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 恐手龍 生存於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屬於
似鳥龍下目 里的恐手龍科,是最大的
似鳥龍 下目恐龍和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在1965年,於戈壁沙漠發掘了另外一種
恐龍 具有可怕的爪子,僅僅前臂與手指部份的骨骼挖掘出來──但是光這一部份伸長可達到三米!每一個指頭都飾以尖銳的,勾狀的爪子,每一隻爪子長達二十至三十厘米。有一位
古生物 學者寫道,當他想像整個
恐龍 的模樣時真是毛骨悚然,它可能是曾經生存過的恐龍中最為恐怖的一種。因為以"可怖的利爪"而命名恐爪龍早已被用過了,因此
古生物學家 將這隻命名為恐手龍,原意為恐怖的臂膀。2013年,在蒙古又發現的兩個新的標本,分別是一個成年個體和一個亞成年個體,這些新化石包含了脖子、後肢和尾巴。2014年發現了完整的頭部和腳部。將所有的化石拼湊在了一起,終於成功復原了恐手龍的原貌。
形態特徵 恐手龍的體長13米,身高5.85米,肩膀高度4.4米,體重9000公斤。2013年,在蒙古又發現了兩個新的恐手龍化石,這兩個更完整的標本包含了脖子、部分軀幹、前肢、後肢、尾巴(其中一個標本比正模更大,體長約12.8米、重10.5噸)。2014年中旬,發現了恐手龍完整頭部和腳部,將所有恐手龍化石拼湊後得到了一具完整的骨架,也證實了恐手龍屬於雜食恐龍的說法。恐手龍是種外貌和身體相當特化的雜食性恐龍,個子很高,腦袋小,口中沒有牙齒,吻部非常類似鴨子,具有著長脖子,前肢很長和發達,身體粗壯,後背上有著背帆。
恐手龍與人的比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 恐手龍
恐手龍正模的線描圖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 學名 ( name )→ deinocheirus
發音( pronounced )→ dien-o-kie-rus
含義( meaning )→ 恐怖的手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 恐手龍正模標本 ornithomimosauria 似鳥龍類
科( family)→ Deinocheiridae 恐手龍科
屬( genus )→ deinocheirus 恐手龍
模式種 ( type species )→ d. mirificus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d. sp.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 晚期 early maastrichtian 7000萬年前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雜食性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12米-12.8米
身高(HEIGHT)→ 大約5.8米
體重( mass )→ ...9-10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 osmólska & roniewicz, 1970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osmólska & roniewicz, 1970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物種學史 恐手龍的三個標本
化石 包括巨大的前肢(長達2.5米,有著25厘米長的指爪)、
肋骨 及
脊椎 、後頸部頸椎、髂骨、坐骨和後肢。恐手龍是由Halszka Osmólska及Ewa Roniewicz於1970年所命名的,
學名 是來自古希臘文的“恐怖的手”。
模式種 是
奇異恐手龍 (
D. mirificus ),是目前的唯一已命名種,種名是來自
拉丁文 的“獨特”。這對
化石 化的
手臂 模型現正在挪威的
奧斯陸大學 、紐約的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倫敦的
自然歷史博物館 、以及
猶他州 的
恐龍 博物館等地展覽。
分類 在1970年,Osmólska及Roniewicz為恐手龍創立了一個新
科 ,命名為
恐手龍科 (Deinocheiridae)。因恐手龍的巨大體型及粗厚的四肢骨頭,他們原先將恐手龍科置放在肉食龍下目之中,且猜測它們可能是肉食龍下目與
虛骨龍類 之間的關聯。恐手龍科曾被臨時置放在在肉食龍
下目 斑龍超科 中,原因是它們的前肢巨大,明顯不是屬於
暴龍超科 。
因為恐手龍
手臂 的結構與
似鳥龍下目 的相似,大部份
古生物學家 都認為它其實是屬於此
下目 。這使恐手龍成為了最大的
似鳥龍 下目 恐龍 ,恐手龍約有13米長及9000公斤重,身高為5.85米,肩膀高度4.3米。彼得·馬克維奇(Peter Makovicky)等人認為,若恐手龍是屬於
似鳥龍 下目 ,它就應該是較為原始的一類,因為它缺少了一些似鳥龍
下目 的常見特徵。小林快次及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嘗試將恐手龍加入最近的
獸腳亞目 親緣分支分類法 中,卻未能發現其準確位置,但有一些跡象顯示它們可能是屬於
似鳥龍 下目。近期的研究和2013年新的標本支持恐手龍應屬於似鳥龍下目里的恐手龍科。
演化樹 古生物學 早期的作品將恐手龍構想為
肉食性 動物 ,並用它那長的前肢來撕開獵物。後來則認為恐手龍有爪的手為可怕的武器,可攻擊任何大小的
恐龍 ,能夠撕開
蜥腳下目 的柔軟腹部。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不認同這些說法,認為這對
手臂 不夠鋒利來獵殺,反而其實是防禦的工具。21世紀早期,
俄羅斯 古生物學家 羅特傑斯特文斯基(Anatoly Konstantinovich Rozhdestvensky)比較了恐手龍與
樹懶 的前肢,認為恐手龍是專門攀樹的
恐龍 ,並以樹上的
水果 、
樹葉 、或其他小型
動物 的蛋為食物。故此更進一步認為恐手龍的後肢較前肢為短,但這卻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但2013年發現了新的恐手龍標本否認了這個理論。
特暴龍攻擊恐手龍的想像圖
新標本發現 2013年10月,韓國和蒙古聯合國際恐龍考察隊在Altan Uul IV的納摩蓋吐組和Bugin Tsav,發現了兩具新的恐手龍標本。分別為一個亞成年個體(MPC-D 100/128,後頸部頸椎、髂骨、坐骨和後肢)和一個成年個體(蒙古古生物學中心 [MPC]-D 100/127,前肢),後者的肱骨長度超過正模標本(938毫米),約993毫米長,這個目前最大的標本被估計有12.8米\10.5噸\6米高。恐手龍屬於基礎似鳥龍類,但骨骼卻具有出大量不同於其他似鳥龍類的特徵,提示恐手龍是一種笨重的動物,無法快速奔跑。在恐手龍的腹部發現了大量胃石,證明恐手龍以植物為食。目前兩隻恐手龍的標本正在進行描述,預計論文將在年底發表於“Proceedings of Earth Sciences”雜誌。
最新研究 2014年,科學家們將所有發現的恐手龍化石組合在一起,終於展示了恐手龍的全貌,它身長達12米,體重約9噸,身高超大約5.8米,較細長的頭部長著喙,而背部則有一個很大的帆狀物。
在化石腹部附近,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小石子。認為這是恐手龍用長長的前肢採集植物後,像鳥類砂囊一樣,用吞進去的小石子來促進消化。由於在化石腹部還發現了魚鱗和魚骨,表明恐手龍會在水邊捕魚吃,確實屬於雜食性恐龍。恐手龍的骨骼像大型草食恐龍一樣有很多空洞,嘴部細長像食魚恐龍如單脊龍,背部又具有肉食恐龍那樣的帆,而後肢又長得像中型草食恐龍,仿佛將各種恐龍的特徵都組合在了一起。這些最新發現的完整恐手龍的骨架表明,恐手龍有一些在其近親中沒有發現的特徵,例如長長的吻部和鼓起的背部。恐手龍看上去能夠很好地適應了它們河流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研究者認為,一個像鴨嘴似的喙可能幫助它在溪流的底部覓食,而爪子下面鈍而扁平的骨頭可能幫助它們不陷入潮濕的地面。看起來像是胃容物的成分里包含魚的殘渣,但是恐手龍的骨架中的一些特點也和吃植物相符,這兩點合在一起足可以證明恐手龍是
雜食動物 。
研究者總結道,這些化石提供了對於恐手龍的新了解,揭示了一些無法從1965年發現的部分骨架中預見到的令人意外的特徵。半個世紀以後,科學界終於完整地復原了恐手龍的全貌。
恐手龍化石骨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