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水腫型胰腺炎

急性水腫性胰腺炎一般指本詞條

急性水腫型胰腺炎又稱急性間質性胰腺炎,為急性胰腺炎常見的一種。急性水腫性胰腺炎症狀較輕,多為自限性,病死率很低,3~5天內可緩解,少數可反覆發作。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急性水腫型胰腺炎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可由膽道結石、肝胰壺腹括約肌功能障礙及酗酒或暴飲暴食引起。
  • 常見症狀:飽餐和飲酒後腹痛、噁心、嘔吐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膽道結石
研究表明,以往所謂的特發性急性胰腺炎(IDP)中有70%是膽道微小結石引起的,這種微小結石的成分主要是膽紅素顆粒,其形成與肝硬化、膽汁淤積、溶血、酗酒、老齡等因素有關。
2.肝胰壺腹括約肌功能障礙
肝胰壺腹括約肌功能障礙可使壺腹部的壓力升高,影響膽汁與胰液的排泄,甚至導致膽汁逆流人胰管,從而引發急性胰腺炎。
3.酗酒或暴飲暴食
因酗酒和暴飲暴食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以男性青壯年為主,暴飲暴食和酗酒後,可因大量食糜進入十二指腸、酒精刺激促胰液索和膽囊收縮素釋放而使胰液分泌增加,進而引起乳頭水腫和肝胰壺腹括約肌痙攣,最終導致重症急性胰腺炎發病。

臨床表現

1.腹痛
9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腹痛,多呈突然發作,常於飽餐和飲酒後發生。疼痛輕重不一,輕者為鈍痛,重者為絞痛、刀割痛,常呈持續性伴陣發性加重。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如胰頭部炎症明顯,則在中上腹偏右;如胰體、尾炎症為主,常在中上腹及左上腹部,並向腰背部放射。
2.噁心、嘔吐
多數患者有噁心、嘔吐,常在進食後發生,嘔吐物常為胃內容物,重者嘔吐膽汁。
3.發熱
多為輕、中度發熱,一般3~5天,若體溫持續不退或逐日升高,則提示合併感染。
4.黃疸
於發病後1~2天出現,常為暫時性阻塞性黃疸,多在數天內消退。黃疸的發生可由腫大的
胰頭部壓迫膽總管所致,但黃疸不退或加深者,則多由膽總管結石引起。

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升高(10~20)×109/L,中性粒細胞也升高。
2.血清澱粉酶
一般起病後2~6小時開始上升,24小時左右開始達高峰,一般持續3~5天,但病情嚴重程度與其升高幅度不一致。
3.尿澱粉酶
發病後12~24小時開始升高,持續1~2周。此項檢查常因尿量及腎功能改變等而影響其準確性,不如血清澱粉酶可靠。但在血清澱粉酶已下降的患者,其有診斷意義。
4.血清脂肪酶
升高較晚,可持續5~10天。早期診斷不如澱粉酶,但對就診晚的患者有診斷價值。
5.血糖及尿糖
約半數胰腺炎患者有一過性高血糖,30%出現糖尿,2%~10%有輕度的永久性糖尿病。
6.血鈣
30%~60%的胰腺炎患者發生低血鈣,一般在發病後3天最低,可持續到臨床恢復後4周。
7.生化檢查
可有黃疸,多為梗阻性。20%AP患者可有高脂血症。
8.腹部X線平片
(1)排除其他原因的急腹症。
(2)提供支持胰腺炎診斷的間接證據。
9.胸部X線
可有左肺下葉不張、左半膈肌升高、左側胸水等反映膈肌周圍和腹膜後炎症的徵象。
10.腹部B超
B超檢查可發現胰腺明顯腫大、邊緣模糊、不規則、回聲增強、不均勻等異常,胰腺中還可有小片狀低回聲區或無回聲區。
11.CT檢查
CT是診斷胰腺炎的首選方法。
12.MRI檢查
腹部MRI並不比CT優越,20%的急性水腫性胰腺炎在MRI上胰腺的形態和信號沒有改變,且價格昂貴,但可用於腎功能衰竭和嚴重過敏不能接受靜脈造影劑者。MRl診斷胰腺炎主要取決於有無胰腺形態的改變及胰周積液。

診斷

凡有上腹部明顯壓痛無明顯肌緊張,尤其在飽餐或飲酒後發生者,應先考慮胰腺炎。如同時有血、尿澱粉酶升高,B超、CT可見胰腺大小、形態改變以及周圍有積液等可支持診斷。

治療

1.抑制或減少胰酶分泌
(1)禁食和胃腸減壓
進食和胃酸過多都可促使十二指腸黏膜分泌促胰液素,故禁食可減少胰液分泌;從胃管內注入鹼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等可中和胃酸,間接抑制胰腺分泌。
(2)H2受體拮抗劑
既可減少胃酸分泌,減少其對胰液分泌的刺激,又可防治應激性胃黏膜病變的發生。
(3)生長抑素
其作用包括抑制胰液、胰高血糖素、膽囊收縮素、脂肪酶和澱粉酶的分泌,抑制胃泌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釋放,減少臟器血流,促進腸道水電解質吸收等。可皮下注射醋酸奧曲肽。
2.抑制胰酶活性
各種抑肽酶可抑制胰酶活性,是理想的藥物,但臨床效果不顯著。一般主張早期大量靜脈滴注,可控制炎症進展。藥物可用抑肽酶、加貝酯等。
3.補液及營養支持
全部患者均應靜脈補充液體、電解質,以維持循環穩定、水電平衡,預防出現低血壓。改善微循環,保證胰腺血流灌注。
4.改善胰腺微循環
胰腺炎發病往往有微循環障礙,胰腺灌注不足,可選用右旋糖酐40、川芎嗪等靜滴稀釋血液。
5.鎮痛
可採用強鎮痛劑,如阿片類。
6.抗生素
胰腺炎是化學性炎症,故早期套用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繼發感染,由於其致病菌多來自腸道
細菌移位,故應選用抑制腸道細菌的藥物,同時注意血胰屏障的穿透力。
7.促進腸功能的恢復
胃管內灌入促進腸蠕動的中藥往往利於腸蠕動的恢復,可採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早期反覆套用,爭取患者每日排便4或5次,待腸功能恢復、臨床症狀緩解後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