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心理學分支)

情緒心理學(心理學分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情緒與認知不同,它似乎與個體的切身需要和主觀態度聯繫著。從這種聯繫中可以引申出情緒的兩種特殊存在形式,其一為內在狀態或體驗,其二是外顯表情。這是認知過程所不具有的特徵。因此,情緒與認知是帶有因果性質和互相伴隨而產生的。情緒可以發動、干涉、組織或被破壞認知過程和行為;認知對事物的評價則可以發動、轉移或改變情緒反應和體驗。

基本介紹

  • 書名:情緒心理學
  • 作者:孟昭蘭
  • 頁數:333頁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第1版 (2005年3月1日)
圖書介紹,關係特點,構成要素,情緒動機,認知方向,基本過程,相關書籍,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目錄,

圖書介紹

情緒心理學是研究情緒的科學,包括快樂與悲傷、期望與失望以及愛戀與淡漠、憤怒與恐懼、憂鬱與焦慮等情感變化的奧秘。
”只要把情緒的成分、維量、整合水平、適應作用、通訊功能,以及同認知和人格的關係揭示出來,就有可能對情緒心理學這一獨具特色的心理現象作出解釋。

關係特點

許多學派給情緒下的定義反映了這些特點和這類關係。例如,功能主義把情緒定義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意義時間之間關係的心理現象。(Campos,1983)。阿諾德的定義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傾向。這種體驗傾向為一種相應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變化模式所伴隨。”(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與阿諾德雷斯的定義:“情緒是來自正在進行著的環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它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Lazarus,1984)。這些定義都標示出情緒對人的需要和態度的關係,阿諾德和拉扎勒斯還指出了情緒依此而具有的特點,諸如體驗、生理模式、評價等。
另一位學者楊(Young,1973)在上世紀70年代,給情緒下的定義為:“情緒起源於心理狀態的感情過程的激烈擾亂,它同時顯示出平滑肌、腺體和總體行為的身體變化。”他把情緒標定出感情過程的擾亂,暗示了情緒同有機體的利害關係和聯繫。但它更強調情緒的“干擾”性質。這一理論對情緒病理學特別有用。同楊的理論相反,羅伯特·利珀則堅持主張:“情緒是一種具有動機和知覺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和指導行為。”(Leeper,1973)。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情緒的組織作用的觀點。

構成要素

情緒的構成包括三種層面。眾多的情緒研究者們大都從三個方面來考察和定義情緒:在認知層面上的主觀體驗,在生理層面上的生理喚醒,在表達層面上的外部行為。當情緒產生時,這三種層面共同活動,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緒體驗過程。
(一)主觀體驗
情緒的主觀體驗是人的一種自我覺察,即大腦的一種感受狀態。人有許多主觀感受,如喜怒哀樂愛懼恨等。人們對不同事物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都會產生一定的態度,如對朋友遭遇的同情,對敵人凶暴的仇恨,事業成功的歡樂,考試失敗的悲傷。這些主觀體驗只有個人內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識到,如我知道"我很高興",我意識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內疚"等等。
人在情緒反應時,常常會伴隨著一定的生理喚醒。如激動時血壓升高;憤怒渾身發抖;緊張時心跳加快;害羞時滿臉通紅。脈搏加快、肌肉緊張、血壓升高及血流加快等生理指數,是一種內部的生理反應過程,常常是伴隨不同情緒產生的。
(三)外部行為
在情緒產生時,人們還會出現一些外部反應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情緒的表達過程。如人悲傷時會痛哭流涕,激動時會手舞足蹈,高興時會開懷大笑。情緒所伴隨出現的這些相應的身體姿態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緒的外部行為。它經常成為人們判斷和推測情緒的外部指標。但由於人類心理的複雜性,有時人們的外部行為會出現與主觀體驗不一致的現象。比如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講時,明明心裡非常緊張,還要做出鎮定自若的樣子。

情緒動機

關於情緒的組織作用的觀點應源於情緒的動機性。在湯姆金斯(Tomkins,1970)強調情緒是有機體的基本動機之後,伊扎德繼承達爾文的觀點,徑直強調情緒的適應性。他指出情緒是動機,並和知覺、認知、運動反應相繼聯繫而模式化。伊扎德從功能性的觀點出發,強調情緒的外顯行為——表情這一重要變數;通過表情把情緒的先天性和社會習得性,適應性和通訊交流功能聯繫起來,建立了包容廣闊的情緒理論(Izard,1977,1991)。按此概述,情緒有如下特性:
1、情緒是多成分的複合過程。
2、情緒具有多維量結構。
3、情緒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產物。

認知方向

當作了如上的分析之後,回到情緒心理學的定義上來。實際上,任何定義都不一定十分完善。定義的作用應當是方便與研究,為研究者提供認知的方向,但也會隨著新發現而改變。我們曾經試圖把情緒心理學描述為:“情緒是多成分組成、多維量結構、多水平整合,並為有機體生存適應和人際交往而同認知互動作用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動機力量。”(孟昭蘭,1989,1994)這樣的描述既展現了情緒的功能,又囊括了情緒的結構。這樣的描述確實是為了依據它來進行研究。只要把情緒的成分、維量、整合水平、適應作用、通訊功能,以及同認知和人格的關係揭示出來,就有可能可以對情緒心理學這一獨具特色的心理現象作出解釋。至少在當前的科學水平上,人們能為情緒之謎打開一個窺測它的奧秘之門,為進一步探索鋪築一條可行的路。

基本過程

1、情境選擇 情境選擇指個體對自己將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迴避的或接近的選擇,從而對可能產生的情緒作出一定的控制,情境的選擇並不是隨機的行為,它往往反映了個體對適當環境的一個選擇,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的.當個體已處於某種情緒誘發的情境中,對情境反應調節發生在情緒激活之後,是指通過增強,減少,延長或縮短反應等策略對情緒進行調整,即使對情緒做出一定修改,仍然可能對情緒進行調節。
2、情境修正 情境修正是通過改變和修正誘發情緒的情境的某一個方面和特點,而使情緒發生改變的努力和策略.例如,面對一個吵架的鄰居,可以有三種解決方法:離開,忍受和制止.假如採取制止的方式,前去要求減弱噪音,就是情境修正的調節策略.情境的選擇和情境的修正需要個體去改變所處的環境.然而,在不改變情境的前提下,調節情緒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每種情境也存在著不同的方面,並具有不同的意義,這樣個體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注意和認識來改變情緒的產生過程。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過轉移注意和有選擇地注意,對同一情境中的多方面進行注意上的調配,例如僅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就是對注意的調配.分心是將注意集中與情緒無關的方面,或將注意從情境中轉移開.專心是對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長時間地集中注意,這時候個體可以創造一種自我維持的狀態,如情緒專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情感體驗和這些情緒的結果上。
4、認知改變 認知調節是通過改變認識而進行的情緒調節的努力.情緒的產生需要個體對知覺到的情境賦予意義,並評估自己應付和管理該情境的能力.每一種情境元素都可以有多種意義,存在多種認識,對不同意義的確定和選擇,可以改變情緒產生的過程從而調節情緒.從情境的選擇到認知改變,反映情緒調節所產生的信息加工過程的不斷深入。
5、反應調整 反應調整是指情緒已經被激發以後,對情緒反應趨勢如心理體驗,行為表達,生理反應等施加影響,表現為降低或增強情緒反應的行為表達.如果別人踩了你的腳,他沒有表示歉意,儘管你很生氣,但你會努力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就屬於降低性的反應調整.如果你的情緒被一個熱烈的民眾性公益活動場合所激起,增強了你的熱情,這就是增強性的反應調整。

相關書籍

圖書信息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情緒心理學(心理學分支)
開本:16
ISBN:7301086334
條形碼:9787301086339
產品尺寸及重量:22.8 x 18.4 x 1.4 cm ; 458 g

內容簡介

《情緒心理學》共分三部分,分別論述了情緒心理學的研究發展和理論基礎;情緒的發生、分化與社會化;情緒心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情緒心理學》在寫作過程中,力求介紹完整、準確,涵蓋最新研究結果,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情緒心理學的論著之一。《情緒心理學》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論述情緒心理的極有價值的綜合性著作。它力圖揭示人的快樂與悲傷、期望與失望以及愛戀與淡漠、憤怒與恐懼、憂鬱與焦慮等情感變化的奧秘。它介紹了世界上四十來位有代表性的情緒理論家的學說,並分別就情緒的內部生理、外部行為、主觀體驗、認知的作用、面部身體上的表達、情緒的發展及變態情緒等作了總結性描述。它在內容上既照顧到歷史發展,又包含有新近成果。既介紹了重要的理論發展,又囊括了它依據的主要及典型的實驗資料;因而內容翔實,材料豐富,不僅對於心理學研究,而且對於哲學、美學、文學、藝術、醫學、教育等各學科研究也有重要的價值。

編輯推薦

《情緒心理學》既可作為本科生教材,又是情緒心理學研究者的參考書籍。書中第三篇"情緒與社會生活方面",邀請各領域專家撰文,理論清晰,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對生活中各方面有很多的技術指導意義。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論述情緒心理的極有價值的綜合性著作。

目錄

第一編 情緒心理的基礎
1 總論
一 情緒、情感和感情
二 情緒在人的心理結構中的位置及其在心理活動中的作用
三 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2 情緒理論的演變
一 早期理論
二 情緒的激活理論
三 情緒的認知理論
功能主義理論
五 伊扎德的動機-分化理論
3 情緒與腦
一 情緒生理心理學的理論取向
二 情緒在神經學上的劃分
三 情緒腦的神經
四 腦的最初情緒系統
五 枵仁核與海馬及情緒與記憶
4 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腦
一 情緒體驗的性質
二 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腦
三 情緒主觀體驗的神精化學調解
四 情緒的內在體驗與外顯表情
5 情緒的外顯行為——表情
一 面部表情理論假設
二 面部表情的全人類普遍性
三 面部表情的神經生理學證據及其測量方法
6 認知在情緒發生中的作用
一 認知在情緒發生中的作用
二 情緒在認知加工中的影響
第二編 情緒的發展、分化與社會化
7 情緒的個體早期發展
一 情緒在兒童生存和生長中的意義
二 情緒發展理論
三 嬰兒情緒的發生與發展
四 幼兒的情緒發展
五 兒童情緒的社會化
8 情緒的分化
一 情緒的進化與分化
二 內在動機
三 興趣
9 基本情緒
一 快樂
二 痛苦與悲傷
三 憤怒
四 恐懼
10 情緒的社會化
二 情緒社會化的基本規律
三 情緒的社會結構論
一 愛與依戀
二 焦慮
三 敵意
四 自我意識情緒
12 情緒調節
一 情緒調節的涵義
二 情緒調節的特徵
三 情緒調節的類型
四 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五 情緒調節的神經機制
六 情緒調節與社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
第三編 情緒與社會生活方面
……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