—1369.2毫米,冬季降雨量為123毫米,日降雨量大於50毫米,秋季降水量為219.6毫米,冬季降雨量為123毫米,日降雨量大於50毫米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份,雨日一般3—6天,雨量大於239.3——719.3毫米之間。高值年降雨量達到1805.4毫米,低值年降雨量780毫米,累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保證率為80%。團風屬亞熱帶季風區,2月多偏北風,3—8月多東南風,9月到次年1月多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7米/秒,一般風力為2—4級,有時也有5—7級大風,8級大風極少。 團風屬沿江平原湖區,部分為低丘崗地,海拔高程為19—36米,其地勢平坦,土地面積大,土質松疏,土壤肥沃。土壤類型主要是潮土、水稻土兩大類。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在2—3%的面積約70%以上,含量低於2%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30%。土壤中全氮的含量中等偏多,含量在0.1——0.15%,土壤中磷、鉀含量普遍偏低,農作物栽培實行配方施肥,磷鉀含量有所提高,硼、鎂、鋅、硫、銅等微量元素開始大量套用於生產。土壤酸鹼度比較適中,為微酸性和中性土壤,鹼性土壤占20左右,是全縣農業較發達地區。
自然資源
主要為土地、水、林木、藥材、蔬菜(南瓜)魚類,家禽畜(雞、鴨、豬)等,全鎮有土地總面積107.6平方千米(2017年),水田面積15608畝,旱地面積9961畝。全鎮有蘆葦13594畝,江灘面積23404畝。蔬菜面積1.2萬畝,其中蓮藕5000畝,南瓜2000畝,水產面積1.8萬畝,意楊基地面積5000畝,是團風縣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交通概況
緊依京九鐵路,106.318國道,團黃公路,江北一級公路、大廣北高速公路橫貫腹地,具有長江優越的水運條件,是一個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的鄂東重鎮。
團風交通得天獨厚。京九鐵路貫穿全境,長江黃金水道岸線9.5公里,擁有港口碼頭5個,西鄰華中地區最大的水運口岸“武漢國際貨櫃轉運有限公司”(陽邏深水港碼頭),該口岸是按國際標準設計的專業貨櫃碼頭,已建有海關查驗區、監管庫、保稅區。在長江最低水位時可停靠5000噸級船舶,最終可形成年吞吐量120萬TEU的裝卸作業能力。“106”、“318”國道、江北一級公路和建設中的大廣北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距武漢市漢口天河機場50公里,離武漢市武昌火車站不足50公里,黃州火車站、淋山河火車站僅10餘公里,與瀘蓉、京珠高速公路相隔僅30公里,可謂水、陸、空交通便捷,四通八達。
基礎設施
團風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現擁有11萬KVA變電站2座,35KVA變電站及11萬伏開關站6座,主變能能力在4萬千伏安發上。縣城區建有2家自來水廠,可日供水5萬噸。全縣擁有市(農)話交換機容量3萬門、移動通訊、無線尋呼信號覆蓋率達100%,圖文傳真、數據通信、DDN網、網際網路等業務得到廣泛套用。廣播電視實現光纖傳輸、有線聯網、轉播節目40多(台)套。金融與保險來務面積開展。國內各專業銀行和地方商業信用銀行以及各保險公司均在縣內設有分工辦事機構。功能齊全的縣政府賓館、得勝賓館等大型賓館,具有高規格的對外接待能力。
歷史名人
王亞南(1901-1969),原名際主,號漁村,筆名王真,
黃岡縣(今團風縣團風鎮)王家坊人。 (以前屬淋山河鎮,後單獨成立鄉,現劃歸團風鎮)。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教育家、
廈門大學校長。 王亞南一生中對國家對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其中兩件最重要:一是翻譯、套用和宣傳馬克思的《資本論》;二是為國家培養造就了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早年喪母,12歲喪父,得哥哥支持,在黃州讀高等國小。1916年入武昌第一中學,畢業後,入中華大學教育系。1927年參加北伐軍,任政治教員,次年到上海與上海大廈大學哲學系畢業生郭大力一起開始翻譯《資本論》。1929年在友人資助下東渡日本研究政治經濟學,1931年回國,任暨南大學教授。期間,同郭大力合譯的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稅之原理》、亞當斯密《國富論》兩書出版,曾轟動一時。王個人著的《經濟學史》、《世界政治經濟概論》也相繼問世。1933年,“閩變”事件發生,王趕赴福建,出任福建人民政府文化委員兼《人民日報》社長。“閩變”失敗,逃往德國。1935年回國,和郭大力繼續翻譯《資本論》,至於938年《資本論》三卷中譯本完成,由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此書一出,引起各方的關注。1940年後,歷任中山大學經濟系主任、福建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兼經濟學系主任。在任教的同時,創辦並主編《經濟科學》、《社會科學》雜誌,撰著了《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經濟原論》、《中國經濟論叢》等書。同時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全力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他為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從1954年起,先後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會主席、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文革”開始,王遭受打擊,於1969年月11月13日在上海病逝。遺作有《資本論》等譯著41部,論文334篇。
衛生醫療
全縣共有醫院、防疫衛生機構100多個,擁有CT等多種先進的醫療檢測設備,有一大批醫療專家和專業衛生技術人員。
全縣勞動力資源豐富,現行雇員工資300—800元/月。通過調整農村農業結構,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湧向城鎮,通過門類齊全的專業培訓、技能培訓,能較好地滿足勞動力市場各類技術人才需求,滿足用工企業廉價招收工作之需要。
衛生條件不斷改善,現有鎮衛生院(加掛團風縣中醫院牌)和王家坊衛生院兩所,形成了院所室三級衛生網路,醫療設備逐步增加,防病治病技術不斷提高,農民治病難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鎮衛生院按區域分片設有3個衛生所,按行政村建有7個衛生室。兩個衛生院有兩個門診大樓,建築面積5160平方米(團風衛生院3860平方米,王家坊衛生院1300平方米),建有職工宿舍7500多平方米(團風衛生院5370平方米,王家坊衛生院2130平方米),設有病床100餘張,都配有X光透視機,B超、萬用手術床、雷射治療儀、心電圖機、深化設備等高級醫療設備。現有幹部職工145人,主任醫師26人,技師20人,士級職稱60人,有村級衛生人員55人。
計畫生育工作始終保持先進行列。團風鎮曾被省計生委授予“計畫生育先進集體”,計畫生育“三為主先進鄉鎮,全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以爭創優質服務鄉鎮為目標,宣傳政策法規,強化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堅持做好“三查四術”作,做好育齡婦女節育常規手術及生殖保健諮詢、生殖疾病治療及隨訪等優質服務工作。2004年,陪訓計生專乾及育齡婦女共4000多人次,服務人數達5000餘人次。全鎮出生嬰兒397人,政策內出生378人,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5.21%,出生人口性別比從2003年同期的100:111降到100:83.8,“控比”效果明顯。認真做好“查四術”作,完成B超三查人數6500多人次,參檢率達98%,完成“四術”任務385例,占完成任務的88%,其中上環120例,補救14例,結紮71例(雙女戶18例),治療生殖疾病4000多人次,開展隨訪服務1300多人次,全鎮人口出生率、流動人口出生率、計畫外多孩率等均達到責任目標要求,迎接了市、縣檢查驗收及重點抽查,整體水平名列前列。
教育事業
團風城區內有全日制中、國小校9所,理工中專1所,教學體系完善,師資力量雄厚。團風中學是湖北省重點示範中學,在全國享有盛名。高考升學率每年能保證在90%以上。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全鎮有中國小26所,其中中學2所,國小24所,幼稚園6個。全鎮共投入教育經費4000多萬元,興建教學樓24棟,科教樓1棟,教育宿舍8棟,學生宿舍4棟,總建築面積30600平方米。其中上寨中學、團風國小建設規模較大,檔次較高,質量較好,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成為全縣中國小知名學校。全鎮各類學校建成了明亮寬敞、結構牢固、標準的教室,學校師資力量不斷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的棟樑之才。全鎮有教師409名,其中中學教師168人,在校學生87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國小畢業率均達100%,青少年入學率、鞏固率和國中畢業率達97%以上。
團風鎮中國小名錄(截止編輯日,名錄中不少國小已被取締)
團風縣團風鎮嚴家咀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十里湖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盧家河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宋坳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張家灣村委會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徐家樓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成家咀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教育組
|
團風縣團風鎮方家墩中心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來龍廟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江宇廟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獨橋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王家坊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程家崗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羅家溝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羅家窯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花園鋪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西湖農場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鐵鋪中心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長林咀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雨台崗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鶴林村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黃土崗村中心國小
|
團風縣團風鎮黃草湖國小
|
團風鎮臨江鋪國小
|
團風鎮黃湖國小
|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團風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曾被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鄉鎮”。1996年5月18日,團風建縣,團風鎮即為共和國年輕的團風縣城關鎮,團風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歷屆團風鎮委、鎮政府珍惜歷史機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區位優勢,推進開放開發,明確以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城建變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的總體發展思路,團結拼搏,克難奮時,堅定信心,堅持改革,擴大開放,全鎮經濟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可喜成就。200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7798萬元,工業產值30235萬元,農業產值7199萬元,財政收入104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984元,保持了全鎮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協調發展。 團風鎮堅持以工業為主導,推進團風鎮工業化進程。鎮委、鎮政府經過多次認真討論,科學論證,果斷決策,建設科技工業園區,搭建招商引資平台,培植高新技術企業,嫁接改造現有企業,確立十個城郊發展工業重點村,穩步實施工業化示範鄉鎮。2004年,鎮委、鎮政府堅持“建園招商、聚商建園、項目興園、企業入園、共謀發展”的指導思想,科學規劃設計,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制定了團風鎮科技工業園區的建設方案,規劃面積480畝,於5月份動工,“六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320萬元,拆遷房屋及附屬物3000平方米,建成了全長1000米,寬10.5米,連線團黃公路和江北一級公路的園區水泥主幹道,安裝了水、電管網,為客戶入園投資建廠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入園是建設工業園區的出發點。鎮委、鎮政府領導克服工作多,資金不足等困難,積極探索招商引資的辦法和途徑。全鎮共組織外出招商考察12批次近100餘人,接待外商、老闆130多人次,截止年底,已引進項目11個,契約投資金額4035元,實際到位資金1445萬元,其中投產項目7個,在建項目4個。落戶工業園區的項目有4個:誠成紡織品有限公司、黃岡金凱利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城南水泥制廠、湖北通達橡膠製品廠,項目總投資額2100多萬元,已投產項目1個。
培植高新技術企業,穩步推進團風鎮工業化進程。黃岡永安藥業有限公司是團風鎮過去在原化工工業公司的基礎上,引進的一個科技型企業。2001年被命名為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每年按銷售收入的3%投入新技術開發資金80多萬元。2003年研究開發的羥酸產品,通過湖北省科技廳鑑定,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2004年正在研究開發的羥乙基酸工業化新工世,獲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批准為重點新產品開發項目。企業主導產品牛磺酸年產值達2600多萬元,產品全部出口,創匯300多萬美元,實現利稅600多萬元。
狠抓工業重點村建設是推進團風工業化示範鄉鎮建設的一大特色。鎮委、鎮政府對城郊十個重點村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實施責任目標管理,在政策上重扶,經濟上重獎,政治上重用,激發了他們的創業熱情。方家墩村城南水泥製品廠投資445萬元,邊建設邊生產,上寨村永匯藥業、得勝橋村亮男飲品廠、臨江鋪煉油廠、臨江洗水廠,羅家窯村“團風小菜”項目,張家灣村蔬菜板塊基地,鐵鋪村特色水產帶等村引進和投資建設的一批項目建成投入生產運營或正在建設中,總投資額超過2000萬元,全鎮形成了幹部民眾大招商、招大商的喜人局面。
團風鎮在探索工業發展之路,實現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推進工業化示範鄉鎮建設的進程中,堅持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千家萬戶一齊上,千行百業齊發展,大搞招商引資,大力發展股份制、股份契約制和個體私營企業的方針,大引項目,大上項目,大辦工業,對原集體企業實行買斷、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盤活企業資產存量,增強企業活力。全鎮已形成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印刷包裝、農副產品加工、建築建材食品飲料等六大工業體系。
農業狀況
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全鎮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積累為目標,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一優兩高”農業,走種養加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發展道路。按照種植區域化,建設標準化,管理企業化,經營集約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方向,依託城郊的地理優勢,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突出重點,主攻特色,發展優質產品,調優結構,強化服務,提高效益的農業發展方針,開發“三路三線”即江北公路一線,團方公路一線,京九鐵路沿線。建設“三帶”丘陵崗地優質農業經濟帶,主港沿線水產經濟帶,沿江灘涂意楊蘆葦經濟帶。建立八大基地,即王家坊花園鋪鐵鋪萬畝優質糧油基地,沿江平原萬畝優質棉花基地,長河主港沿線萬畝水產基地,沿江灘涂萬畝意楊蘆葦基地,公路沿線萬畝蔬菜基地,萬千畝湘蓮基地,萬頭牲豬畜牧生產基地,優質林果基地。鎮委、鎮政府切實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水電路三配套,投資千餘萬元建成蔬菜基地8000多畝,林果基地1000畝,長河主港沿線水產基地10000畝,湘蓮5000畝,引進湖北木業集團開發意楊基地10000畝,在畜牧禽生產上,著力建高養殖小區,以華建養殖飼料公司投資400多萬元的萬頭生豬基地為龍頭的花園鋪畜禽養殖小區,建設養殖綠頭野鴨40多萬隻規模的王家坊綠頭野鴨養殖小區,以姚建生生態養雞場為龍頭的獨鼻咀養雞小區,這一批基地和項目的建成投產,帶動了全鎮農業向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產業化方向發展。 黨的惠民政策,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鎮委、鎮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鞏固農村稅改成果,落實糧食“兩補”政策。在規定的時間內將276400.92元的糧食直補資金、早稻良種補貼資金149533.10元和中稻良種補貼資金31019.55元,晚稻良種補貼資金121446.5元,兩補資金總計578400.07元,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政策兌現,極大鼓舞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鎮擴大糧食種植面積4200畝,優質品種占總植面積的90%以上。農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
圍繞科技興鎮,科教興農、科技興工目標,積極開展各類適用技術培訓,引進推廣科技新成果,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鎮委、鎮政府多次請省農科院、市縣專家到團風講課,不惜重金聘請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生產,農業效益得到明顯提高。全鎮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50場次,培訓農民8000多人次,印發資料2萬餘份,培養科技明星戶238戶,發展科技示範戶828戶,組建蔬菜、水產、養雞、綠頭野鴨、湘蓮、生豬等6個專業技術協會,還在張家灣村組建了蔬菜生產技術協會,形成了“支部+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探索出了農村科技與經濟結合,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全鎮科技套用率達80%以上,科技進步在工農業生產上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2002年被湖北省科協授予“科普示範鄉鎮”稱號。2004年九月,鎮委書記、鎮長歐喜安同志被省委組織部、省科協授予湖北省科普示範鄉鎮百名優秀幹部稱號。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高樓林立,道路寬敞,車輛川流不息,鎮區面貌煥然一新。鎮委、鎮政府緊緊抓住縣城建設契機,依照團風城區總體規劃,動員全民造城,重點抓硬體建設,城區面積由2.5平方公里擴大到6.5平方公里,城區框架全面拉開,新建道路18條,30餘公里,完成人民路、得勝大道、團黃大道、益民路、團方大道、舉水路、廣場路、利民路、上寨路等城區主道路燈安裝總計1000餘盞。完成城區20公里長下水道排水設施,新建排澇泵站一座。面積為10平方公里的省管經濟開發區成為團風經濟建設的新亮點。正在崛起的城南工業園區,入園企業星羅棋布,設計新穎,建築別致的廠房,一個個環境美化、潔淨的環保型工業企業落戶工業園區。建成了全國移民建鎮的第一個災民新村—羅霍洲新村,創造了經驗,推動了長江流域河道行洪工程的治理。通過引資,吸引私人投資興建了得勝私營經濟特區,張家窯經濟小區,烏林街、羅家溝住宅小區、臨江鋪移民小區。改造建成了普濟路商業街、得勝大道商業街。完善了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形成了街中有街,園中有園,街街相通,路路相連的城區建設新面貌。
鄉村道路,村組晴雨路等交通網路逐步建成,累計投入資金440萬元,其中扶持資金340萬元,自籌資金100多萬元,投工投勞1萬多個,修建改造通村公路38公里,硬化公路28公里。其中鐵鋪通村公路硬化柏油路面11.4公里,投入資金125萬元。完成了臨江一路長1000米、寬10.5米的水泥路面硬化,投入資金70多萬元;完成了硬綠蔭池和東堰區排水工程建設,整個工程投資93萬元,修建排水渠道全長1500米,其中建拱涵、蓋板涵96.8米,明渠等530多米,建排水泵站一座,完善了成南工業園區和城南小區的排水設施,使長期困擾該區域的水漬問題得到了解決,受到了當地人民民眾的普遍讚揚。
城區環境衛生明顯改變。制定了環境監察、崗位責任、末位淘汰及經濟獎懲等制度,增強了環衛幹部工人的責任心,城區環衛工人增加到41人,重點地區由凌晨3時到晚上9時全天候保潔,普濟路、得勝大道、團黃大道等主幹道增設環衛垃圾桶50個,每天啟動灑水車2次,使城區環境衛生呈現出乾淨、整潔的衛生狀況。
社會事業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穩定工作,緊緊圍繞打造“平安團風”為目標,以服務工業化示範鄉鎮建設為核心,以保縣城穩定為重點,加強社會治安防範和矛盾化解排查工作,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完善和鞏固了行政村、企事業單位的治保、調解和內保組織,鎮政府及綜治辦與38個村(場)及城區100多個單位簽訂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責任書,簽訂房屋租憑治安協定110餘份;實行“三包”、“四聯”、“五早”調解矛盾糾紛的領導責任制,及時調處各類矛盾。2004年全鎮各級民調組織共調節民事糾紛220餘處,其中重大矛盾糾紛13起,比上年同期下降31%;刑事、治安案件下降7.6%,實現了無重大惡性刑事案件,無重大治安災難事故,無“法能功”邪教搗蛋事件,保持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了社會穩定。
團風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抓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可喜成就,多次被黃岡市8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授予全市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多次被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好”鄉鎮黨委。連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綜合經濟實力先進鄉鎮”,先後多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城鎮創建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先進單位,集鎮建設先進單位,工業項目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風景名勝
旅遊有海撥1040米的
大崎山,接天山、龍王山避暑聖地,自然風景秀麗,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有“鄂東千島湖”美稱的
牛車河水庫和湖光山色的楊汊湖,有四面環水的羅霍江中洲盡顯自然風光。令遊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有包惠僧、林育南、林育英、林彪、李四光、王亞南等名人名士的故里和他們的遺址。
地圖信息
地址:黃岡市團風縣普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