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恐手龍

奇異恐手龍

恐手龍(學名Deinocheirus)全名奇異恐手龍,是獸腳亞目的一大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南部,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左右,屬於似鳥龍下目里的恐手龍科,是最大的似鳥龍下目恐龍和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身高6米左右、體長13米,體重9.5噸,擁有著2米半長的手臂和25厘米的指爪,是種巨型雜食恐龍和亞洲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2013年發現的兩個新的且更完整化石標本,顯示恐手龍是一種笨重的動物,無法快速奔跑。2014年又再次發現了它的完整的頭骨化石和腳部化石。根據2013年度和2014年度發現的這些新標本,科學家們復原了恐手龍的完整全貌,也證實了恐手龍是種行動緩慢的雜食性恐龍的結論。此外,專家在化石腹部位置發現大量碎石,相信恐手龍是用前肢採集植物或魚類後,像鳥類般靠吞食石頭來磨爛食物消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奇異恐手龍
  • 別稱:恐手龍
  • :動物界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恐手龍科
  • :奇異恐手龍
  • 分布區域:蒙古
  • 食性:雜食性
  • 食物:魚類、植物、小型恐龍、恐龍蛋
  • 生存年代:白堊紀末期
形態特徵,物種起源,

形態特徵

恐手龍的三個標本化石包括巨大的前肢(長達2.5米,有著25厘米長的指爪)、肋骨脊椎、後頸部頸椎、髂骨、坐骨和後肢。
恐手龍恐手龍
恐手龍的體長13米,身高5.85米,肩膀高度4.3米,體重9000千克。2013年11月,在蒙古又發現了兩個更完整的恐手龍化石,這兩個更完整的標本包含了脖子、部分軀幹、前肢、後肢、尾巴(其中一個標本比正模更大,體長約13.8米、重10.5噸,也是目前最大的標本)。2014年中旬,發現了恐手龍完整的頭部和腳部,科學家們將所有恐手龍化石拼湊後得到了一具完整的骨骼,完整地復原了恐手龍奇特和壯觀的全貌,同時也證實了恐手龍屬於雜食恐龍的說法。

物種起源

恐手龍學名Deinocheirus)是獸腳亞目的一巨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南部,約7000萬年前,屬於似鳥龍下目里的恐手龍科,是最大的似鳥龍下目恐龍和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
恐手龍骨骼化石圖恐手龍骨骼化石圖
恐手龍是由Halszka Osmólska及Ewa Roniewicz於1970年所命名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恐怖的手”。模式種奇異恐手龍D. mirificus),是目前的唯一已命名種,種名是來自拉丁文的“獨特”。這對化石化的手臂模型現正在挪威的奧斯陸大學、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猶他州恐龍博物館等地展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