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商文化
- 別名:徽州商人、新安商人
- 俗稱:徽幫
文化概述,文化區域,儒商精神,綜述,流長原因,好儒特點,借鑑意義,歷史作用,綜述,文化,封建特徵,文化特徵,特質,誠信經商,儒學影響,經營理念,文化故事,故事,教育意義,
文化概述
徽商,又稱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舊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
徽商來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明代《安徽地誌》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粵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徽商,即徽州商人,徽商始於南宋(1127年-1279年),發展於元末(1271年-1368年)明初(1368年-1644年),形成於明代中葉,盛於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六百餘年,稱雄三百年,在中國商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們往往是官、商一體。徽商一旦發跡,衣錦還鄉,大興土木,建樓院、祠堂, 修路橋、會館,以榮宗祖,壯大勢力;特別熱衷於興院,開學堂,辦試館,培養封建人才,鞏固宗法統治。明、清時,徽州名臣學者輩出,僅僅有五個小縣城的進士(中國古代考試中的一個級別)就有2018人,而歙縣一地,明、清既有43人列入詩林、文苑,出現過“連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為“尚書”(一種朝廷里的官職)、兄弟兩個一起為“丞相”(朝廷中的高官)的逸事,造就了詩書禮儀之風,培育了競相怒放的徽學之花,給後人留了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景觀。
文化區域
徽商文化,顧名思義,是古徽州區域的文化呈現,安徽商人不能稱為徽商,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前四個縣在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儒商精神
綜述
徽商作為一支重要的商幫,其商業資本之巨,活動範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從業人數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僅以自己的傑出實踐實現了雄踞中國三百餘年事業的輝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蹟。
流長原因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觀環境壓力,這正如明嘉靖年間微州一村婦所說的:“吾郡在山谷, 即富者無可耕之田,不賈何待。”;
2、豐富的物產、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經商;
3、徽人思變精神的內部動力加上當時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機。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質的是徽人的思變精神。正是因為他們敢於打破“重農抑商”,衝破世俗偏見,才使許多徽民變為徽商,與正是這種轉變才產生了徽商的鼎盛。
好儒特點
徽商之所以能稱雄商界數百年,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中之翹楚之一,是與它的賈而好儒的本質特點分不開的。 徽商的賈而好儒首先表現在其思想觀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縣古民居村落西遞村有這樣一幅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從中便可看出徽從對儒與商的看重。徽商賈而好儒還表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後,或棄賈業儒,或棄賈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選擇了一條捐貲買官的道路。
1、 徽商所在地區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地區;
2、為了獲得與經濟地位要稱的社會地位需要以“儒”為外衣來包裝自己。
植根於厚實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為一個整體文化素質較高的商幫,他們在商業活動中大多自覺用儒學思想來規範自己的經營活動,講究義利之道,見利思義,以義取得利,講究誠信商德,不欺妄奸詐,貨真價實。他們善於把握商機,權衡大道,在商海競爭中技高一籌。他們大多在致富後重視文化建設,捐資興學,刻書藏書,修方誌,邀講學,培養子弟讀書入仕,謀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地方論的繁榮,孕育了一大批國家的傑出人才。自明清以來,徽商以自身的開拓進取創造了輝煌業績--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成就,同時形成了一種儒商精神,樹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借鑑意義
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徽商的興衰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但是,“儒商”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卻仍然值得我們總結回味,它對於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仍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法制經濟,它的基礎是經濟自由、經濟公平、平等競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從計畫經濟脫胎而來,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模仿,而兩千多年的封建人治傳統造成的是人們的法制觀念普遍低下,一些素質不高的商家為利所驅使,採用了不正當的發財之道。歷史上徽商鑄造的儒商精神,把實踐儒學道德規範作為商業理性的自覺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樹立,對今天行商富有啟迪意義。
歷史作用
綜述
文化
徽商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學鴻儒、詩人、畫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戲曲家和收藏家。經商致富以後,更加熱衷於文化建設,在家鄉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橋,辦學,刻書,藏書,建戲班,辦文會,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封建特徵
另外,徽商與封建官僚合為一體,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徵。又把大量的資金投入捐輸,建祠堂,牌坊、廟宇,造會館,修族譜,辦學堂,強固封建宗法制,培養封建人才,擴大其封建政治勢力,對維護封建統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為什麼說“無徽不成鎮”是明清時期流傳於江南一帶的一句民諺,意思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鎮。這句民諺既說出了到處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實,也是對徽商為當地市鎮建設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
明清時期乃至於近現代,江南市鎮經濟都極為發達,這同徽商不無關係。清乾隆時,績溪商人王泰邦在周莊創設商業。後人稱頌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賈在吳中。設市周莊鎮,居然端木風。春季市茶葉,冬季海貨通。”王泰邦在周莊鎮,春季賣茶葉,冬天販海鮮,因地設市,應時經營,對周莊鎮的發展貢獻巨大。再如盛澤鎮,明初僅是五六十家的小村莊,嘉靖時也只是百多家的小市。明末發展綾綢業,約有千百餘家。至清康熙竟然達到“居民萬有餘家”的規模,號稱“蕃阜氣象諸鎮推為第一”。其中徽商功不可沒。清嘉慶、道光時盛澤鎮建徽寧會館,董事會中,徽商就占了48名董事席位。鎮上的市鎮建設,假如離開徽商的投資(會館公產投資、私產投資、公益投資),盛澤鎮不可能達到“蕃阜氣象諸鎮推為第一”的規模。
徽州境內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群峰豎立,高峰陡絕,開發艱難。即使勉力墾闢,種上農作物,收成也很難保障。唐宋以後,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出現收不敷食的情況,百分之七十的食糧仰扛西、江蘇和浙江供給。為了獲得換取食糧的貨幣,徽州人充分利用當地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點,開展多種經營,植茶、造紙、制墨、制硯,形成徽州土特產富和手工業發達的經濟特色。
徽州山多田少,糧食不足而盛產土特產與手工業品的經濟結構,對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刺激作用。輸出土特產和手工業品,換回糧食。這種經常性的交換,使徽州人不斷地積累從商經驗。
進入明代以後,人口與糧食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光靠輸出土特產和手工業產品,已不足以解決吃飯問題,人們開始走出山門,出外經商賺錢養家餬口。而徽州的學者又適時提出“商何負於農”、“賈何負於儒”的主張,鼓勵徽州人出外經商。明代中葉以後,徽州人經商形成風氣,便出現了十三四歲就出去當學徒學做生意的局面。
文化特徵
特質
徽商,作為中國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商派,從中國眾多的商幫中脫穎而出,風流數百年,發揚了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動了中國商業的繁榮昌盛,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品質,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務理念,積澱了一道永不磨滅的亮麗風景,是現代商業運作的典範與楷模。徽商文化是中國商業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商業文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彌足珍貴,從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誠實守信和儒雅風範。據史籍記載:徽商經營之域,“詭而海島,罕而沙漠,足跡幾半禹內”,其地無所不至。徽州六縣宋元明清歷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擁資百萬的巨賈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的江浙一帶,商品經濟頗為發達,徽商雲集,勢力強盛,故有“蓋揚之盛,實徽商開之”的說法。在湖北漢口,徽商不但建有豪華的同鄉會館,而且,還在江濱建設有“新安碼頭”,專供徽商停泊船隻之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幫,雄居廣大市場。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穩商埠、立於不敗之地呢?研究徽商這一重要的歷史現象時,人們就會發現其核心就在於“誠信為本”的商業經營理念。
誠信經商
徽商在異域他鄉的立足、發展和整體勢力的崛起、稱雄,雖與徽商本身素有“徽駱駝”之稱的吃苦耐勞精神、善於經營理財的精明頭腦和一些客觀機緣以及聚散網路等有關,但就經營理念而言,講道義、重誠信、行善緣等,顯然是其最核心的因素。徽商在經營活動中,歷來看重“財自道生,利緣義取”、“以儒術飾賈事”。遵行“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主張誠信為本,堅守以義取利,是徽商一以貫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獲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將誠信作為經商從賈的道德規範,正是徽商獲得成功的要訣之所在。在那個歷史年代曾有過鮮明的對比,各地商家在買賣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時有發生,然徽商卻堅持不為。明朝徽商胡仁之在江西南豐做糧食生意,即使在天災大飢之年“斗米千錢”的景況下,也決不在糧谷中摻雜兌假坑害百姓。清末胡開文墨店發現有一批墨錠質量上有些瑕疵,老闆胡余德發現後立即指令所屬各店鋪停止制售此批墨錠,並將流向市場的部分高價收回,倒入池塘予以銷毀。為保證商品質量,維護客戶利益,決不摻雜使假,甚至不惜血本,毀掉重來,體現了徽商以誠待客的處世原則和以真行賈的經營理念。儒家經典素有“明允篤誠”之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富與貴乃“人之所欲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徽商曆來奉行“賈道而儒行”,倡導誠信之商德,“不效世用一切狙詐術”,不以“功利為急”,故譽溢五湖四海,“而資益積也”。徽商許憲據此作過精闢的總結:“惟誠待人,人自懷服;任術御物,物終不親”。
儒學影響
儒家思想,被長期奉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方方面面,徽商也長期受其薰陶和影響。特別是在徽州,受程朱理學影響更為深重;徽商特別重視文化層次和做人品位,他們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對傳統的商業也下大工夫進行研究。同時,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徽商經營發展的根本利益,所以,能為其所接受。因此,從徽商群體的思想到行為,可以看到他們受儒家影響而體現出崇高的儒家思想的特色,也就是“賈而好儒”。這也就是“儒賈”徽商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根據。作為儒商思想表現之一,徽商在經營中還善於將自己成功的經驗撰寫成書著。徽商之儒可以用六句話概括:“仁心為質,以義為利,以禮接物;擇地趨時,以智求贏,以誠為本。”徽商的“賈而好儒”可以從徽商的經營理念、用人之道、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四個方面體現出來。
經營理念
在經營理念上,堅持“生財有道”的義利觀,見利首先思義,認為義重於財,信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堅持誠信經營,講究商業道德,做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奉行秤準尺足斗滿。並且,做到薄利多銷,讓利於客。反對強取豪奪,鄙視對顧客欺詐行騙。同時,還熱心社會公益,樂善好施。在用人之道上,堅持任用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儒雅之士,並且,注意培養他們學習思考的習慣、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始終堅持“勤苦、誠實、謙和、忍耐、變通、儉樸、有主見、不忘本、知義理、重身命”的選人思想和用人標準。
文化故事
故事
清末許奉恩所著筆記小說《里乘》中有一個“一文錢”的故事:
有甲乙兩位安徽商人,挾重資來蘇州貿易,兩人各戀一妓女,未幾,便為此揮霍一空。很快,他們淪落到日則行乞,夜則寄宿古剎。
一天晚上,兩人就地燃火,相對歔欷。甲徽商摸出僅存的一文錢要扔掉,乙徽商急忙拿住說:“我有辦法了。”不一會兒,乙徽商懷抱竹片、草莖、破紙、雞鴨毛等物歸來。
他鼓動甲徽商和他一起用一文錢買來的麵粉,索水調漿,將草纏竹片上,蒙上紙,再遍粘雞鴨毛,一共做了二三百件宛然如生的各種禽鳥紙玩具。
待天亮,甲乙徽商各攜這些禽鳥紙玩具至玄妙觀。玄妙觀為蘇州寺觀之藪,特別是春天,遊人如織。婦孺士人見甲乙徽商所攜禽鳥,以為酷肖,爭求購買,頃刻俱盡。每具禽鳥是以十數錢出售的,甲乙徽商收入了五千多文錢。這時,乙徽商才告訴甲徽商:竹片、草莖、破紙、雞鴨毛,皆拾於諸市上,又用那一文錢買點麵粉,這就是全部“家當”。
此後,甲、乙徽商用一文錢賺來的錢,添購各色紙張,拾來雞鴨毛羽,以肖人物花草等狀。兩人夜間分制,白天便到玄妙觀出售。不到兩年,甲、乙徽商便積資數萬。他們遂於蘇州閶門開設一爿布店,為不忘此店所本,大書“一文錢”三字榜於門。從此,“一文錢”名揚蘇州,生意日隆。
無獨有偶,徐珂《清稗類鈔》也記錄了一個類似的故事,主角是江西南昌籍商人,在明清又稱作“江右商”:
一“江右商”因經營不善,在年末只剩下二百錢,債主畢集。於是他到墳間準備自盡,卻遇到一位也想自盡者,他急救下,相與慰勞。
那人知道“江右商”尋死的原因,嘲笑他二百錢辦不了事的觀念,便向“江右商”要了那二百錢,買了一壇酒,一塊肉,幾十件玩具,兩人找座古廟,席地飽餐一頓。翌日清晨,那人叫醒“江右商”,告訴他:今日新年,士女嬉遊,你去賣玩具,如大人買,可便宜些,如有帶小孩,小孩牽衣索買的,可賣貴些。
“江右商”按這話去做了,結果發了筆小財,返見那人,並打算再去販賣玩具,那人卻笑他:
此子之所以折閱也。昨尚歲暮,市中玩具價較廉,故販售之,可以獲利。今已新歲,市中玩具價亦漲矣。吾儕成本無多,利貨速售,方足以資周轉,非若多財善賈者流,可居奇貨以待善價也。
徽商是在幾乎什麼都沒有的絕境中,只憑著一文錢,買來麵粉,撿來禽毛破紙,依其自身所具備的藝術才能,做成了長者幼童皆喜的玩具,而且他們敢於到玄妙觀去和別人競爭。玄妙觀在清代確為一商業中心之地,店肆密布,伎藝紛呈,甲、乙徽商卻以新美的玩具獲巨利,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再看“江右商”,也是走投無路,全靠明白人的指點,自己則缺乏藝術修養,不會動手,只能用二百錢去買玩具再販賣,才渡過難關。
而且他還不能審時度勢,毫無主見,這就阻礙了自己進一步賺錢。
將“一文錢”與“二百錢”作一比較,有見地的人一眼就可看出,“徽商”要高出“江右商”一籌,差距是很顯著的。也許正是基於此,“一文錢”故事又被丹青高手加以圖繪,布之於《點石齋畫報》。儘管《點石齋畫報》中的“一文錢”故事發生在廣東,與“一文錢”祖本有出入,然而情節大致相同,看來“一文錢”故事在清代流傳的範圍不小,影響也很大。
--------------------------------------------------------------------------------
教育意義
但這些“一文錢”故事的源流真假究竟如何?筆者認為:“一文錢”著者許朝恩為安徽文士,耳目甚近,撰文真實性較為可信。度之於明清晉、陝、魯、粵、浙、閩、湘等諸多商幫,他們的經歷雖然也是艱苦創業、揣透行市、擅長經營、靈活應變,可就所處的具體物質環境,揮毫舞墨,娛樂遣情的浸染,教育的開化,禮俗的投入等,均不如徽商那樣集中而又紮實。明白於此,便找到了“一文錢”的徽商何以能在逆途轉衰為勝的關鍵。
現撮主要敘述,先從徽州的具體物質環境談起。據《歙事閒譚》,明清的徽州,“粉牆矗矗,鴛瓦鱗鱗,棹楔崢嶸,鴟吻聳拔,宛如城郭,殊足觀也”。可以說,明清時的徽州人一生下來,就置於一種典雅雋永、裝飾秀麗的時空氛圍之中。
他們所居住的樓閣、門罩、廊柱、梁架、欄桿、窗戶,雕鏤細膩,紋樣華美。人物故事、靈獸花卉、神話傳說、放牧射獵、挑水劈柴、行走收割、百戲遊樂、稚兒玩耍、西湖風景、煙雲黃山……無所不包,一磚一物,一欄一事,無處不在,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