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語出《毛詩序》,是一個寫作術語,這種情志並舉的提法更符合詩歌本身的藝術特徵,是對先秦詩論的重要補充,也成為後來“緣情”說的先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 類型:寫作術語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語出《毛詩序》,是一個寫作術語,這種情志並舉的提法更符合詩歌本身的藝術特徵,是對先秦詩論的重要補充,也成為後來“緣情”說的先聲。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語出《毛詩序》,是一個寫作術語,這種情志並舉的提法更符合詩歌本身的藝術特徵,是對先秦詩論的重要補充,也成為後來“緣情”說的先聲。出處“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
至漢代,《毛詩序》承《禮記·樂記》之後,首先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漢書·翼奉傳》也說:“故詩之為學,情性而已。”已開始涉及詩與情的問題。但都未把“言情”提到與“言志”同等的地位。《文賦》首先衝決儒家言志說...
這首詞感情真摯動人,詞人以兄弟的情誼為主線來寫景抒懷,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夾雜著對官場的厭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當時作者複雜心情的真實寫照。作品原文 版本一 滿江紅¹·懷子由作² 清潁東流³,...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實是對前人之說的理論概括。最早講到情志結合的是先秦的《樂記》:“詩,言其志也;歌,...
清·李黼平《讀杜韓筆記》: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古人即物流連,藉以發其情之不容已,未嘗拘拘於是物也。退之“江陵城西二月尾”一篇,起數韻狀李花之白,可謂工為形似之言,而詩之佳處不在此。後段云:“念昔少年著游燕……不...
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懷佳作,諷刺雅言,雖著於群書①,盈廚溢閣,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鐘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因採為《本事詩》,凡七題,猶四始也。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徵異、徵咎、嘲...
觀此詩聞捷書之作,其喜氣乃可掬,真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言戍卒之歸休,室家之思憶,敘其喜躍,不嫌於褻。……至於“鶴駕通霄鳳輦...
這種情感的直接抒發,是對《詩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毛詩序》)精神的繼承,也是對屈騷“發憤以抒情”傳統的弘揚。《李夫人賦》之後,雖代屈原立言的擬騷賦仍有繼作,但抒情賦作至東漢已逐漸蔚為大觀,特別是漢末魏晉的傷...
1 情動而言形:《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形:表達。2 見(xiàn限):同現,顯露,和上句“形”字意近。3 隱:指上文所說的“情”和“理”。顯:指上文所說的“言”和“文”。4 因內符外:《論衡·超...
《毛詩序》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文選》卷四五)詠歌之美是無限的,它能夠淋漓盡致地傳達和表現精神世界的天風海濤和輕漪微瀾。而輓歌這一詠歌...
到了魏晉時期,玄學大盛,玄學家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於是追求自然、崇尚真性情的詩歌應運而生。陸機《文賦》中就有“詩緣情而綺靡”,意思就是詩歌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因情而發,就像是美好的素白繒那樣的精妙。到了唐宋...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潔,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傷,壹鬱之懷靡訴。臨淵有懷沙之志,吟澤有憔悴之容。騷人之文,自茲而作。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關雎》《麟趾》,正始之道...
“(《呂氏春秋·古樂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詩正義·詩序》)”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越絕書》)等等記載。這恰恰...
而同一種句式又反覆運用,在運用中又略有變化,並不呆板,構成了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語調。語調對於詩歌,比較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具有更大意義。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詩序》)...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志並提,兩相聯繫,比較中肯而客觀。創作原則 詩言志,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通過象徵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心曲,都應該遵循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寓志於...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大序》),為抒寫離情,為記住這難忘的一夜,詩人們相約以“離夜”為題即席賦詩。這首詩即作於夜宴時。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餞行詩,王融與謝脁年齡相近,同倡新體詩,交情甚篤。其為人反應敏捷...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作為一首“書情”之詩,當然更是“情動”之“言”。全詩以情感的發展作為一條內在的主線,但此詩之情卻又決不單純是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狂放粗獷,或委婉細膩,而是種種感情兼而有之。有對...
《詩大序》把《樂記》中論樂的說法略加改動,移用於論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末,“情”和“志”又是什麼關係呢?據鄭玄的《尚書》注...
到了後來,詩歌逐漸成為單純的語言藝術,與音樂、舞蹈脫節,“情發於聲”的說法也就退出歷史舞台了。示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繫。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此詩作於詩人第一次隨軍北征期間,親臨沙場,有感於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種興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詩美刺比興的傳統局限,直接建安詩人的梗慨多氣,雖在表現形式上帶有受阮籍《詠懷》詩影響的痕跡,但沒有...
對文學創作中的主客觀關係作了詳細而深入的論述。先秦兩漢時期,文論已簡括涉及這一問題,如《詩大序》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等可為代表論點。魏晉時,曹丕開始接觸了作家的稟性氣質問題,陸機對藝術想像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而劉勰則對...
舞蹈以人的動作為介體,而動作則來源於人們高度激動的感情,如《毛詩》序所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於這種特殊性,舞蹈就必然有自己獨特的...
晉朝以注釋晉律而著稱的張裴對此論證道:“夫刑者司理之官,理者求情之機,情者心神之使,心感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暢於四支,發於事業,是故奸人心愧而面赤,內怖而色奪,論罪者務本其心,審其情,精其事,進諸取身,...
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毛詩序》繼承了從《尚書》到《禮記》的思想余脈,並將“詩言志,歌永言”與“情動於中,故形於聲”結合起來,提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樣,與中國歷史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中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毛詩序》出於漢儒之手,與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是融洽的,因而“詩言志”正逐漸被納入到這一體系中而被經學化。不僅如此,《毛詩序》進一步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觀點,比較“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
正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歡暢的節奏與整個唱腔一脈相通,歡樂的情緒層層推進,使觀眾大受感染,在唱到”花將軍又變成了花家的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