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循環產業園區的目標是在最小化參與企業的環境影響的同時提高其
經濟績效。同傳統工業園區相比,循環產業園區具有以下特徵:
(1)具有明確的主題,但不僅僅只是圍繞單一主題而設計、運行,在設計循環產業園區的同時考慮了社區;淮確定位園區及其成員的
市場,同時吸引那些能填補適當位置和開展其他業務環節的企業;
(2)通過毒物替代、二氧抹悼懂臭化碳吸收、材料交換和廢物統一處理來減少環境影響或生態破壞,但循環產業園區不單純是環境技術公司或
綠色產品公司的集合;
(3)通過共生和層疊來實現能量效率的最大化;
(4)通過回用、再生和循環對材料進行可持續利用;
(5)在循環產業園區定位的社區以
供求關係形成
網路,而不是單一的
副產品或廢物交換模式成交換網路;
(6)具有環境基礎設施,
企業、園區和整個社區的環境狀況得到持續改善;
(7)擁有規範體系,允許一定靈活性而且鼓勵成員適應整體運行目標;
(8)套用減廢減污減碳的經濟型設備;
(10)建立了一套訓練和教育園區
經理和
工人的有效機制,使他們勇於
接受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術,以提高園區系統績效。
循環產業園區最本質的特徵在於企業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企業與自然環境間的作用。企業通過內部的
清潔生產減少廢物排放,甚至達到軍排放;通過“原料鏈”把“非產品輸出”轉化為原料輸入,從而實現
資源的充分利用。
類型
目前,國內外的各循環產業園區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類型,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可以從
產業結構、原始基礎、區域位置等不同角度對循環產業園區進行分類。
(1)從原始基礎看,可以劃分為現有改造型與全新規劃型。現有改造型園區是對現已存在的
工業企業,通過適當的
技術改造,在區域內的成員問建立起廢物和能量的轉換關係。突出特徵是通過重新利用老工業企業的工業廢棄物,減少污染和增進效益。
全新規劃型園區是在良好煉設規劃和設計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地進行建設,主要吸引那些具有“
綠色製造技術”的企業入園,並創建一些
基礎設施,使得這些企業間可以進行廢水、廢熱等的交換。這一類工業園區投資大,對其成員的要求較高。
(2)從產業結構看,可以劃分為聯合企業型與綜合園區型。聯合企業型園區通常以某一大型的聯合企業為主體,圍繞聯合企業所從事的核心行業構造工業生態鏈和工業生態系統,典型的如美國杜邦模式、貴港國家生態工業(製糖)示範園區等。對於
冶金、
石油、
化工、釀酒、
食品等不同行業的大企業集團,非常適合建設聯合企業型的循環產業園區。
綜合型園區存在各種不同的行業,企業間的工業共生關係更為多樣化。與聯合企業型園區相比,綜合型園區需要更多地考慮不同
利益主體間的協調和配合,如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園區和我國浙江衡州沈家生態工業園煮棵組區是綜合型循環產業園區的典型。蘭悼旋目前大量傳統的工業園區適合朝綜合型循環產業園區的方向翻灶拒發展。
(3)從區域位置看,可以劃分為實體型與虛擬型。實體型園區的成員在地理位置上聚集於同一區域,可以通過管道設施進行成員間的物質、能量交換。
虛擬型園區不嚴格要求其成員在同一地區,由園區內的企業和園區外的企業共同構成一個更大範圍的工業共生系統。有些園區是利用現代
信息技術,通過園區信息系統,首先在
計算機上建立成員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聯繫,再付諸實施,區內企業既可彼此交換也可與區外企業發生聯繫。虛擬園區可以省去一般建園所需的昂貴的購地
費用,避免建立複雜的相互依賴關係和進行困難的
工廠遷址工作,並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缺點是可能要承擔較貴的
運輸費用。
運管機制
(1)整體協同。循環產業園區是一種自然、社會、經濟的綜合體,它的存在和發展,是多種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因素相互聯繫、相生相剋、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綜合作用的結果。循環產業園區的運行還在於園區在
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園區要素的
整合以及系統功能的最佳化,從而府轎腳享使整體效益最大化。
(2)
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是減量化,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園區運行的前提和根本措施,這在園區是通過清潔生產實現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環境規劃中心(UNEPIE/PAC)對清潔生產的
定義: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地套用於
生產過程和
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滲講凝境的風險性。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
原材料和
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並在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減少它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而言,清潔生產策略旨在減少產品在整個
生產周期過程(包括從原料提煉到產品的最終處置)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清潔生產不包括末端治理技術,如空氣污染控制、廢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焚燒或填埋,清潔生產通過套用專門技術,改進工藝技術和改變
管理態度來實現。
(3)和諧共生。在生物學中,共生是指不同物質以不同的相互獲益關係生活在一起,形成對雙方或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循環產業園區中的共生是指不同
企業之間的合作,通過這種合作,共同提高企業的生存或
獲利能力,同時,通過這種共生實現對資源的節約相對環境的保護。循環產業園區的共生著重用來說明相互利用
副產品和廢物的合作關係。在循環產業園區中,由於一個企業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又可能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料,彼此鄰近的企業或
公司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循環產業園區中的共生不同於自然界的共生就在於園區內的共生可能是自發形成,也可以是通過人為手段促成,如
規劃、
貿易等。
(4)循環再生。循環產業園區中的循環原理其實是
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調控ESN系統(即
經濟-
社會-自然組成的三維結構系統)中的套用。引入熵之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叫熵值增加原理,可以表述為:在孤立系統中進行的自發過程總是沿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它是不可逆的,平衡態相應於俯最大值的狀態。循環原理說明的是能量可在刪系統及其子系統之間循環傲功,直到變成熵為止。什麼是廢物?系統中可轉化為功的能量等於零,即不再做功了,此時熵值達到最大。運用循環原理來運行循環產業園區,實際上是把一部分消耗的但還可以做功的“廢物”循環起來,繼續做功,即等於從環境系統向社會和
經濟系統輸入負熵流,可延緩熵的增加過程,又等於增長了社會物質財富,提高了系統的自身
組織能力和有序性,也就是提高了系統的可持續能力。循環產業園區中
企業推行的
清潔生產及一系列把資源循環利用起來的工藝和設備就具有向系統輸入負熵流從而提高系統可持續能力的功能。如卡倫堡工業園中,阿斯耐斯瓦爾蓋發電廠的燃氣脫硫設備把燃氣中的
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酸鈣,
再生產成為石膏,然後提供給吉普洛克公司生產板材。
管理模式
在企業層面上,生態管理包括:企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清潔生產、廢物最小化、資源可回收利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會計與
審計。
在產品層面上,生態管理包括:產品生態設計、產品環境標誌認證、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循環產業園區自身管理與自治非常重要。循環產業園區內的各個企業可以組成一個類似企業協會的組織,以共同承擔各項責任和義務。這種
自我管理可以通過會員制或
契約式等形式實現。如果循環產業園區內企業能夠在獲取各種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和反饋的情況下,自我調整其行為,以適應園區的發展,並從合作與交換中得到環境、
經濟利益的話,它們便會有增強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2)區域生態管理。在區域生態管理中,
社會中介組織、社會團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非常重要。社會中介組織,包括廢物回收組織、情報組織、
諮詢服務組織等,社會團體包括
行業協會、學會及民間社團等,這是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的主要的社會力量之一,它在區域
生態管理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要廣泛調動社會
公眾參與生態管理的積極性,
社區公眾要充分參與
決策、參與
監督、參與實際行動,切實從自身做起,倡導
綠色消費,實行一水多用、
簡易包裝和垃圾分類。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有利於循環產業園區生態管理的監督、
約束機制的建立。
全新規劃型園區是在良好規劃和設計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地進行建設,主要吸引那些具有“
綠色製造技術”的企業入園,並創建一些
基礎設施,使得這些企業間可以進行廢水、廢熱等的交換。這一類工業園區投資大,對其成員的要求較高。
(2)從產業結構看,可以劃分為聯合企業型與綜合園區型。聯合企業型園區通常以某一大型的聯合企業為主體,圍繞聯合企業所從事的核心行業構造工業生態鏈和工業生態系統,典型的如美國杜邦模式、貴港國家生態工業(製糖)示範園區等。對於
冶金、
石油、
化工、釀酒、
食品等不同行業的大企業集團,非常適合建設聯合企業型的循環產業園區。
綜合型園區存在各種不同的行業,企業間的工業共生關係更為多樣化。與聯合企業型園區相比,綜合型園區需要更多地考慮不同
利益主體間的協調和配合,如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園區和我國浙江衡州沈家生態工業園區是綜合型循環產業園區的典型。目前大量傳統的工業園區適合朝綜合型循環產業園區的方向發展。
(3)從區域位置看,可以劃分為實體型與虛擬型。實體型園區的成員在地理位置上聚集於同一區域,可以通過管道設施進行成員間的物質、能量交換。
虛擬型園區不嚴格要求其成員在同一地區,由園區內的企業和園區外的企業共同構成一個更大範圍的工業共生系統。有些園區是利用現代
信息技術,通過園區信息系統,首先在
計算機上建立成員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聯繫,再付諸實施,區內企業既可彼此交換也可與區外企業發生聯繫。虛擬園區可以省去一般建園所需的昂貴的購地
費用,避免建立複雜的相互依賴關係和進行困難的
工廠遷址工作,並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缺點是可能要承擔較貴的
運輸費用。
運管機制
(1)整體協同。循環產業園區是一種自然、社會、經濟的綜合體,它的存在和發展,是多種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因素相互聯繫、相生相剋、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綜合作用的結果。循環產業園區的運行還在於園區在
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園區要素的
整合以及系統功能的最佳化,從而使整體效益最大化。
(2)
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是減量化,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園區運行的前提和根本措施,這在園區是通過清潔生產實現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環境規劃中心(UNEPIE/PAC)對清潔生產的
定義: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地套用於
生產過程和
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
原材料和
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並在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減少它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而言,清潔生產策略旨在減少產品在整個
生產周期過程(包括從原料提煉到產品的最終處置)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清潔生產不包括末端治理技術,如空氣污染控制、廢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焚燒或填埋,清潔生產通過套用專門技術,改進工藝技術和改變
管理態度來實現。
(3)和諧共生。在生物學中,共生是指不同物質以不同的相互獲益關係生活在一起,形成對雙方或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循環產業園區中的共生是指不同
企業之間的合作,通過這種合作,共同提高企業的生存或
獲利能力,同時,通過這種共生實現對資源的節約相對環境的保護。循環產業園區的共生著重用來說明相互利用
副產品和廢物的合作關係。在循環產業園區中,由於一個企業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又可能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料,彼此鄰近的企業或
公司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循環產業園區中的共生不同於自然界的共生就在於園區內的共生可能是自發形成,也可以是通過人為手段促成,如
規劃、
貿易等。
(4)循環再生。循環產業園區中的循環原理其實是
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調控ESN系統(即
經濟-
社會-自然組成的三維結構系統)中的套用。引入熵之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叫熵值增加原理,可以表述為:在孤立系統中進行的自發過程總是沿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它是不可逆的,平衡態相應於俯最大值的狀態。循環原理說明的是能量可在刪系統及其子系統之間循環傲功,直到變成熵為止。什麼是廢物?系統中可轉化為功的能量等於零,即不再做功了,此時熵值達到最大。運用循環原理來運行循環產業園區,實際上是把一部分消耗的但還可以做功的“廢物”循環起來,繼續做功,即等於從環境系統向社會和
經濟系統輸入負熵流,可延緩熵的增加過程,又等於增長了社會物質財富,提高了系統的自身
組織能力和有序性,也就是提高了系統的可持續能力。循環產業園區中
企業推行的
清潔生產及一系列把資源循環利用起來的工藝和設備就具有向系統輸入負熵流從而提高系統可持續能力的功能。如卡倫堡工業園中,阿斯耐斯瓦爾蓋發電廠的燃氣脫硫設備把燃氣中的
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酸鈣,
再生產成為石膏,然後提供給吉普洛克公司生產板材。
管理模式
在企業層面上,生態管理包括:企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清潔生產、廢物最小化、資源可回收利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會計與
審計。
在產品層面上,生態管理包括:產品生態設計、產品環境標誌認證、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循環產業園區自身管理與自治非常重要。循環產業園區內的各個企業可以組成一個類似企業協會的組織,以共同承擔各項責任和義務。這種
自我管理可以通過會員制或
契約式等形式實現。如果循環產業園區內企業能夠在獲取各種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和反饋的情況下,自我調整其行為,以適應園區的發展,並從合作與交換中得到環境、
經濟利益的話,它們便會有增強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2)區域生態管理。在區域生態管理中,
社會中介組織、社會團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非常重要。社會中介組織,包括廢物回收組織、情報組織、
諮詢服務組織等,社會團體包括
行業協會、學會及民間社團等,這是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的主要的社會力量之一,它在區域
生態管理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要廣泛調動社會
公眾參與生態管理的積極性,
社區公眾要充分參與
決策、參與
監督、參與實際行動,切實從自身做起,倡導
綠色消費,實行一水多用、
簡易包裝和垃圾分類。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有利於循環產業園區生態管理的監督、
約束機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