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宗族

徽州宗族在中華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頁。研究徽州歷史和文化,徽州宗族是一個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宗族
  • 地區:徽州
  • 包括: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
  • 時代:秦始皇三十年
歷史,宗族,望族,小姓,外遷,

歷史

徽州宗族歷史悠久。大禹時代前後,徽州氏族多屬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閩粵越人和部分中原華夏族人先後遷居徽州。到漢末時期,史稱徽州居民為“山越”。晉永嘉之亂,北方人口紛紛南徙徽州,當地土著越民同北方華夏族友好共處、通婚融合,逐步統一融合為漢族,山越之稱即告消亡。
從徽州族史考證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為北方遷徙而來。特別是在晉、唐、宋時期,形成了三大遷徙高潮。第一次遷徙高潮源於兩晉“永嘉之亂”,來徽的有程、鮑、俞、余、黃、謝、詹、胡、鄭等九族。第二次遷徙高潮行於唐代的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來徽的有陸、陳、葉、孫、洪、羅、舒、姚、趙、戴、康、施、馮、夏、李、朱、潘、劉、曹、畢、王、江、許、廖等24族。第三次遷徙高潮起於兩宋“靖康之亂”,來徽的有柯、宋、張、周、阮、楊、蔣、劉、饒、馬、滕、孔、徐、呂、韓等15族。當然,入“徽”為官不歸和文人學士慕戀新安大好山水棲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從朝代上看,明代以前可考的大族有57個,主要大族有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姓,洪、余、鮑、戴、曹、江、孫、畢、朱、巴等姓次之。外地大姓遷徙徽州主要在漢、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等朝代,遷徙最多是在唐代,共有24個姓氏家族;其次為宋代,有15個氏族。這與上述中原氏族三次入徽大遷徙是相一致的。遷徽大族原籍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陝西、甘肅、安徽、福建等省。可見,中原地區是徽州氏族的主籍地。

宗族

望族

徽州多門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說。據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吳、黃、胡、王、李、方、洪、余、鮑、戴、曹、江、孫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屬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均有分布,點多面廣,如汪氏在歙縣有20處、休寧38處、婺源14處、祁門17處、黟縣11處,有百餘處分布點。
徽州宗族對徽州歷史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各行各業均產生了燦若繁星的代表人物,如“徽州八大姓”就是一個典型。
徽州“程氏”於始祖程元潭(東晉初新安太守,居古海寧縣黃墩,現為屯溪區篁墩))之後,產生了一系列大有成者,如宋學者程大昌,明文學家程敏政、制墨名家程君房、數學家程大位、武術家程沖斗,清學者程瑤田,辛亥革命志士程家檉等。
徽州“汪氏”以汪文和(漢代龍驤將軍)為世祖,後代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彥,元末明初理學家汪克寬,明醫學家汪機、戲曲作家汪道昆,清畫家汪士慎、數學家汪萊,民國國務總理汪大燮、畫家汪采白等。
徽州“吳氏”以吳淺(漢初封便頃侯,析居黟縣)為遠祖吳少微為近祖。吳氏名人主要有明代醫學家吳昆,清代醫學家吳謙、藝匠吳魯衡,近代女畫家吳淑娟、著名學者吳承仕等。
徽州“黃氏”以黃積為世祖(東晉新安太守,卒葬今屯溪區篁墩)。後代名人主要有明清時期歙縣虬村的黃氏刻工、清末篆刻家黃士陵、近代著名畫家黃賓虹等。
徽州“胡氏”有正胡、明經胡之分。正胡東晉入歙,明經胡唐末遷婺(婺源縣考川),自成兩大脈息。“胡氏”後裔名人主要有宋代文學家胡仔,明藝術家胡正言,清制墨名家胡天柱、著名商人胡光墉,近代著名學家胡適等。
徽州“王氏”因唐末黃巢起義而避亂徽州,後代有成者主要有五代文學家王希羽、清代政治經濟學家王茂蔭、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等。
徽州“李氏”以李德鸞(五代唐宗室後裔,遷居歙縣)為始祖,後代名人主要有明代藝術家李流芳、清代醫學家李文來、近代藝人李文俊等。
徽州“方氏”以方竑(西漢末丹陽縣令,遷居歙縣東鄉)為始祖,後代名人主要有東漢名宦方儲,唐代農民起義領袖方清,宋代農民起義領袖方臘、文學家方回,明代醫學家方有執、制墨名家方於魯,清代文學家方士庶、戲劇家方成培等。

小姓

除了上述名宗“大姓”、“正姓”之外,徽州還有一些“小姓”、“客姓”和“船民”等雜姓。“小姓”主要指佃仆,多為官宦、財主、富商等權貴大戶奴僕。“客姓”主要是明代以後由安慶府遷徙而來的移民,多在曠野搭棚而居,也稱“棚民”。“船民”多為元末陳友諒子孫九姓(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後裔,終年在新安江流域靠撐船、背纖等苦力為生。以上三類,在封建社會地位低微,不能與大姓聯姻,具有明顯的等級色彩。

外遷

隨著科舉入仕和徽商崛起,徽州宗族特別是名門望族又有不少外遷,如今的江蘇揚州、浙江杭州、北京、西安、天津等地均有徽人後代。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新安江水庫的建設,在20世紀50、60年代,又有大量徽州居民外遷,除了本地本省安置外,其餘的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及青海、新疆、寧夏、山西、黑龍江、北京、江蘇、上海、四川、福建等地,這對徽州宗族後裔的繁衍擴張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徽州宗族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研究徽州宗族變遷時,對這種所謂的大姓、小姓不平等,是應當加以批判的。隨著古徽州文史典籍的不斷發現和徽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拓廣,人們對徽州宗族文化必將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新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