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發展 總述 1878-1890年間遭俾斯麥禁止,一次大戰期間則嚴重分裂。至
二戰 時則轉為地下組織。二戰後德國西占區與
柏林 之社會民主黨代表於
漢諾瓦 召開黨代表大會,宣布重建社民黨,並沿用1925年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的海德堡綱領。1959年制定哥德斯堡綱領,放棄了馬克思主義,改為主張
社會市場經濟 。1966年,社民黨與基民盟合組大聯合政府。一直到1969年聯邦眾議院大選才與自由民主黨結盟擊敗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 (現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 )首度取得執政權,由
維利·勃蘭特 (Willy Brandt)出任總理。
1982年基民聯盟再度對
社會民主 黨籍總理
赫爾穆特·施密特 (Helmut Schmidt)提出
建設性不信任案 ,施密特因此下台,基民盟科爾獲選為新任聯邦總理。1998年社會民主黨與
綠黨 結盟,擊敗了持續執政17年的基民盟,
格哈德·施洛德 (Gerhard Schroder)出任聯邦總理;至2005年社會民主黨接連在各邦議會選舉失利,施洛德向聯邦眾議院提出
信任案 未通過,宣布
解散議會 重新選舉。重新選舉後以些微差距敗給基民盟,經協商後與基民/
基社盟 共組大聯合政府。
合法歷程 德國社會民主黨沒有準確的建黨時間,一般認為
全德工人聯合會 (ADAV:德語: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建立於1863年5月23日,
萊比錫 )的建立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的標誌。
德國社會民主黨總部所在的小鎮
1875年5月22日到27日,全德工人協會(ADAV)和社會民主工黨(SDAP,Sozialdemokratischen Arbeiterpartei,由
奧古斯特·倍倍爾 和
威廉·李卜克內西 於1869年建立於
愛森納赫 )合併為
德國社會工人黨 (SAP,Sozialistischen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有時也被認為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的標誌。
由於1890年秋天開始實施的反社會主義法,德國社會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社會民主黨)。一年後,在
艾爾福特 通過了艾爾福特宣言(
德文 :Parteitagin Erfurt)。由
卡爾·考茨基 (KarlKautsky)和
愛德華·伯恩斯坦 (EduardBernstein)撰寫的
黨綱 拒絕了改革主義,並且向馬克思主義傾斜。早期的SPD經常站在工會一邊,並且和19世紀歐洲大多數社會主義黨派和社會主義民主黨派一樣,墨守成規的引導著馬克思主義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德華·伯恩斯坦發表了他的
修正主義 理論,以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占主流的革命理論。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一直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貫徹,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之後。在本質上,他的理論認為:在德國可以通過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選舉,進行一次政府更替,從而實現德國的社會主義變革。
這個歷史性的
社會民主主義 變革遭到帝國首相俾斯麥(Ottovon Bismarcks)的強烈反對和鎮壓,《反
社會主義法 》(德文:《Sozialistengesetze》導致了德國社會民主黨黨派結構的高速發展,並擁有極高的
工作效率 。在此期間,被認為是國家力量帶言人的陸軍元帥
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 (Alfred Grafvon Waldersee)多次要求對
社會民主 人士進行暴力鎮壓。但是,龐大的工人階級在最緊要的關頭覺醒,並且使德國社會民主黨很快成為了德國最大的黨派。
雖然在
俾斯麥 時代德國社會民主黨被殘酷鎮壓,由於工會的支持,德國社會民主黨總是能夠在帝國議會(德文:Reichstag)內外擴大它們在工人中的影響。1890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已經占據了27.2%的席位,1912年,提高到了34.8%。1913年倍倍爾死後,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Friedrich Ebert)和胡戈·哈澤(HugoHaase)共同領導SPD。
十一月革命 黨分裂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社會民主黨支持戰爭公債(德文:Kriegskrediten)的發行。只有
卡爾·李卜克內西 (Karl Liebknecht,
威廉·李卜克內西 之子)和奧托·魯爾(Otto Rühle)兩位德國社會民主黨議員反對1915年的戰爭公債。在一次反戰遊行之後,卡爾·李卜克內西在1916年被捕,並判處監禁。但出於不明原因,他在戰爭結束前被釋放。在戰爭中,很多議員不贊同德國社會民主黨越來越低賤的姿態,他們在德國社會民主黨之外另外組建了一個和德國社會民主黨沒有關係的黨派德國社會民主黨。 1916年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出獄後,他和
羅莎·盧森堡 (
Rosa Luxemburg )一同組織了左派的
斯巴達克同盟 ,他們又稱為國際派。由於對戰爭的不安,他們又停止了對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建立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
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不但有左派的反修正主義者羅莎·盧森堡,還有《新時代》(Die Neue Zeit)的發行人,
卡爾·考茨基 ,以及
修正主義 之父,理論家
愛德華·伯恩斯坦 。從1915年起,一個叫Lensch-Cunow-Hnisch-Gruppe的,和德國-
俄國 政治評論家亞歷山大巴伏斯(Alexander Parvus)很親近的組織,取代卡爾·考茨基和愛德華·伯恩斯坦,開始影響反修正主義联盟。他們期待德國能在
一戰 獲勝,能夠在歐洲實行
社會主義制度 ,解放在
沙皇 統治下的人民。海恩里希·庫諾(Heinrich Cunow,人種學家,德國社會民主黨黨校講師)在1917年取代了卡爾·考茨基,成為《新時代》的發行人,也成為了後來的《Golitzer宣言》和《Heidelberger宣言》的撰寫人之一。從1917年開始,當大多社會民主黨人開始覺得,戰爭將以失敗告終,該組織的影響力也隨之開始衰退。
1918年,戰爭的失敗的結局已經注定,在維爾赫爾姆斯哈芬和
基爾 的水兵開始起義,也就是歷史上的
德國革命 ,又稱
十一月革命 。革命使
德國皇帝 退位,最後逃到了
荷蘭 。在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Friedrich Ebert)領導下的M德國社會民主黨(Mehrheits sozial 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為政府更替做好了準備,同時
馬克斯·馮·巴登 王子也將政權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達克聯盟和部分U德國社會民主黨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國爆發的
十月革命 ,在德國建立一個
蘇維埃政權 (德語:Republik)。但是革命的士兵和工人並沒有過多把俄國的十月革命做為榜樣,他們大多都在為結束戰爭和推翻軍政奔走。在此目標下M德國社會民主黨和U德國社會民主黨再度合併。
這個在艾伯特和哈擇領導下的,由M德國社會民主黨和U德國社會民主黨平等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政府,它只是作為不久後舉行全民大選最終產生國民議會做準備。 在1918年末,多數社會明主黨人和少數時候民主黨人開始在聯合政府中為軍事鎮壓起義的水兵爭論不休。M德國社會民主黨覺得沒有授權的行動是違背工人運動
民主原則 的,他們嘗試建立義務警察系統(德語:Volkswehr)和多數
社會民主 的自由團體。1919年1月,
斯巴達克同盟 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
由
古斯塔夫·諾斯克 (Gustav Noske)徵召的右派民族主義自由軍團在多數社會民主黨的支持下,對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德文:Spartakusaufstand)和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德文:Mnchner Rterepublik)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由此,古斯塔夫·諾斯克也成了魏瑪共和的第一任
國防部長 ,同時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稱號。他應該為眾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軍團對革命者的謀殺負責。
羅莎·盧森堡 和
卡爾·李卜克內西 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幸免於難。艾伯特和諾斯克在
十一月革命 ,以及對其的鎮壓中的角色,被當時議會內外的左翼團體和政黨指責為“革命的叛徒“。斯巴達克聯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聯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
德國共產黨 (德語: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這也是革命社會民主和改革社會民主分道揚鑣的標誌。
魏瑪共和 從1919年到1925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一直擔任年輕的
魏瑪共和國 總理,德國社會民主黨也主導政府的各個部門。1922年,左派開始崛起,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殘餘的U德國社會民主黨再一次合併,從那以後,德國社會民主黨和他們分擔了政府部門的
主導權 ,最後在1928年到1930年組成了以海爾曼米勒(Hermannmller)為首的米勒II內閣大聯合政府。奧托·布朗(Otto Braun)在普魯士從1920到1932也一直擔任普魯士總理。由於一些工人階級選民投向了
德國共產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一直試圖作為反對黨來保持在帝國內部政治的影響以減少
選票 的流失。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社會基礎在
魏瑪共和國 期間以工會組織的專業工人隊伍為主。
考茨基
雖然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
納粹黨 ,NSDAP)開始逐漸崛起,德國社會民主黨還是保持了它的選民群體。
納粹黨 依靠年輕選民甚至非選民贏得了選舉,但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並沒有太多的反對。由於德國社會民主黨結構上的癥結,它不願意和被德國社會民主黨稱為社會
法西斯 的德國共產黨(KPD)合作,同時其他邊緣化的公民黨也不是對抗納粹的好夥伴。
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議員採取的妥協政策導致了在布呂寧政府(Regierung Brning1930-1932)中一部分年輕黨員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越來越多的責備。1931年一部分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再度組成了SAP(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在一場被稱為普魯士政變(Preuenschlag)的運動,德國社會民主黨最後的堡壘也被攻破。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其他所有黨派對
授權法 投了贊成票的的情況下,毅然投出了
反對票 ,捍衛了它作為一個強調民主的黨派的榮譽。
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所有黨產被沒收以後,相當一部分的黨派領袖移居它國。在1933年5月17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些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主要成員在生命威脅下通過了希特勒的外交解釋。同年6月21日,德國社會民主黨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德國社會民主黨被禁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 以後,社民黨和新成立的
德國共產黨 (由大部分德國社會民主黨脫離者組成)成了新的激烈
競爭對手 ,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
德國革命 的餘熱。
柏林 的普魯士政府領導人,社會主義者布勞恩,1932年7月20日在
軍事政變 中被驅逐,1933年
納粹黨 禁止了社民黨。社民黨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是1933年唯一一個在投票中反對授權法的政黨。二戰以後社民黨重建。在
西德 ,社民黨起初處於在野位置,但是
德國總理 維利·勃蘭特 和
赫爾穆特·施密特 從1969年直到1982年領導了
聯邦政府 。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計畫中社民黨摒棄了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概念,繼續推行
社會福利 計畫。雖然起初社民黨反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約,不過現今十分強烈的支持德國加強與聯盟的關係。
德國社會民主黨
政治理念 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歷史上的整和,曾受到德國哲學家馬克思的協助,德國社會民主黨仍奉馬克思主義為思想來源之一,但是該黨現今不主張
暴力革命 ,不主張
無產階級專政 。在1989年,因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已經從一個工人黨派(德文:Arbeiterpartei)轉向人民黨派(德文:Volkspartei),德國社會民主黨告別了從1959年一直延用的哥德斯堡宣言(Godersberger Programm),取而代之為
柏林宣言 。如今,德國社會民主黨為了能更好的強調黨派觀點,清晰黨派政見(特別是和CDU),於2007年新發布的黨派宣言。
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庫特·貝克
至2006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是德國大聯合政府(德國社會民主黨,CDU,CSU)的一員,三個政黨根據聯合組閣協定,社民黨取得8個內閣席。總理
施洛德 的辦公廳主任弗蘭克沃爾特施泰因邁爾出任
外交部長 ,
財政部長 一職則屬於頗受愛戴的前州長皮爾施泰因布呂克。
德國社會民主黨把
社會正義 作為它的一個主要政見。經濟應該發展,利益應該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會福利。同時,德國社會民主黨認為一個強大而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才能保護
弱勢群體 的權利,一個充分滿足下一代需要的
財政政策 也是非常必要。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為了不同的人群能夠獲利,德國社會民主黨提出了新改革議題,如新的
富人稅 政策等。
在社會政治上,德國社會民主黨致力於民法,開放式社會和公民參政上,它們是自由,正義和團結的基石。
發展現狀 在
格哈特·施洛德 領導下社民黨宣稱建立一個更好的平台減少失業。德國社會民主黨以40.9%的支持率成為1998年德國聯邦選舉最有力的政黨。社民黨獲勝至關重要的力量在於大城市和擁有
傳統產業 的
聯邦州 。通過與
綠黨 組成的聯合政府,德國社會民主黨在1982年選舉失利之後16年重新回到執政位置。1995年11月
奧斯卡·拉方丹 經過選舉成為社民黨主席,同時他也是政府內閣成員出任財政部長,1999年3月因與總理理念不合,辭去黨內和政府職務。
施洛德 繼拉方丹之後成為黨主席。在2002年9月選舉,德國社會民主黨得到了全國選票的38.5%,以很小的優勢戰勝CDU/CSU,在
綠黨 的幫助下組成新一屆聯合政府。2004年歐洲選舉對社民黨是一場災難,在全國範圍的選舉中取得了最壞的成績:二戰以後的最低點21.5%。這一年早期,社民黨
領導權 從總理格哈特·施洛德移交給了
弗朗茨·明特費林 ,這被廣泛認為是要解決黨內對聯邦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的反對。
來華訪問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成員從很多年前就開始減少。1976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擁有一百萬成員,到1998年選舉勝利只有77萬5千,2003年9月降到了66萬3千,2005年11月只剩下59萬1千人。
2005年4月,黨主席明特菲林公開反對在德國自由
市場經濟 中的過於牟利,並且要求聯邦政府在推進
經濟正義 方面更多干涉。這引起了一場主導
全國新聞 幾個禮拜的辯論,成為了幾乎所有主要期刊
頭版 文章的主題,也得到了主要
電視新聞 幾乎每天報導。明特菲林的建議已遭到一些雇員組織和經濟學家批評,但是仍然得到公眾支持(某些民意測驗有75%支持)。2005年1月,一些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員離開該黨成立了勞動和
社會公平 黨(WASG)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
新自由主義 傾向。2005年5月,前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奧斯卡·拉方丹加入新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議會中的席位
2005年,一向有“社民党家鄉”之稱的
北威州 舉行大選,5月22日公布的第一輪選舉結果顯示,德國社會民主黨落後主要對手CDU/CSU7個
百分點 ,失去了長達39年的
執政黨 地位。從而導致
施洛德 政府建議2005年秋季提前舉行聯邦國會大選。
2006年4月10日,社民黨主席馬蒂亞斯· 普拉策克因聽力嚴重下降辭職。五月起由臨時黨大會選出的前副主席庫特貝克繼任。
2009年9月27日德國聯邦眾議院選舉,德國社會民主黨遭到重大挫折,黨主席弗朗茨·明特費林辭職。
加布里爾 於2009年11月13日當選為該黨主席。
2017年3月19日,在德國社民黨(SPD)在柏林舉行
特別代表 大會上,全部605名代表都投票支持
馬丁·舒爾茨 (Martin Schulz)出任黨主席。在德國戰後歷史上,這樣的得票率在社民黨領導人選舉中還從未出現過。會議同時正式推舉舒爾茨為社民黨下屆總理候選人,在9月的聯邦
議院 選舉中挑戰默克爾。
至此,社民黨正式完成了從現任主席
西格瑪爾·加布里爾 (Sigmar Gabriel)到舒爾茨的權力交接。黨代會氣氛十分高漲。
2017年
德國聯邦議會 選舉,社民黨的得票率為20.5%,為68年來最低得票率。但仍居德國第二大政黨。
2018年3月,社民黨黨內投票通過決議,再次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2021年,德國社會民主黨7日簽署了聯合組閣協定,德國將來的政府將按照該協定運行。
當地時間2023年2月,德國首都柏林進行市議會選舉,執政黨社民黨在2023年的首場州議會選舉中,僅獲得18.4%的選票。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8日,德國執政聯盟之一的社會民主黨舉行黨代會,選舉產生黨主席。埃斯肯和克林貝爾仍然擔任社會民主黨主席,將再連任兩年,社民黨繼續維持雙主席模式。
代表人物 勃蘭特(Willy Brandt)(1913-1992)、施密特(Helmut Schmidt)(1918-)、施洛德(Gerhard Schroder)(1944-)、
奧拉夫·朔爾茨 (Olaf Scholz)(1958-)
歷史官員 菲利普·沙伊德曼 1919
施洛德與胡錦濤會晤
古斯塔夫·鮑爾 1919-1920
組織關係 組織結構 分為中央、特別行政專區、縣、鄉鎮地方四層級。中央:全國黨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監委會、顧問委員會。另有社會主義青年組織;社民黨婦女組織;社民黨
勞工問題 組織;社民黨中小企業組織;社民黨法律
學術組織 ;社民黨保健組織;社民黨教育組織等。
人事 公職:邦與聯邦層級候選人,由執行委員會提名。
黨職:黨代表:由400個專區組織按黨員人數以比例選舉產生。主席、副主席由理事會選出。理事會:由主席、副主席、幹事長等所組成。監委會:黨代表大會選出。顧問委員會:由監委會成員與黨代表大會選出。
德國社會民主黨擁有556185名黨員(2007年2月28日),從而超過CDU和CSU聯盟成為德國最大社會黨派。凡14歲以上的德國人,在外國長期旅居的德國人,在德國生活的外國人,只要持相同政見,都可以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43%的社民黨黨員都在60歲以上,8%為35歲以下的青年,三分之二的黨員為男性;將近一半的黨員是工人或者公司雇員,12%為家庭婦女(或居家男性),11%為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