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左派黨成立於2007年6月16日,由原左翼黨和勞動社會公平黨合併而成,是當年東德具統治地位的德國統一社會黨的繼承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國左翼黨
- 外文名:德語:Die Linke 英語:The Left
- 建立:2007年6月16日
- 兼併:PDS與WASG
- 意識形態: 民主社會主義
- 政治立場: 左派
概述,黨派歷史和發展,政治綱領,成立背景,
概述
德國左翼黨是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黨—民主社會主義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勞動與社會公平選舉抉擇黨(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併而成。現有黨員69548人(2011年12月),黨主席格辛娜·洛馳(Gesine Lotzsch)和克勞斯·恩斯特(Klaus Ernst)。
目前左翼黨在德國聯邦議院622個席位中占有76席,在德國地方議會1890個席位中占有178席,是德國第四大黨;在歐洲議會中占有8個席位,是歐洲議會左翼黨團(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的中堅力量。政治理念上堅持民主社會主義。2017年民調顯示左翼黨(Linke)支持率為9%。
黨派歷史和發展
左翼黨的一部分發源於前東德。1989年,由於持續的抗議活動,東德前領導人昂納克被迫將權力交給一些年輕的改革派的政治家們。1990年,德國統一社會黨中的改革派成員為了與前東德時期劃清界限,將統一社會黨更名為民主社會黨(PDS)。在90年代早期,該黨派一直以新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少數派的形象出現。
在1990年首次德國全國大選中,民主社會黨在全國範圍內僅僅獲得了2.4%的選票。
1994年的大選中,民社黨在四個東部選區贏得了多數席位,在議會中贏得30席。
1998年大選,該黨獲得37席,超過了法定的5%的界限,具備了組成議會黨團的條件。
但由於2000年,黨內派系發成分歧,領導人居西(Gregor Gysi)選擇了辭職,給民社黨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在2002年的大選中,民社黨的選票降到了4%。
經歷了2002年的潰敗之後,民社黨重新擬定了發展的方針,黨派的路線開始趨於溫和。通過重新整頓組織體系,民社黨煥發了新的生機。在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社黨在德國範圍內獲得了6.1%的支持率。民社黨的主要選票來自前東德地區,他們在該地區也成為繼基民盟和社民黨之外的第三大地區性政黨。
但此時對於該黨派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在前西德地區始終從者甚少。在2005年,民社黨決定與剛剛成立的新黨派“勞動與社會公正黨”合併。
經過漫長的馬拉松式的談判,兩黨決定在2005年聯合參加聯邦選舉,同時決定在2006或2007年共同組成一個左派政黨。按照協定,兩黨在任何一個選區都不得相互競爭。同時,勞動與社會公正黨的候選人,包括前社民黨領導人拉方丹,都出現在民社黨的選舉名單上。
為了表示兩黨的新關係,民社黨更名為“左翼黨/民社黨”,不過,對於很多德國西部的選民來說,他們仍然會從個人經歷以及意識形態出發,將民社黨看作是“東部的”黨派。
這一聯盟整合了兩黨在東部和西部的支持者。而身體情況欠佳的居西更是主動與精力充沛且有專業政治經驗的拉封丹分享了公眾的關注。在選舉後他們還共同擔任了黨派小組會議的主席。
2005年夏天的民意測驗顯示,這一聯盟獲得了12%的支持率。當時有評論認為,這代表著德國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悄然崛起。
儘管阻力重重,2005年的大選依然證明了這支代表德國左派力量的政黨的實力。他們獲得了8.7%的支持率,在議會中贏得54席。不過兩黨合併的道路依然艱辛而漫長,直到2007年,夢想才真正成為了現實。
2007年6月16日,“左翼黨”正式成立,德國民主社會黨和勞動與社會公正黨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政治綱領
從2003年開始,施洛德政府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社會福利改革,以便使德國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的需要,然而德國背負著“福利國家”的重擔,改革政策觸動了許多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很多傳統的社民黨黨員看來,這也意味著對其原則的背叛,是部分社民黨黨員脫黨另立新政黨的原因之一,而這些人成為了日後左翼黨的一部分。可以說左翼黨從一開始就是以改革者、反對派的姿態出現的。
直到2007年12月,左派黨仍然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綱領。在2007年3月,兩黨的合併大會上,曾經提出一個大致的政治原則。在勞動力市場領域,該黨派的原則是團結和更多的勞資共同決策的機會,該黨派還主張通過多種手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包括對大企業增稅等手段),停止私有化政策和採取最低工資制度。
在外交政策領域,左翼黨希望通過融合政策促進歐盟的發展,贊成市場取向的歐盟政策,努力促進歐盟的民主化,並且希望在聯合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成立背景
該黨自認為比國會中其他主流政黨更左傾,謀求實現民主社會主義。
左翼黨目前有約69,458名黨員,其中女性黨員25,87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