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自身免疫性肝炎
  • 所屬科室:內科 - 消化內科
  • 發病部位肝臟
  • 主要症狀:有的無症狀,有的出現嘔血,黑便
  • 主要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 多發群體:10~30歲,40歲以上,男女之比為1:4
  • 傳染性:無傳染性
疾病分類,發病原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鑑別,疾病治療,藥物治療,肝移植,疾病預後,

疾病分類

根據血清自身抗體可將A IH分為3型,Ⅰ型AIH最為常見,相關抗體為ANA和(或)SMA;Ⅱ型A IH的特徵為抗- LKM1陽性;Ⅲ型A IH的特徵為血清抗- SLA /LP陽性。也有學者認為,Ⅲ型應歸為Ⅰ型。各型的病因及對糖皮質激素的療效並無明顯差異,因此分型對臨床指導意義不大。

發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發病機制

遺傳易感性被認為是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可能是在遺傳易感性基礎上引起機體免疫耐受機制破壞,產生針對肝臟自身抗原的免疫反應,從而破壞肝細胞導致肝臟炎症壞死,並可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4,有10~30歲及40歲以上兩個發病年齡高峰。大多數病人表現為慢性肝炎,約34%的患者無任何症狀,僅因體檢發現肝功異常而就診;30%的患者就診時即出現肝硬化;8%患者因嘔血和(或)黑便等失代償期肝硬化的表現而就診;部分患者以急性、甚至暴發性起病(約占26%),其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較高,臨床過程兇險。約17%~48%AIH患者合併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炎、潰瘍性結腸炎、1型糖尿病等,甚至是部分患者首次就診的原因。

診斷鑑別

1.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與AIH在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多見於中年女性,以乏力、黃疸、皮膚瘙癢為主要表現,肝功能檢查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明顯增高,血清總膽固醇、三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可增高,免疫球蛋白以IgM增高為突出。血清抗線粒體抗體M2為疾病特異性抗體,病理上出現膽管上皮損傷炎症、膽管消失及匯管區肉芽腫有助於該病的診斷。
2.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是以肝內、外膽道系統廣泛炎症和纖維化為顯著特點,多見於中青年男性,常伴潰瘍性結腸炎,84%的患者ANCA陽性,但不具特異性。膽管造影可見肝內外膽管狹窄與擴張相間而呈串珠狀改變,診斷需除外腫瘤、結石、手術、外傷等繼發原因,病變僅累及肝內小膽管時診斷需靠組織學檢查,典型改變為纖維性膽管炎
3.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也可發生高球蛋白血症和出現循環自身抗體, 但抗體滴度較低並且持續時間短暫, 檢測血清病毒抗原、抗體對鑑別很有幫助。
4.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有飲酒史,多以血清IgA水平升高為主,雖可出現ANA和SMA陽性, 但一般滴度較低,且很少出現抗LKM1和PANCA陽性。
5. 藥物性肝損害 多有服用特殊藥物史,停藥後肝臟異常可完全消失,一般不會發展為慢性肝炎,病理組織學檢查出現小葉或腺泡區帶的壞死、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單純性淤膽、肉芽腫型肝炎、肝細胞脂肪變等能提示藥物性肝損害。但須注意有些藥物可誘發自身免疫反應,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與AIH極為相似,鑑別需依靠病理學以及停藥後的病情緩解或恢復等。

疾病治療

藥物治療

AIH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症狀,改善肝功能及病理組織異常,減慢向肝纖維化的進展。單獨套用糖皮質激素或聯合硫唑嘌呤治療是目前AIH的標準治療方案。
1.治療指征:
(1)絕對指征 血清AST≥10倍正常值上限,或血清AST≥5倍正常值上限伴γ-球蛋白≥2倍正常值上限;組織學檢查示橋接壞死或多小葉壞死。
(2)相對指征 有乏力、關節痛、黃疸等症狀,血清AST和(或)γ-球蛋白水平異常但低於絕對指征標準,組織學檢查示界面性肝炎。
2.初始治療方案
(1)單用強的松療法 適合於白細胞明顯減少、妊娠、伴發腫瘤或硫嘌呤甲基轉移酶缺陷者,或僅需短程治療者(≤6個月)。第一周:強的松60mg/d;第二周:40mg/d;第三周:30mg/d;第四周:30mg/d;第五周起:20mg/d,維持到治療終點。
(2)強的松與硫唑嘌呤聯合療法 適用於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脆性糖尿病、肥胖、痤瘡、心理不穩定或有高血壓者。強的松劑量為第一周:30mg/d;第二周:20mg/d;第三周:15mg/d;第四周:15mg/d;第五周起:10mg/d。第一周開始即同時服用硫唑嘌呤50mg/d,維持到治療終點。
3.初始治療的終點及對策 成人AIH應持續治療至緩解、治療失敗、不完全反應或發生藥物毒性等終點(見表3)。90%患者開始治療2周內血清轉氨酶、膽紅素和γ-球蛋白水平即有改善, 但組織學改善滯後3~6個月,所以通常需要治療12個月以上才可能達到完全緩解。儘管有些患者停止治療後仍可持續緩解, 多數患者需要維持治療以防止復發。
4.復發及其對策 復發指獲得病情緩解並停藥後轉氨酶再次升高超過正常上限值3倍和/或血清γ-球蛋白水平超過2 000mg/dL。一般在停藥後的2年內發生。復發的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發生消化道出血及死於肝功能衰竭的危險性更高。對首次復發者可重新選用初治方案,但復發至少2次者則需調整治療方案,原則是採用更低劑量以及更長時間的維持治療,以緩解症狀並使轉氨酶控制在正常值5倍以下。一般在採用潑尼松誘導緩解後每月減量2.5 mg,直至保持上述指標的最低劑量(多數患者的最低平均劑量為7.5 mg/d)後進行長期維持治療。為避免長期套用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也可在病情緩解後將潑尼松在每月減量2.5 mg的同時增加硫唑嘌呤每天2 mg/kg,直至將潑尼松撤除單獨套用硫唑嘌呤的最低維持量。此外也可採用聯合治療的最低劑量。
5.替代治療 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下仍無組織學緩解,或出無法耐受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患者可考慮套用其他藥物作為替代方案。如環孢素A、他克莫司、布地奈德等可能對糖皮質激素抵抗的成人患者有效,對不能耐受硫唑嘌呤者可試用6-巰基嘌呤或嗎替麥考酚酯。此外,也可試用熊去氧膽酸、甲氨蝶呤、環磷醯胺等,但上述藥物的療效尚需大規模臨床試驗加以證實。

肝移植

肝移植是治療終末期AIH肝硬化的有效方法,急性起病表現為暴發性肝衰竭經激素治療無效、及慢性起病在常規治療中或治療出現肝功能不全表現的患者應行肝移植手術。移植後5年存活率為80% ~90%,10年存活率為75%,多數患者於肝移植後1年內自身抗體轉陰,高γ-球蛋白血症緩解。術後可有A IH復發,在肝移植前有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則復發率高。復發患者的治療仍為強的松單獨治療或與硫唑嘌呤聯合使用,多數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效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生存率。

疾病預後

AIH的預後差異較大,未經治療的患者可緩慢進展為肝硬化,或發展為急性、亞急性、暴發性肝病,最終以各種併發症而死亡。回顧性分析表明嚴重的AIH患者如果不治療3年的生存率為50%,5年為10%。治療後患者20年的生存率達80%,其壽命與性別、年齡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群無明顯差別。無症狀者、攜帶HLA-DR3者對預後相對較好。早期診斷並給予恰當的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重要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