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百科》是201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紅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龍百科
- 作者:魏紅霞
- 出版時間:2014年
-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52229448
《恐龍百科》是201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紅霞。
三角龍,是鳥臀目角龍科 三角龍屬 草食性恐龍。三角龍是一種像犀牛的恐龍,外形笨重,腿粗壯,頭部有三隻角,頭骨後部有向後伸展的大型骨板,形成頸盾,喙部上方有一個短角,眼眶上方有兩個長角,三角龍的角是防禦武器,能嚇退掠食者...
甲龍是最早被發現的恐龍之一,最初被描述和命名為“森林蜥蜴”。甲龍是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末期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存在的恐龍。甲龍標本是從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被發現,而其它標本則於懷俄明州的蘭斯地層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
霸王龍屬於暴龍超科的暴龍屬,為該屬下的唯一種,於1905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亨利·奧斯本描述命名。如果參考其它恐龍種名的翻譯格式,它的種名翻譯為“君王暴龍”會更合適。成年霸王龍體長約12米,體重7噸左右,是...
櫛龍是種大型鴨嘴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蒙古,約7000萬年前;櫛龍是已知少數分布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厘米。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形態特徵 嘴 嘴巴扁而闊...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盔龍/冠龍 拉丁文名: Corythosaurus 恐龍體長: 9米 ...
暴龍科恐龍最重15噸,長度最多15米,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於西歐、北美、中亞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種龐大的食肉動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第一具霸王龍化石是在1908年由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的。曾一度被稱...
梁龍是最容易確認的恐龍之一,有著巨大的體型,長頸及尾巴,及強壯的四肢。很多年前它都被認為是最長的恐龍。它的體型足以阻嚇於同一地層發現的(有可能是同時代的)異特龍及角鼻龍等獵食動物。梁龍比迷惑龍、腕龍要長,但是由於頭尾...
第一個公開的滄龍科化石影響了恐龍化石的發現,並吸引了啟蒙時代的注意力到動物化石身上;第一個發現的滄龍科化石在1780年由一群採石場工人在地道里發現,並吸引了馬斯特里赫特市的外科醫生兼化石獵人C.K.Hoffman的注意,但是化石的所有...
恐手龍(學名Deinocheirus)是獸腳亞目的一屬巨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南部,約7000萬年前左右,屬於似鳥龍下目里的恐手龍科,是最大的似鳥龍下目恐龍和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體長12米,體重9.3噸,擁有著2...
巨龍也許是最後的蜥腳類食草恐龍,但其尾脊椎殘體多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沒變,頭小、尾長、大象般的肢,頸有點短。其最重要的區別處是尾脊椎開始處的球凸和凹窩鉸合處。由於臉很長,故最完整的顱有點像梁龍。至少有一種骨質...
蜥腳類恐龍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群恐龍。如果時光倒流1.5億年,那時陸地上的統治者就是巨大恐龍群,其中的主角則是有100多個種類的蜥腳類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
古甲龍全長約為六米,這種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腿很短,全身覆蓋著堅硬的骨質甲,向盾牌一樣保護著自己。古甲龍在骨甲四周長出一圈尖刺,可以保護四肢和腹部。古甲龍體型龐大背脊有堅硬的齒狀外殼。長七米左右,背脊的齒狀用途 從頭到...
是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celer),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敘述、命名,根據從美國懷俄明州莫里遜組發現的化石所描述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至提通階。簡介 因為化石...
智利龍的全名為“迭戈蘇亞雷斯智利龍”(Chilesaurus diegosuarezi),其化石發現於智利南部的托奇組地層(Toqui Formation)。智利龍屬於“獸腳類”恐龍,與人們普遍的印象不同,並非所有獸腳類恐龍都是無肉不歡的捕食者,智利龍是素食...
異特龍是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占據晚侏羅世陸地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其模式種脆弱異特龍由20世紀偉大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於1877年描述命名。它們也是晚侏羅世發現化石數量最多,最廣布的掠食者。成年異特龍體長可達...
泰坦巨龍類僅限於白堊紀,是南美洲上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常見的恐龍,尤其是在巴西和阿根廷。由於晚白堊世時期南美太平洋沿岸頻繁海侵,環境相比內陸來說較差,加之相關國家古生物水平較低,所以在南美,目前發現於安第斯山脈以西的泰坦...
地震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化石分布在北美洲的新墨西哥,是一種成群生活的植食恐龍,吃東西時,它不咀嚼,而是將樹葉等食物直接吞下去。因為在它們的口腔後部沒有牙齒。所以地震龍在吃東西的時候會吞下一些小石子,幫助消化。為了維持新陳...
《恐龍》是由埃里克·萊頓、拉爾夫·佐當聯合執導,D·B·斯威尼、阿爾法·沃德等配音的動畫電影,於2000年5月19日在美國上映,2000年7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由狐猴撫養長大的小禽龍阿拉達,在一場流星雨過後,和狐猴朋友一起...
古生物學家此前已經知道恐龍長著羽毛,但不知道這些羽毛有什麼功能。舞龍化石的出土有助於科學家深入了解恐龍如何進化成現代鳥類。物種學史 2020年1月出版的最新一期《解剖學記錄》(The Anatomical Record)刊發的論文,10年前在中國遼寧...
這個恐龍是1972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所發現少數超大型骨頭的膩稱,超龍從沒有被正式命名或者作科學性描述過,這些零星的骨頭,包括了二點五米長肩胛骨;一點八米寬的骨盤,及三點一米的肋骨,有些古生物學者推算超龍可能長達二十七米,而...
獨角龍是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所命名的第三種角龍類恐龍,前兩者為奇蹟龍與大師龍,但其中只有獨角龍仍被視為是有效屬。模式標本是在1876年夏季發現於蒙大拿州,與當年六月發生的小大角河戰役發生地點,相距約100公里。雖然該標本並非處於...
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禽龍是種大型鳥腳類恐龍,身長約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它們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距今6500萬—2億年)的...
阿根廷龍屬於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 命名十分簡單, 意思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恐龍。生存年代: 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發現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科學介紹 阿根廷龍只有部分骨架被發現。科學家不能確定...
角龍是白堊世晚期出現的鳥臀類恐龍。角龍的脖子兩側和後邊長著一塊厚厚的骨板,稱做”頸盾”,頸盾上還有2隻或3隻形狀不同的角。這些角是防敵害的有力武器。角龍的嘴形奇特,似鸚鵡嘴,有利於挖掘植物的根莖。角龍的種類很多,根據角...
暴龍類(Tyrannosaurs)是晚白堊世後半段最成功獸腳類恐龍類群,雄霸北美洲及亞洲大陸東部。稱暴龍類為恐龍中的末代皇帝再合適不過,因為暴龍類是在晚白堊紀肉食類恐龍(Carnosaurs)衰落和幾近滅亡後才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填補了肉食龍類留...
食肉牛龍,是蜥臀目獸腳類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頭部較短較厚,眼睛上方有翼狀的尖角,小而面朝前方的眼睛,具有翼狀突起的脊椎骨、短小的前肢以及背部兩側數排突起的鱗片。身長大約相當於兩輛小轎車相接的長度,前肢短小,後肢長而強壯...
劍角龍(屬名:Stegoceras)又名頂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厚頭龍下目,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劍角龍身長2米。劍角龍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02年命名,學名在希臘文意為“有角的頭頂”。簡介 劍角龍來自於...
《恐龍百科》是2015年5月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意)保拉·奧古斯汀。恐龍百科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用極具藝術性的精美手繪圖和珍貴的化石發掘現場照片,成功構建出一個立體、多彩的恐龍稱霸的史前世界。內容簡介 從...
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它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但不確定是否屬於大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