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成長經歷,二戰遺孤,店鋪學徒,年輕議員,出任州長,德國總理,政治活動,外交政策,國內政策,政治風格,社民黨,大選失利,家庭生活,宗教信仰,英語口音,回憶錄,中國朋友,大事記,出版書籍,政治生涯,
人物簡介 格哈德·施洛德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於1944年4月7日生於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莫森貝格鎮的一個工人家庭。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後靠社會救濟把他們兄妹五人撫養長大。生活的艱辛鍛鍊了施洛德自強、自立的性格。
格哈德·施洛德 施洛德於1958年進入一家瓷器店當學徒,1961年在一家零售店當學徒。1963年加入社會民主黨,1966至1971年讀完夜校和中學後到哥廷根上夜大學,攻讀法律,並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1972至1976年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獲得律師資格,成為律師。
1969年當選為社民黨哥廷根地區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1970年落選。
1978年當選為青年社會民主黨主席。
1978至1980年任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
1980至1986年任聯邦議院議員。
1984年起任社民黨
下薩克森州 主席。1986至1990年任下薩克森州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1990年再次競選成功,當選為下薩克森州州長直至1998年。曾任
德國聯邦參議院 議長。
1998年4月17日,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1998年9月27日,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連續執政16年之久的
科爾 總理,成為德國新總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職。1999年4月12日正式當選為社民黨戰後第八位黨主席。
成長經歷 施洛德從一名學徒開始一路奮鬥成為德國總理,被讚譽為德國社民黨中繼
勃蘭特 之後第一位充滿個人魅力的總理。
二戰遺孤 1944年4月7日,施洛德出生於德國北威州一個名叫莫森貝格的小鎮裡。施洛德出世時,他的父親正在二戰前線參戰,幾天后陣亡羅馬尼亞。作為二戰遺孤,施洛德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直到2001年,他才得到一張父親身著戎裝的黑白照片,施洛德才第一次見到父親的模樣。
施洛德的父母 戰後的饑荒時期,施洛德的母親獨自一人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施洛德從小就在放學後到田裡勞動。家境的艱辛使施洛德早熟,小小年紀就開始擔起家中重擔。
店鋪學徒 1957年中學畢業後不久,施洛德成了一家瓷器店的學徒,站在萊姆戈的一家雜貨鋪的櫃檯後面賣瓷器。店員的生活,使他切身體會到沒錢沒勢的人受到的是什麼待遇。在這個瓷器店裡,施洛德曾經說過一句後來在德國家喻戶曉的名言:“我一定要從這兒走出去!”施洛德靠上夜校讀完了高中,並於1966年走進格廷根大學法學系。1976年,施洛德成為
漢諾瓦 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
從瓷器店學徒到德國總理的施洛德 年輕議員 施洛德於1963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並於1978年成為社民黨的青年組織,青年社會主義者的聯合會主席。1980年,施洛德作為社民黨於
下薩克森州 首府
漢諾瓦 選區的代表,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作為一名年輕議員,他沒有穿傳統的西裝領帶而用便裝出席在議會上。
這個年輕的社民黨議員在此期間又有了這樣一個經典的傳說:有一天晚上施洛德和一些議員同事喝啤酒回來經過總理府,他隔著鐵門向裡面大聲叫道:“總有一天,我要成為這裡的主人!”1998年的德國大選中,施洛德將已連任16年總理的德國老牌政治家科爾擊敗,出任總理。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
出任州長 1986年他被推舉為社民黨於
下薩克森州 州議會選舉的主要競選人,與此同時,他也進入了社民黨聯邦委員會成為領導人之一。1990年,社民黨在下薩克森州競選獲勝,施洛德擔任州總理,並直到1998年3月,三次連續獲得該州選舉的勝利。
德國總理 1998年4月17日,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施洛德多次榮登《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1998年9月27日,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連續執政16年之久的科爾總理,成為德國新總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職。1999年3月,社民黨主席
奧斯卡·拉方丹 (Oskar Lafontaine)離職,施洛德於1999年4月12日正式當選為社民黨戰後第八位黨主席,接掌了他的辦公室。
2002年9月22日舉行的2002年德國聯邦選舉中,紅綠聯盟再次勝利,也為施洛德贏得了又一個四年的任期。
政治活動 外交政策 但與法國總統
雅克·席哈克 一起,施洛德強硬地反對2003年
伊拉克戰爭 ,他拒絕對伊拉克戰爭提供任何軍事支持。他的反對導致了美國和德國之間政治摩擦,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作為美國最重要和親密的夥伴關係終結。施洛德反對打擊伊拉克的觀點應是出於多種原因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是民眾的反應特別是SPD的支持者和聯合執政黨對戰爭的看法。
在施洛德這一系列的政治與權力的遊戲中,德國與一些歐洲國家的關係變得緊張;例如奧地利、
捷克共和國 、西班牙和瑞士。但在位期間,德國也與俄羅斯關係發展順利,並與同樣支持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法國立場更接近。在其領導下,德國也同樣扮演了反對戰爭和反思歷史者的形象,2004年,施洛德獲邀參加了
諾曼第登入 60年紀念,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此資格的德國總理。
在2005年大選前夕,施洛德的外交立場仍被多數德國選民所支持,這也成為了其選戰中的主要宣傳籌碼之一。
國內政策 施洛德的
紅綠聯盟 政府內政方向採取了與英國首相
托尼·布萊爾 和美國總統
比爾·柯林頓 不同的所謂第三路線,他們所採取的一些積極的政策獲得了聲譽,例如促進可再生能源,認可同性戀的合理關係,試圖阻止
聯邦州 引入大學學費等。他獲得的選民支持也相當程度地來自於其所支持的2010議程這一改革項目,包括調整社會福利系統支出(國家健康保險、失業金和養老金),降低稅率和改善僱傭制度(Hartz I - IV)。
但在位期間,德國經濟不斷陷入低谷,社會保障體系難以為繼,失業率屢屢上升。2002年選舉後,在民意測驗中施洛德的社民黨黨正不斷失去支持,失業率達到戰後最高水平,使得德國的“福利國家”形象受損,最終由於這一系列國內經濟問題而面臨反對並成為下台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風格 在他的任期第一年,施洛德就以“媒體總理”聞名,由於不時採取協商來完成個人決定,其贏得了溫和的形象。經過幾次的改組內閣,反對黨基民盟在
德國聯邦議會 逐漸占據多數而不斷發難,因此施洛德的風格有時也會因為總理辦公室的授權突然的改變。
施洛德在埃斯林根演講 施洛德被認為是一個相當有領袖才華和魅力的政治家,他能夠完成相當富有感染力的演說,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在兩屆新大選之前的電視辯論中均壓倒競爭對手而足夠贏得大量新支持。由於擁有良好的政治形象,在多次民意測驗中均顯示,民眾對他個人的喜好均在於對社民黨本身的認可度之上。
他也被認為相當富有理想和冒險主義色彩,包括做出提前大選的決策,被大量媒體輿論認為是一種極富危險和賭博性的政治手段,即希望利用對手尚未完成充分準備和推選更有魅力的競選人的機會而試圖一口氣扭轉選舉形勢。由於在隨後的選戰中其確實依靠個人政治魅力以及非凡的戰鬥意志連續不斷奪回失地,拯救了社民黨的執政黨地位,但又在最後一刻未能完成個人的目標而選擇退出政壇,也就為增加了強烈的傳奇色彩。
社民黨 施洛德執政八年,因一些列改革,造成社民黨分裂。從社民黨分裂出來的人加入了左派陣營。從而分散了社民黨的選票,造成近年來的一些選舉,在選情上總是與基民盟有一定的差距。也使社民黨很難再獲得執政權。
大選失利 2004年二月他辭去主席一職,把精力集中在德國的改革進程上,由
弗朗茨·明特費林 (Franz Müntefering)繼任主席。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社民黨的支持到達歷史新低也與他辭去主席一職有關,此時由於內政外交上的一系列問題,社民黨繼續執政的前景很不被看好,民意調查顯示,在野黨基民盟將最終取得2006年大選的勝利。
格哈德·施洛德 2005年5月22日,社民黨在傳統民意支持地北萊茵-威斯伐倫的州選中亦被基民盟顛覆,作為反應,施洛德迅速聲稱接受不受民眾擁護的事實,會“儘快為新的聯邦選舉鋪平道路”,於議會中首先通過對其個人的不信任議案,進而根據憲法對總統提請解散議會提前發起聯邦選舉。
提前選舉的請求被通過,在同年9月18日舉行的提前大選中,施洛德雖然領導社民黨相當成功地挽留和扭轉了一部分選民的支持,連續追回民意率,並於最終選舉中進一步獲得大幅超出事先調查機構估計的得票,但仍然不足以和綠黨達到多數而繼續執政。在之後的多方組閣磋商中,逐漸喪失主動,最終社民黨與主要競爭者基民盟和
基社盟 結成大聯盟,由對方選舉人
默克爾 擔任總理。10月,施洛德宣布自己將不再於內閣任職,並於11月證實將退出政壇。
施洛德離任後,出任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商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Gazprom)一個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董事長。
家庭生活 四次婚姻終得真愛
德國現任總理施洛德至今已結過4次婚。為此,還得到了一個雅號:“奧迪總理”,因為施洛德送給四任夫人的結婚戒指擺在一起就像德國
奧迪汽車 著名的四環標誌。
施洛德為競選總統造勢 施洛德的第一任妻子是一個叫愛娃的姑娘。她和施洛德是青梅竹馬的同學。但是施洛德感覺婚後生活與想像中的差距很大。他和愛娃共同生活了3年後就離婚了。
1972年,28歲的施洛德與24歲本分踏實的安妮結婚。施洛德大學畢業後不久就成了掛牌律師,正式接辦律師業務。兩人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過起了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不久施洛德的一名支持者———希爾特露德走進了施洛德的生活。1981年春天,施洛德與安妮離婚。1984年,與施洛德與希爾特露德正式結婚。婚後,希爾特露德的名聲越來越大。在榮譽面前,希爾特露德有些找不著北。施洛德也認為她不知天高地厚。夫妻關係開始出現裂痕。認識多麗絲之後,施洛德再次振奮起來。兩個人一來二往,很快就進入了角色。1997年夏天,多麗絲和6歲的女兒搬進了施洛德在
漢諾瓦 的住處。9月25日,施洛德與希爾特露德經法庭裁定正式離婚。22天之後,施洛德與多麗絲結婚。
與希爾特露德不同,多麗絲非常尊重丈夫,從不干涉丈夫的工作。施洛德對多麗絲非常滿意,他認為多麗絲是一個能伴他度過餘生的堅強女性。
離婚三次囊中羞澀
施洛德是歐洲經濟最強大國家的總理,他的很多國民都在享受高檔次的生活:住豪華寓所、乘飛機坐頭等艙,然而施洛德自己呢?他過日子不得不精打細算,坐火車只能選擇二等車廂……原來,三次離婚幾乎花光了他的全部積蓄。
這位總理曾經離婚三次,為了支付三位前妻及兒女的生活費,這個德國最有權勢的男人竟然淪落到“囊中羞澀”的地步。於是這位掌管德國經濟命脈、發誓要振興德國經濟、降低失業率的總理,被迫為自家過日子勒緊褲 腰帶。今年60歲的施洛德每年俸祿是24.5萬美元,然而三次不幸的婚姻令這位本應該富甲一方的總理囊中羞澀。每次離婚,施洛德都不得不花上一大筆錢來處理離婚的各種相關“手續”,而且還要向離婚的妻子們支付一筆數額不菲的“補償費”。施洛德承認,3次離婚經歷使他“元氣大傷”,為此,他的生活水準也大打折扣。
雖然政府專門為他在柏林區建了一座豪華別墅,施洛德卻無法享受每月1480英鎊的租金、加之來回的交通費,令他望而卻步。他只好帶著妻子住在一套兩室的公寓中每月366英鎊,離他辦公室只有20步之遙。公寓裡只有一個臥室、沒有窗戶的浴室、小小的廚房和餐廳。如果繼女來這裡度周末,施洛德夫婦的雙人床旁邊就要多一個“露營床”,三人睡一個房間。
為了省錢,施洛德私事外出一般都乘火車,而且還只能選擇二等車廂,有時乾脆開著自己老掉牙的“大眾”。德國政府給他配的高級防彈轎車不是其個人財產,如果周末使用必須按規定付費,所以在郊區時常能看到這樣的奇怪場景:一輛破舊的大眾在前面開,後面跟著一輛防彈的豪華轎車,上面坐滿了保鏢。施洛德每周只雇得起一次清潔工,而現任妻子、堂堂德國第一夫人多麗絲·施洛德不得不親自買菜、下廚、熨燙衣服。
領養女兒諱莫如深
德國總理施洛德先後有四任妻子,但他卻迄今還沒有自己的孩子。這常常被他引為一大憾事。多麗絲與前夫(電視記者)有個叫克拉拉(Klara,生於1991年)的女兒,當不在德國首都柏林的時候,施洛德夫妻及克拉拉住在
漢諾瓦 的一幢普通住宅內。
據俄《共青團真理報》近日報導,為彌補這一缺憾,施洛德特意於2004年8月底在俄羅斯
聖彼得堡市 一家幼稚園領養了一個小女兒。
女孩名叫維多利亞,剛剛3歲。自打有了小女兒之後,這位年已60歲的政治家便儼然變成了一位“年輕父親”,其生活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然而,施洛德對其家裡添丁一事卻始終諱莫如深、守口如瓶,直到最近在接受德國ARD電視台採訪時他才公開了這一秘密。“維多利亞真是個乖孩子。”這位總理滿面笑容、疼愛有加地說,“維多利亞和我們在一起很幸福,我們和她在一起也很幸福。”現在,“
聖彼得堡 ”女孩已經習慣了新家的生活,和施洛德一家打成了一片:左鄰右舍時常看見施洛德一家帶著維多利亞一起散步。
宗教信仰 施洛德聲稱他是
新教 教徒,但是從來也沒有顯現出他的明顯的信仰。例如他1998年宣誓就職的時候也沒有加上一句“So wahr mir Gott helfe”(真的,上帝幫助我!)之類的話。
施洛德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認為政教分離是文明的重大進步。此外,我們有理由批評大多數伊斯蘭國家,沒有明確地區分宗教對社會的意義和西方標準之法制的意義。但是,當談到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及他們對聖經的闡釋時,我們也遠非情願地發現,美國也存在著相似的傾向。”
英語口音 施洛德的英語有待改善。他的英語帶有很濃的德國口音,不會發
清齒擦音 (英語的th音),繼而以
濁齒齦擦音 (英語的z音)取代之。他曾把“The party is good”讀成 “Ze party is goot”,而成為德國國內電視節目的話題。這充分反映當代及新一代的德國人對英文發音的不熟悉以及總是將本國語言發音強加於外國語言之上的普遍通病。當然,清齒擦音對很多外國人都是非常不熟悉,容易犯上相同的毛病。 他退出政壇後,曾於2007年到
威爾斯 學習英語,相信對其英語發音有長足的幫助。
回憶錄 《抉擇:我的政治生涯》
2006年3月,德國霍夫曼·坎佩出版社(Hoffmann und Campe Verlag GmbH)宣布於2006年10月出版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的回憶錄《抉擇:我的政治生涯》(Entscheidungen. Mein Leben in der Politik),立刻引起國際出版業的極大關注,許多出版社在尚未看到手稿的情況下就已經報出驚人的價格,希望先聲奪人。
卸任不到一年的德國前總理施洛德於2006年10月25日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抉擇:我的政治生涯》(Entscheidungen. Mein Leben in der Politik),回顧了紅、綠聯盟在執政七年中所經歷的一些重大事件,總結了成敗得失,並對近年來在德國引起爭議的一些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施洛德不僅在回憶錄中批評美國總統布希將宗教作為其政治決策的動力,而且還在為回憶錄作宣傳的過程中批評現任現總理默克爾缺乏領導能力,因此在國際和德國國內引起了諸多爭議。
中國朋友 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洛德在任時曾六次訪問中國,2008年8月8日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近,他在媒體撰寫文章論述《為什麼我們需要北京》。德國《時代》周報日前刊發了羅德的這篇文章。
施洛德說:“擔任聯邦總理時,我每年都會到中國一次。現在,自從我結束任期以來,我每年都要到中國三四次。由於不再受職務決定的緊密行程的約束,現在我有機會比以往更加頻繁,而且是更加詳盡地與政治家、企業家和知識分子會談。我把這些會談視為珍貴的禮物,因為它們總是會發展成為有趣的討論,使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更多,加深我對中國的認識,同時令我確信自己的看法,即我們需要中國這個夥伴。”
施洛德評中國政治格局
中國人對我們德國人是十分開放和抱有好感的。我們不能拒絕合作的提議,因為中國對我們來說極其重要,這不僅僅有經濟上同時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冷戰和兩極世界結束後,我們經歷了美國占統治地位的過渡期。現在世界正在尋找一種新秩序,而且一切跡象都表明,未來世界政壇將是多極格局。除美國外,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將上升。統一後的歐洲是否有能力發展成為一個對世界政壇舉足輕重的力量則不得而知。當前所發生的事件和挫折不容我們樂觀。
事實是,為了戰勝這些重大的國際挑戰,我們需要中國。譬如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移民遷徙失控、打擊恐怖主義或者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挑戰,只有藉助中國而非反對中國才能戰勝。
所有了解中國的人都清楚,我們只能通過相互信賴的合作實現這個目標。我的感覺是,在德國,我們自身為中國開放和現代化貢獻力量的機會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所有歐洲國家當中,德國能夠產生的影響最大,但是目前其它國家像法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占據了比我們好得多的位置。
施洛德評中國巨大進步
中國在過去30年裡有了十分積極的發展。1978年前,中國社會的特徵是飢餓、貧困。今天遇到中國人,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也包括各個省會城市,所見到的無不是受過教育的、有著開放世界觀和理性開通的人。大多數階層富裕起來保證了社會的安定。談論中國的人不得不承認,過去30年裡中國令大約4 億人擺脫了嚴重的貧困和飢餓。如果我們對30年前還處於近似水平的中國和非洲的生活標準進行比較,那么中國無疑邁出了一大步,因為它使國人有可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中國邁出了現代化的步伐,同時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它得以保持穩定,這是過去一個世紀來最重大的文明成就之一。但是,中國農村仍舊有人每日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因此,中國領導人優先考慮人權在社會福利方面的實現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確信,未來十年中國將成功地消除尤其是籠罩在農村地區的生活貧困。
內部的開放和現代化伴隨著對外角色的相應轉變。在與中國發生的所有邊境爭端當中,不管是克什米爾還是朝鮮,中國領導人都致力於和平解決和談判。中國軍隊自1987年以來裁員1/3,軍費開支是美國的1/10左右。中國加大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力度。
施洛德評中國政治合作
自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以來,德國一直注重使這個國家融入國際社會,幷在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擔當夥伴。這以一個中國政策為基礎,沒有一個聯邦政府對此持有異議。繼續這條道路對我們來說是個好主意。因此,2004年我與中國的溫家寶總理強調了我們兩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相反,基民盟/基社盟聯邦議會黨團的所謂亞洲戰略決議造成了重大的外交損失,它無異於與迄今為止(包括科爾政府)的德國對華政策決裂,通過其攻擊性的反華言辭,它激怒、我們完全也可以說奚落、侮辱了中國的政界和社會。在中國,一再有人跟我談起這個捅了大婁子的戰略決議。因此,外交部長
施泰因邁爾 在上次2008年6月訪華期間重新改善了遭受這一輕率之舉影響的德中關係是件好事。這使我們現在有可能重新在信賴的基礎上與中國及其領導人合作。但這種信賴不容許再一次被毀。
德中關係的一個支柱是經濟交流。自2002年起,中國與德國的貿易額從350億歐元左右翻了一番以上,達到750億歐元。繼美國之後,中國是德國在歐洲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這種經濟交流不僅對德國經濟和就業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對中國社會而言尤其如此,因為經濟現代化也伴隨著社會的開放,這是完全沒有爭議的。
政治合作的第二個支柱是民間社會領域,尤其是在促進法治上面。
施洛德評與中國合作
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繼續支持中國,因為關鍵不能是只改善少數人的境況,我們的目光必須放在13億中國人身上。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國。我們德國的影響取決於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我們必須給予它新的推動力,而這方面的信號應當來自德國。
因此我們必須將中國作為夥伴來平等尊敬地看待,與這個國家進行充滿信任和公平的對話,從而令法治國家標準得以實現。隨著
布希 總統任期的結束,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合作取代對抗重新在國際政治中占據主導。這也涉及西方的對華政策。我們必須重拾夥伴關係道路,幷克服非友即敵思維模式的阻礙。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能比北京奧運會提供更好的機會呢?它對中國和世界而言是個重要的信號。中國希望通過奧運會令世界承認它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我們應當給予這個國家尊重。我們德國人很清楚這種獲得承認的願望: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我們也曾以一個現代和開放的形象出現,以此來擺脫過去的陰影。所以說,2008年奧運會不僅僅是一場輝煌的體育盛事,它也是一個政治機遇。
另方面,提前出版的7月17日德國《時代》周報報導說,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的發言人證實,施洛德將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該周報還刊登了施洛德撰寫的文章“我們應對這個國家致以敬重”,他在文中主張與中國加強對話,幷暗批默克爾的對華政策。
施洛德在這篇發表在《時代》周報上的文章中說,奧運會應該被看作是克服“敵我意識”的好機會。他說:“在所有歐洲國家中,德國可以對中國產生最大的影響。但是我感覺現在德國卻沒有儘量利用各種可能性為中國的開放和現代化做點什麼。”施洛德寫道,促進中國的開放和現代化,要的是信任與合作,而不是公開地指責這個國家,“我們應該尊重這個國家,應該增進與中國的對話”。
施洛德16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祝願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他說:“北京奧運會將展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現代化和開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國將繼續在這條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大事記 1958年,施洛德開始了店鋪學徒的生涯。
格哈德·施洛德 1962年,施洛德在工作之餘施洛德參加了
哥廷根 夜校。
1966年,開始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在1971年獲得文憑。
1968年,與第一任妻子愛娃結婚。
1969年,他當選為德國社民黨哥廷根地區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
1972年,與愛娃離婚,並與第二任妻子安娜結婚。1976年,在通過了第二次法律考試後,在
漢諾瓦 成為律師。
1978年,他當選為德國青年社會民主黨主席。
1978年至1980年,他擔任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
1980年至1986年,他擔任聯邦議院議員。與妻子安娜離婚,並與第三任妻子希爾特露特結婚。
1984年,他擔任社民黨下薩克森州主席。
1986年至1990年,他擔任
下薩克森州 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
1990年至1998年,他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
1997年10月,他在與希爾特露特離婚三周后,與多麗斯·科普夫結婚。
1998年4月17日,施洛德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1998年9月27日,他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科爾,當選為德國總理。
1999年4月12日,他當選為社民黨主席。
2001年11月19日,他再次當選連任。
2002年10月22日,他蟬聯總理(至2005年11月)。
2002年12月,訪問中國
同濟大學 ,被授予同濟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3年11月17日,他再次當選為社民黨主席。
2004年2月6日,施洛德宣布辭去該黨主席職務。
2005年11月21日電,施洛德宣布他於23日正式退出議會,並從此告別日常政治事務。
2006年3月,施洛德被選為北歐輸氣管道建設公司監事會(股東委員會)主席 。
曾於1999年5月、11月和2001年、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來華訪問。
2004年12月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2008年6月,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訪華。
2008年10月訪華。
出版書籍 《有聲暢銷書 抉擇:我的政治生涯 格哈德·施洛德》
中文名 : 有聲暢銷書 抉擇:我的政治生涯 格哈德·施洛德
抉擇:我的政治生涯 資源格式 : MP3
版本 : 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的回憶錄
發行時間 : 2006年10月
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德語名稱: Entscheidungen. Mein Leben in der Politik
類 型: 人物傳記/ 自傳
價 格: CD:
政治生涯 格哈德·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 (1910一1989),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防部長。生於薩爾布呂肯。曾在東普魯士柯尼斯堡、愛丁堡、柏林、波恩等大學學習。1934年獲得波恩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36年當律師,在此期間加入納粹黨。1939年開始在軍中服役。1945年在柏林戰役中被俘。後獲得釋放,1947年為基督教民主聯盟理事會成員,重操律師業,為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州內政部長的法律顧問,參加制定煤鋼工業的新法規,當選議員,作為一個老練的競選專家而成為基民盟副主席,1953年-1961年為西德
康拉德·阿登納 政府的內政部長,後來領導外交部,但美國甘迺迪政府更看重
夏爾·戴高樂 的法國,他因此在總理競選中輸給了財政部長
路德維希·艾哈德 ,在後者的政府中繼續擔任外交部長,1966一1969年任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 政府的的國防部長。積極主張重建德國國防軍。他反對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拒不承認兩德並立。著有言論集《我們需要一個完善的世界--在德國和為德國的政策》、《對歐洲的抉擇》。1989年死後西德政府為他發行了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