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性

情緒穩定性

情緒穩定性是指人的情緒狀態隨外界(或內部)條件變化而產生波動的情況。

一些情緒較為穩定的人不易為一般情景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或引起的情緒反應較為緩慢。如當遇到事業成敗等重大生活事件時,較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不穩定的人對事件的發生則容易引起情緒反應,生活瑣碎小事也可招致強烈情緒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穩定性
  • 外文名:emotional stability
  • 性質:揭示和驗證個性因素
  • 學科:人格心理學
定義,產生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社會學因素,其他因素,套用量表,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關於卡特爾人格理論,艾森克人格理論,吉晉氣質調查表,武德沃斯個人資料表,

定義

情緒穩定性是心理學評判一個人格特質的指標之一。運用最多的艾森克情緒穩定性測驗,可以被用於判斷是否存在自卑、抑鬱、焦慮、強迫症、依賴性、疑心病觀念和負罪感。艾森克是英國倫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是當代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編制過多種心理測驗
艾森克指出情緒性(神經質)不穩定的人喜怒無常,容易激動;情緒性(神經質)穩定的人反應緩慢而且輕微,並且很容易恢復平靜。他又進一步指出情緒性(神經質)與植物性神經系統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的機能相聯繫。

產生因素

生物學因素

(1)遺傳:攻擊、暴力行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焦現象,且符合多基因遺傳特點。HYY 型超雄結構可能更具有攻擊性。
(2)生化: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及總膽固醇的水平與攻擊行為的發生和抑制有關。
(3)神經內分泌:雄性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水平可能與攻擊行為有關。
(4)腦結構與功能:左右大腦半球的均衡性發展與協調功能、額葉與顳葉功能及腦電圖慢播活動等與攻擊行為有關,有人將杏仁核稱為攻擊中樞。
(5)疾病: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患者較一般人群更易發生攻擊行為,顱腦創傷等也常伴發攻擊行為。

心理學因素

(1)攻擊行為與體力、情緒穩定性及成長階段有關。高發階段在青春期,幾乎是成年人的2倍,30歲以後快速下降。
(2)男女發生攻擊行為的比例為9:1。
(3)人格特徵與攻擊行為有關。Shoham等(1989)曾發現暴力犯罪者多具有多疑、固執、缺乏同情心與社會責任感、情緒不穩定、喜歡追求刺激、缺乏自信心與自尊、應付新事件與社會交往的能力差等特點。
(4)嚴重和持續的應激性事件可能成為攻擊行為的促發因素。
(5)智力水平低下者易發生攻擊行為。

社會學因素

(1)低收入、社會底層、失業和職業不穩定群體攻擊行為的發生率明顯較高。
(2)早年不良的家庭環境,如父母離異或分居,遭遇父母虐待等與成年後的攻擊行為關係密切。
(3)攻擊行為的發生與受教育年限呈反比。
(4)不當的社會傳媒和輿論常常具有誘導和“榜樣”作用。
(5)婚姻穩定性差、缺少社會支持及質量不高者等易發生攻擊行為

其他因素

(1)既往有攻擊行為史增加未來發生攻擊行為的可能性。
(2)藥物和酒精濫用者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套用量表

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

亦稱“卡特爾16PF”,是人格測量工具之一,由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R.B.卡特爾1949年編制,它包含16種人格特質: 樂群性或熱情性、聰慧性或理智性、穩定性或情緒穩定性、恃強性或支配性、興奮性或活潑性、有恆性或規則自覺性、敢為性或社會果敢性、敏感性、懷疑性或警惕性、幻想性、世故性或私密性、憂慮性、實驗性或變化開放性、獨立性或自主性、自律性或完美性、緊張性。這些人格特質相關係數極小。每題採用陳述句形式,共187題,答案分“是的”、“不是的”和“介於兩者之間”三種。高中以上有閱讀能力的被試應在45~60分鐘內完成。廣泛用於心理諮詢、學業和就業指導。

關於卡特爾人格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以特質為核心探討人格的理論,來源於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論。他接受了奧爾波特關於特質的界定,以及對特質分類的觀點。但卡特爾對特質結構有獨特的發展,他認為構成人格的各種特質彼此並不是鬆散存在的,而是作為整體的機能相互聯繫著的,各類特質之間是分層次的,有上位結構和下位結構。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進行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的特質常常群集於同一個人身上,即通過測定,它們之間有很高的相關,因此卡特爾把所有群集的特質結合在一個範圍廣泛的標題之下,以縮減特質的數目。卡特爾根據自已的研究,確定了16種人格根源特質,它們是樂群性、聰慧性、情緒穩定性、好強性、興奮性、有恆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激進性、獨立性、自律性和緊張性。並據此編制了《16種人格因素測驗》(簡稱16PF)。因為這些根源特質普遍地存在於各年齡和社會文化環境不同的人身上,因此可根據它們在不同人身上的組合程度,測定出特定的人格特徵。

艾森克人格理論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人格是個體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型的總和。艾森克通過精神病診斷、問卷法、動作測驗的實驗、身體的測量等多種方法,對人格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人格階層構造論,並認為類型論與特質論具有某種一致性。人格階層的最下層屬“特殊反應”,是日常觀察到的,再上層屬“習慣反應”是由於日常的反應的反覆進行而形成的;再上層屬“特質”,是由習慣的反應體制而形成的人格特質;最上層屬“類型”,是基於人格特質的相關而顯示的人格類型。艾森克還通過對大量人的特性資料的因素分析,提出了人格維度理論。第1個維度是向性,即內向與外向;第2維度是情緒穩定性;第3個維度是心理變態傾向。在此基礎上,他編制並修訂了《艾森克人格量表》。這個量表分成人與少年兩式,各包括4個分量表:E,內外向分量表;N,神經質(情緒性)分量表;P,精神質(又稱倔強性與講求實際)分量表;L,謊言或脫身分量表。前3種代表人格結構的3種彼此獨立的維度,L是效度量表,但也可測定出樸實、幼稚水平。本量表具有較高的效度信度,被廣泛套用。

吉晉氣質調查表

美國吉爾福德和晉莫曼於1956年發表的一種問卷式的人格測驗。共測量10個因素:一般活動性(G),約束力(R),進取心(A),社交性(S),情緒穩定性(E),客觀性(O),友善性(F),思維周密性(T),容忍性(P), 男性化(M)。每個因素代表一種人格特質。每種特質用30道題測定,整個調查表包含300道題。

武德沃斯個人資料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以測定美國士兵的情緒穩定性或是否有精神崩潰傾向的人格量表。由美國心理學家R.E.武德沃斯設計。量表中包括一些有關變態行為、強迫性觀念、恐怖反應、過度疲勞、做夢和虛幻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