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階段

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不斷矛盾運動的發展過程。人的一生,在不同時期,呈現有不同的矛盾,這些特殊矛盾的產生和解決,不僅推動了心理發展,還形成了不同時期本質的心理特徵,這些不同質的心理特徵就構成了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中國的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根據心理矛盾運動的特點,參照主導活動和學制,一般將個體出生至青年這一時期,分為六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發展階段
  • 隸屬:個體心理發展
  • 依據:心理矛盾運動的特點
  • 時期:個體出生至青年
發展階段,其他信息,

發展階段

嬰兒期(出生到1歲,又稱乳兒期)
感知覺的發展 嬰兒出生後兩、三周內常可看到雙眼不協調地運動,約在出生一個月前後,雙眼不協調活動消失,視覺集中現象出現。據中國有人調查,有75%的被試兒童在出生 1.7個月時出現視線隨物轉動現象;在出生 1個月時,出現聽覺集中;在 3個半月時,能聽見聲音找聲源;在 9個半月,出現眼動作的協調現象。其他,如味覺、嗅覺、皮膚覺的發展更早,一般在一個月後已逐步完成。據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傑的研究指出,出生後 6個月的嬰兒出現對物體大小常恆性的知覺,約到9 個月時,才出現物體形狀常恆性知覺;約在一歲時才出現對客體永恆性的知覺。據國外的研究,嬰兒的感知能力比以前所構想的要大得多。但還須進一步證實。
動作的發展 嬰兒期是動作發展最迅速時期。兒童動作的發展常遵循一定順序和規律:一般先從整體不分化的動作向分化的動作發展;從頭部的抬抑動作向軀體下面各部分直至腳的直立和行走動作的發展;從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的發展。手的抓握動作也有一定的發展順序:嬰兒約在出生後 3個月,出現手的不隨意性的撫摸動作;約在 5個月左右,由於手的撫摸動作的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學會了的撫摸動作。兒童這時開始把手作為認識事物的器官;約在半歲以後,手的動作有了進一步發展,嬰兒能使自己的拇指與其餘四指對立地抓握物體。

其他信息

言語的發生 據一般研究認為,言語產生前有兩個時期:第一個稱為“咕咕期”,大約在 3個月左右的嬰兒,能發出咕咕的聲音,但還沒有和人交往的意圖。第二個稱為“咿呀期”,大約到了半歲左右,嬰兒已能呀呀學語,有點和人對答的味道。近年來中國有人調查後,認為可將嬰兒學語的階段分得更細一點,嬰兒出生第一年是言語發展的準備階段。從初生到 3個月是簡單的發音階段; 4~8個月為連續音節的發音階段;9~12個月是學話的萌芽階段,能聽懂簡單的句子;能叫爸爸、媽媽等名詞。據研究,又認為嬰兒的發音和說話的順序,從發音器官來看是不一樣的,嬰兒的發音是從後向前,即從喉部發音開始,再向唇部發展。如先發“K”,再發“P”。而言語說話的順序則相反,它是從唇部發音開始,再發展到喉部發音,如嬰兒先叫“爸爸”、“媽媽”,再會叫“哥哥”。這說明嬰兒言語的發展,並不是機械的連續,而有新的質變。
情緒、情感的發生和發展 新生兒和一、二個月內的嬰兒的情緒決定於生理上的滿足和健康狀況。一般在吃飽睡足時,就出現安適的情緒;嬰兒由於飢餓和身體不安適,就會哭鬧,受到突然的刺激,就會產生恐懼感。據中國有人調查,大約 2個月的嬰兒會注視著接觸的人,大約在3~4個月的嬰兒,看見媽媽會顯出高興表情,並能微笑迎人。嬰兒還會產生對成人情緒的模仿和感染,出現最簡單的“同情感”,他會因別人的哭而哭,別人的笑而笑。這些與人交往的需要和情感共鳴的產生,是嬰兒出現的社會情感的萌芽。
前幼兒期(1~3歲,或稱先學前期,相當於託兒所階段)
思維的發展 這時期兒童的思維和出聲言語相聯繫,思維的主要特點是直覺行動性。就是說這時兒童的思維總是離不開具體事物、行動和言語的。他們常在玩弄物體中,用出聲的言語進行思考,離開了具體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動,思維就停止。他們談不上有行動的預見性和計畫性。
言語的發展 經過嬰兒期言語的一年準備,就到了這個可稱為兒童“最初掌握言語的時期”。據研究,約在1.5 歲前是兒童掌握單詞句的階段,1.5~3歲是兒童掌握多詞句時期,到3歲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語。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這時期兒童已基本具備各種形式的情緒、情感;兒童在成人對人對事的評價和教育下,開始運用“好”、“不好”、“好人”、“壞人”等詞來評價人和事,這說明他們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這時兒童由於動作的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飯、穿衣等)的能力,開始表現出獨立行動的願望,常要求“我自己來”,不要別人的幫助,這是意志自覺能動性的萌芽表現。
自我意識是組成個性的重要部分,在這階段開始形成。約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兒童還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別的東西一樣,在第一年末,兒童才開始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約在第二年,兒童開始能夠叫自己的名字,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飛躍;約在2~3歲時,兒童才開始掌握“我”這個代名詞,說明兒童能把自己由一個客體轉變為主體來認識,這是自我意識形成的又一個新階段的表現。
幼兒期(2~6歲,或稱學前期,相當於幼稚園階段)
思維發展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要特徵。這時兒童的思維可以逐漸擺脫對動作的依賴,而主要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進行。兒童這種具體形象思維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點,不能理解事物的內部關係和本質特點。皮亞傑把幼兒階段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或“前邏輯思維階段”。他認為這階段兒童沒有物體的守恆概念並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兒童明明知道形狀大小相等的兩杯等量的水,當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狀的玻璃杯中,由於倒後兩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樣,就認為這兩杯水變得不一樣多了。這現象和中國一些心理學家說的具體形象的特點相一致。但是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對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兒末期,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已開始逐漸發展。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幼兒的情感特點仍保留有前階段的一些特徵,如易感性、不穩定、易興奮、激動。但和上階段差別較大的是幼兒的社會情感開始發展。例如,幼兒的道德感在成人對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和教育下開始形成。兒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為規範。例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不說謊話"等等。並且對違反這些行為規範的兒童產生反感的情緒。幼兒還對未見過的事物,常會表現出好奇和好問的求知慾望。這是幼兒理智感的開始出現。他們還對顏色鮮艷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愛,對音樂、詩歌等表現出愉快心情,這是美感的出現。
幼兒的各種意志品質,如堅持性和自持力,有所顯露,但由於抑制能力還很薄弱,這些意志品質還很差。幼兒的自我意識比較籠統、模糊,他們還不會觀察自己的內部世界,只能按照成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評價"自己。一般只能通過模仿成人對自己的外部行為所說的進行“評價”。
童年期(7~12歲,又稱學齡初期, 相當於國小階段)
思維的發展 童年思維主要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這種過渡性就是說,兒童能對具體事物的變化進行抽象推理,並揭露其本質特點。但是兒童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感知進行判斷推理。皮亞傑稱這時期兒童的思維為“具體運算”階段。這時兒童對原來相等量的兩杯水,不會因為所倒的容器形狀的不同,就認為水量會有變化(或多了或少了)。因此,皮亞傑認為這時兒童已具有了對物體的守恆概念。這和中國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這時兒童思維特點的意思相同。他們在實驗中還發現兒童在掌握物體守恆概念時,具有憑藉感知、表象和概念進行的三級不同質的水平,以及不同年齡通過守恆實驗的人數百分數亦不相同。可見,兒童對物體守恆概念的獲得,無論在量上和質上都隨年齡增長而增長。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般說來童年的情感比幼年和少年期的情感都要穩定,他們能經常處於比較平靜、持久和穩定的愉快的情緒狀態。他們的情感無論在質上和量上都較幼年期有所發展,尤其是社會情感的不斷擴大,豐富。兒童能從對具體個人的情感擴大到對整個集體的情感,他們不僅對物質生活中的事物產生情感,還會對精神生活中的事件產生情感。如由愛父母擴大到愛班級集體,由得到糖果而喜悅的情感擴大到為集體爭光、做了好事而高興的情感。此時,兒童的意志品質亦有提高。低年級兒童都在教師和父母的督導下完成一些作業,隨著年級年齡的增長,意志的主動性、獨立性以及自持能力都比前有提高。
童年的自我意識是在教師和父母對兒童作出適當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促使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開始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內容也由自己的外部行為而擴大到自己的道德品質,自我評價的批判性和獨立性也逐漸增長,但這時期評價的整個水平因抽象邏輯思維尚不占主要地位,所以還是低的。
少年期(11、12歲~14、15歲,或稱學齡中期,相當於國中階段)
思維的發展 這時期思維發展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抽象邏輯思維漸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維中的表象成分仍起著較大作用,這就是說少年的邏輯思維常需要感性經驗作支持,思維的形式還處於經驗的階段。
少年的自我意識和意志、情感的發展 少年主要的特點是一個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錯綜複雜的矛盾時期。在這時期,少年的自我意識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少年由於自己身體的迅速發育,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出現了要求獨立、自主的意志行動的願望,特別不滿成人對他們的處處管教,常因成人對他們的干涉,而產生執拗和反感的消極情緒。其次,少年開始注意到自己內部的精神世界,漸漸產生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的心理品質的需要和興趣。再次,少年評價自己的品質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穩定性,有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忘掉優點,有時又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抹煞缺點。因此,有時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產生自負感,有時又低估自己,產生自卑感,常處於自我評價的不穩定狀態。
青年時期(14、15歲~17、18歲,或稱青春期,相當於高中階段)
思維的發展 青年初期學生的思維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邏輯思維由少年期的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的思維過渡。他們能從一般原則出發,進行判斷、推理,作出論證;他們還能對各種經驗材料作出規律的說明。青年初期學生剛剛開始形成辯證的思維,在教學和生活實踐中,他們認識到特殊和一般,理論和實踐的對立統一關係。皮亞傑所謂的“形式運算”階段類似這時期理論型的思維形式。
自我意識的發展 青年初期由於身體發育漸趨成熟,知識經驗的不斷累積,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接觸社會面擴大,以及面臨畢業,即將走向社會。因此,他們的內心世界比少年豐富,他們的自我意識在少年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青年比少年更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活動,並能根據社會需要來分析自己、鍛鍊自己,對政治道德品質的自我評價能力顯著提高。青年初期的學生富於理想,嚮往未來,積極上進,不甘落後,自尊心顯著發展起來。自尊心的發展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肯定態度的表現。
青年進入成年期和老年期後的心理發展,情況與上述不同。
參考書目
朱智賢著:《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瑞士〕J.皮亞傑、 英海爾德著,吳福元譯:《兒童心理學》,商務印書館,北京,19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