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優勢論

後發優勢論

後發優勢論是指亞歷山大·格申克龍1962年在著作《經濟落後的歷史回顧》中提出的理論。之後美國社會學家M·列維從現代化角度將後發優勢理論具體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發優勢論
  • 外文名:Theory of 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
  • 提出者:亞歷山大·格申克龍
  • 提出時間:1962年
提出與發展,核心觀點,

提出與發展

美國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在總結德國、義大利等國追趕經驗的基礎上,於1962年在《經濟落後的歷史回顧》一文中首次提出後發優勢概念,並探索了經濟落後國家實現經濟成長的有效途徑。他指出:“一個工業化時期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其工業化進程和特徵在許多方面表現出與先進國家顯著不同。”這些不同的特徵表現為:
1、一個國家經濟越落後,其工業化的起步就往往越缺乏連續性,從而呈現出一種由製造業的高速成長所致的井噴式突然啟動;
2、一個國家的經濟越落後,其工業化進程中對大工廠和大企業的強調也就越明顯;
3、一個國家經濟越落後,就越強調生產資料而非消費資料生產
4、一個國家經濟越落後,人們消費水平的壓力就越沉重;
5、一個國家經濟越落後,其工業所需資本的籌集越集權化和帶有強制性;
6、一個國家經濟越落後,其工業化中農業的發展越抑制,發展相對緩慢。
因此,格申克龍認為工業化前提條件的差異將影響發展的進程,相對落後程度越高,其後的增長速度就越快。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具有一種得益於落後的“後發優勢”。格申克龍並沒對後發優勢進行明確界定,只是做了相關闡述。大致歸納為如下幾方面:一是相對落後會造成緊張狀態。格申克龍指出,落後國家所處的緊張狀態會激起國民要求工業化的強烈願望,以致形成一種社會壓力。這種緊張激發制度創新,並促進以本地適當的替代物填補先決條件的缺乏;二是替代性的廣泛存在。格申克龍指出,由於缺乏某些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後發國家可以、也只能創造性地尋求相應的替代物,以達到相同的或相近的工業化結果;三是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設備和資金。格申克龍指出,引進技術是正在進入工業化國家獲得高速發展的首要保障要素。通過引進技術,後進國家可以節約大量科研費用與時間,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推進工業化進程。對此觀點,納爾遜等人認為一個後發國技術水平的提高同它與技術前沿地區的技術差距成正的線性比例,即技術差距越大,後發國家技術進步的速度就越快,而技術進步速度越快,經濟發展越迅速。而且雖然後發國技術革新速度很快,但與先發國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個“均衡技術差距”。
格申克龍的後發優勢假說為後發優勢論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其當時的研究對象是比英國工業化時間較晚、經濟發展較落後的歐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這就造成他把後發優勢僅僅歸納為利用外在的技術勞動和資本的可能,認為後進國家通過技術模仿可以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別,甚至實現“趕超”。這種觀點顯然忽視了現實中先進國家與後進國家的差異不僅僅表現在技術上,更多是表現在社會、制度乃至文化方面上。因此,美國經濟學家列維(M.levy)從現代化理論角度,進一步分析了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在經濟發展前提條件上的異同,指出了後發外生型的現代化與早發外生型現代化的條件有著明顯的差異!n。而且列維從現代化的角度出發將格申克龍的後發優勢論具體化,歸納為如下五點:一是後發國對現代化的認識要比先發國在自己開始現代化時對現代化的認識豐富得多;二是後發者可以大量採用和借鑑先發國成熟的計畫、技術、設備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三是後發國可以跳躍先發國的一些必經發展階段,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四是由於先發國家的發展水平已達到較高程度,這可使後發國對自己現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預測;五是先發國可以在資本和技術上對後發國提供幫助。當然,列維也指出後進國家要實現先進國家的現代化,必須處理好三個戰略問題:一是控制結構問題;二是資本積累問題;三是兩種心態問題。否則只會陷入後發劣勢境地。
後發優勢理論學者認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初始水平與其經濟成長速度都是呈反向關係的,即一國的經濟越落後,其增長速度越快。那么從邏輯上講,所有落後國家最終必然趕上先進國家。然而這與大部分落後國家與先進國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的歷史現實是不相符合的。為此,阿伯拉莫維茨提出了潛在的“追趕假說”,即後發優勢理論中所講的後發優勢是潛在的,而不是現實的,是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才能成立。這些限制條件主要有3個:一是技術差距。即落後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著技術水平的差距,它是經濟追趕的重要外在因素,但也正是因為技術差距的存在,才會有為了消除它而出現的經濟追趕,也才有落後國的後發優勢;二是社會能力,即通過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術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質量政治商業法律等制度,它是經濟追趕的內在要素;三是歷史條件和國際環境。良好的國際環境是實現經濟追趕的重要外部條件,而一些重大的歷史性事件會對落後國的國際環境產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為此,阿伯拉莫維茨通過對歷史的統計分析,認為在一個特殊的階段,經濟追趕依賴於一些歷史因素,它們限制或促進了知識傳播、結構的調整、資本的積累以及需求的擴張。

核心觀點

借鑑經驗
後發國家可以借鑑已開發國家的發展經驗,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少走彎路。
引進先進技術、設備
跨越不必要階段
後發國家可以跨越一些不必要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技術。
精神力量
後發國家強烈的趕超意識形成民族合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