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漢語詞語)

協和(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協和有協和萬邦的觀念,是第一次以下列的形式被表述出來:"日若稽古,帝堯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尚書·堯典》)"親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平章百姓"就是繼而把自己的國治理好;進而使各國團結起來,這就是"協和萬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協和
  • 拼音:xié hé
  • 詞性:名詞
  • 解釋:指和睦,融洽
拼音,引證詳解,

拼音

xié hé

引證詳解

1、指和睦,融洽。(名詞)
①《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孔穎達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顯明,萬邦和睦。”
②《周書·齊煬王憲傳》:“輯睦我君臣,協和我骨肉。”
③宋 歐陽修歸田錄》卷二:“ 太祖 聞而患之,下詔書戒勵,使與長吏協和。”
④《明史·西域傳四·哈烈》:“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
⑤毛澤東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著 陳代軍長 等悉心整飭該軍,團結內部,協和軍民。”
2、指使協調融洽(.動詞)——出自《現代漢語詞典》
①《後漢書·劉愷傳》:“協和陰陽,調訓五品。”
②《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③元 貢師泰《送國字張教授》詩:“黃鐘大呂都協和,鐵畫銀鉤謾摹錄。”
④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有時數種音波,過於雜亂,彼此衝突,在人耳中發生跳動或觸犯的效果,永不相協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