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結構視角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

《耗散結構視角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是一篇博士論文,作者是方大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耗散結構視角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
  • 外文名: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county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 作者:方大春
  • 導師:鄭垂勇
  • 學科專業:技術經濟及管理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河海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地方經濟 縣 經濟發展 耗散結構 不發達地區
  • 館藏號:F127
  • 館藏目錄:2009\F127\52 
中文摘要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縣域經濟發展好壞直接關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有許多縣域處在欠發達水平,這與區域統籌發展的和諧社會建設不相符。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運用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後發優勢理論、博弈理論、系統科學等理論對此做系統研究。最後,通過實例分析對有關理論進行驗證。 首先,對欠發達縣域概念進行界定,確定所研究對象的特徵,為研究指明了方向。運用耗散結構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質進行哲學分析,統領全文研究內容。欠發達縣域的潛在的後發優勢為欠發達縣域的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可能,這種潛在的後發優勢轉化需要條件。 其次,參與外界合作發展是構建縣域經濟耗散結構的首要條件,在具體合作發展中應選擇CSNC戰略。有效的合作制度的構建是合作持續的保障。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是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是欠發達縣域不平衡發展之源。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涉及內容較多,本文從它們的概念認識到在欠發達縣域具體的實施方而都進行研究,並對兩者之間的聯繫進行分析。穩定契約模式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縣域的工業化可從五種途徑推進。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勞動力轉移又促進了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通過政府干預模型分析肯定政府在轉移中主導作用。 第三,欠發達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非線性要素根源為縣域內人力資本。縣域內人力資本的提升因縣域的欠發達性,無法在短時間內提升,向縣域外學習是一條快捷之路。政府有效控制管理是縣域經濟耗散結構形成之本。這需要縣級政府有一定的管理控制能力與平台,更需要中央政府財政與金融的支持。目前兩者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夠理想,需要提升或者改革創新。有關博弈模型被套用在分析中,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最後,通過兩個具體欠發達縣域跨越發展實例分析,對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有關理論可行性進行驗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