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發於聲

情發於聲

情發於聲,文化術語,拼音是qíng fā yú shēng,當人們受到外界事物的觸發,情感在心裡激盪,就會用詩歌表現這種情感並用一定的音樂旋律詠唱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發於聲
  • 拼音:qíng fā yú shēng
解釋,示例,

解釋

當人們受到外界事物的觸發,情感在心裡激盪,就會用詩歌表現這種情感並用一定的音樂旋律詠唱出來。見於《毛詩序》。這是中國古代關於詩歌起源的一種說法,與《尚書》中的“詩言志”大體接近且一脈相承。在上古時代,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密不可分,“情發於聲”體現了上古詩歌的主要特點。到了後來,詩歌逐漸成為單純的語言藝術,與音樂、舞蹈脫節,“情發於聲”的說法也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示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毛詩序》 ) (詩是人們情感意志的表達,藏在心裡則為情感意志,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就是詩歌。情感在心中激盪而用語言表達出來,用語言還表達不盡,便加上嗟嘆的聲音,嗟嘆還不盡情,就放開喉嚨吟唱出來,吟唱仍感不足,於是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感情在心裡激盪,就會表現為聲音,聲音按五音的高低組成旋律就成了音樂。)
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 (白居易《策林·六十九·采詩以補察時政》) (一般來說,人們受外界事物感動,就必然激發內心的情感,隨之而發出嗟嘆的聲音,並用音樂將這種感情吟唱出來,於是就產生了可以歌唱的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