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藥物性肝炎

藥物引發的種類,藥物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肝細胞型,肝內膽淤型,混合型,肝炎用藥,

藥物引發的種類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損害的藥物至少在200種以上,其中以中樞神經用藥(如氯丙嗪異丙嗪氟烷等)、化學療法藥、磺胺藥、異煙肼、利福平、對氨水楊酸鈉、抗生素(四環素、紅黴素、竹桃黴素、新生黴素等)、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水楊酸類、保泰松、消炎痛等)、抗癌藥(氨甲喋呤、6-巰嘌呤等)、睪丸酮類口服避孕藥、雙醋酚丁和甲基多巴等為常見。其他如降血糖藥、抗甲狀腺藥、降脂藥(安妥明、血脈寧、門冬酸胺酶),以及某些中藥如蒼耳子、黃藥子、潼蒺藜等也可造成肝損害。據統計,藥物性肝損害的病例,約占所有藥物反應病例的10%~15%,其發生率僅次於皮膚黏膜損害和藥物熱。

藥物性肝炎的臨床表現

藥物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和程度變化很大,從實用觀點,為便於診斷和處理,急性藥物性肝炎分類如下:

肝細胞型

①肝炎型:臨床表現類似一般病毒性肝炎,黃疸出現前1~2天有乏力、胃納減退、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尿色深等前驅症狀。但病程中無發熱,肝臟腫大,膽有壓痛。嚴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現,可並發肝昏迷而死亡。生化檢查:ALT、AST明顯增高,BSP滯留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②脂肪肝型:臨床表現特點為脂肪肝、氮質血症和胰腺炎。病人有感染的背景,一般連續用藥3~5天以上,出現噁心、嘔吐、厭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腫大、黃疸、腎功能減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謝性酸中毒。生化檢查:轉氨酶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一般低於 17.1μmol/L,亦可高達51.3μmol/L。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偶有血糖過低,主要由於大劑量靜滴四環素引起,靜注門冬醯胺酶時亦可引起。本病預後差,如不及時停藥,病死率很高。

肝內膽淤型

①單純膽淤型:臨床表現為起病隱襲,常無前驅症狀,發病時無發熱、皮痛或嗜酸粒細胞增多。黃疸輕,於停藥後很快消失。生化檢查:可見AST增高,黃疸出現前已有BSP滯留,鹼性磷酸酶和膽固醇大多正常。
②膽淤伴炎症:可有發熱、畏寒、噁心、腹脹、乏力、皮疹,隨後出現黃疸,皮膚瘙癢,大便色淺,肝大並壓痛,嗜酸細胞增加。生化檢查:膽紅素、轉氨酶、膽固醇及鹼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

混合型

有不少藥物所致肝損害不易明確歸類,表現為肝炎型,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輕度膽淤。同時伴有肝外器官損害,如皮疹、淋巴結病變、骨髓和血象改變、心肌炎、間質性腎炎、關節炎等。一般認為,此型肝損害由免疫機理所致。

肝炎用藥

治療肝炎的藥物眾多,但每種藥物都有自己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患者選擇藥物一定要按有關適應證和注意事項進行,不符合其適應證者,最好不用。例如,干擾素已被廣泛用於治療B肝,但是該藥的使用有其明確的適應證和慎用證,適應證是慢性B肝、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B肝病毒e抗原或B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呈陽性者,但是如果患者為高黃疸狀態,或失代償期肝硬化,或有明確的家族垂直傳播傾向者,或慢性病毒攜帶者,最好不用,否則,要么療效極差,要么容易加重病情,帶來不利的後果。拉米夫定是目前看好的一種抗B肝病毒的新藥,該藥最佳的適應證是B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呈陽性者,並且用藥要持續1年以上。用藥宜少而精,可用可不用的藥物,堅決不用。對病情較重的患者,針對具體病情,對症下藥,如降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藥物種類不少,可供用藥眾多,治療時只選取一樣,不要重複用藥;抗病毒用藥可以聯合使用(不同類型的),加干擾素加胸腺素等,一般來說,可不加其他保肝降酶藥,病毒得以清除,肝功自然也就好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