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企業破壞性創新的機理與路徑研究

《後發企業破壞性創新的機理與路徑研究》是一篇企業管理專業論文,作者是郭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發企業破壞性創新的機理與路徑研究
  • 導師:陳繼祥
  • 學科專業:企業管理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論文作者:郭政著
  •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企業管理 企業創新 企業發展
  • 館藏號:F270
  • 館藏目錄:2009\F270\94
中文摘要
後發企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成功取代在位企業成為新的行業領先者一直是戰略管理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命題,但長久以來未能得到很好的論證。本文利用破壞性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對此進行了系統研究。 破壞性創新是一種非連續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初始時通過向新興客戶或低端客戶提供低價便捷等獨特價值得以進入非主流市場。隨著性能的改善,它將逐步向主流市場擴散,侵蝕更大市場份額,並最終成為新的主導技術。破壞性創新改變了行業舊有的競爭規則,破壞了在位企業的競爭優勢基礎,建立起新的客戶價值結構,是後發企業實現趕超的有效戰略工具。對破壞性創新的研究已經成為戰略管理學、技術經濟學等領域當前的熱點,但總體來看,理論框架還不成熟,尤其是缺乏對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機理和路徑的研究,這對於指導我國企業實踐是不利的。在對現有理論進行歸納整理之後,本文將主要研究問題界定為: (1)後發企業為何需要開展破壞性創新?(2)後發企業如何開展破壞性創新?本文從技術演進與產業變遷的角度出發,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定型和定量兩方面對上述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創新點,並構建全文的總體框架。 第二章:破壞性創新理論綜述與辨析。界定了破壞性創新的概念並且與其他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辨析,提出識別破壞性創新的方法與指標,對影響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的組織因素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後發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徑選擇,並對當前研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剖析。 第三章:破壞性創新的產生與演進機理。運用博弈論、技術擴散理論、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破壞性創新的演進動力、演進過程以及演進路徑。本章首先從機械挖掘機行業的案例入手,展現破壞性創新與市場結構演變以及在位企業失敗的內在聯繫,總結破壞性創新的特徵和作用;接著引入客戶價值體系考察了破壞性創新產生與演進的動力來源:然後,本章刻畫了破壞性創新的演進過程,論述了客戶價值體系變化過程、技術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市場結構變化過程與破壞性創新演進的互動作用,探討了破壞性創新演進各個階段的特徵;最後,研究了破壞性創新的擴散過程,利用改進的Fisher-Pry模型對破壞性創新的擴散路徑與均衡結果進行了定量分析,並進一步研究了異質性市場條件下可能的市場均衡結果。 第四章:在位企業的創新選擇與哀落。本章研究了在位企業創新選擇與核心剛性之間的關係,對在位企業的創新流程和投資決策行為進行了分析。首先本章考查了核心剛性理論對在位企業衰落的一般性解釋,總結了核心剛性產生的若干原因;然後對在位企業創新活動流程進行掃描,重點分析了創新流程對核心剛性的影響;接著,本章將建立一個兩階段創新投入博弈模型,分析存在創新競爭時,在位企業放棄對破壞性創新投資的原因。最後通過美國煉鋼業的案例說明在位企業衰落的過程,並給出了可能的避免措施。 第五章:後發企業的創新選擇與跨越發展。本章首先比較維持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對後發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影響,並由此提出採用破壞性創新將帶給後發企業更大的跨越機會。接著,本文對前述假設進行了檢驗,驗證創新模式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聯。最後,通過實證,驗證了不同戰略模式與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績效之間的關係,並提出相應的戰略舉措。 第六章: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的路徑研究。本章在文獻研究基礎上,結合後發企業創新本質,建立了動因-能力-績效概念模型,提出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路徑的理論假設,並給出了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當前文獻多從創新因素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水平,本章通過研究認為創新因素並不能直接作用於企業的創新績效,而是通過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最終決定創新產出水平。 第七章: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路徑的實證檢驗。本章首先對調查問卷進行了篩選和描述,檢驗了樣本的異方差性,確保數據合併處理的有效性。接著,利用樣本對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Cronbach α係數檢驗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表明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最後,利用結構方法模型方法對我們概念模型進行了檢驗,並對結果給出了解釋說明。 第八章:總結與展望。本章對全文的主要結論和創新點進行了總結與闡述,對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分析了未來研究的方向以及研究的可行性。 通過對破壞性創新機理的研究和企業創新行為的描述,本文發現一個有趣的決定行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受消費者價值體系變遷和技術推動作用影響,破壞性創新決定了行業發展的前進趨勢,將取代原有技術成為新的行業標準,在此過程中,率先引入並完善該創新的企業將獲得有利的戰略地位。但破壞性創新自身的特點和在位企業的創新決策流程決定了在位企業往往不會成為創新的使用者,這為後發企業留下了機會。此時,後發企業如何跨越式發展的問題就轉化為破壞性創新選擇與開展的問題。破壞性創新為後發企業開啟了一扇機會視窗,利用全新的技術軌跡能夠實現迅速增長,實證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結論。這就為我國企業指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通過自主創新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一直成為中國政府和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一直以來依賴廉價勞動力起步的“中國製造”模式應該如何從亦步亦趨的技術追隨者轉向引導行業發展潮流的行業領先者?對於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本文研究表明,僅僅依靠技術引進,會將企業綁定在維持性創新軌跡之上,使得處於相對後發地位的中國企業永遠也不可能超越掌握核心技術訣竅的國外領先企業。一味追求高精尖,期望在產品附加功能上超越外國企業贏得市場也不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策略。破壞性創新理論表明,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效用遞減和同質化日益嚴重,產品的邊際利潤率反而會隨著這種“過分”的創新而減少。 因此,積極引入破壞性創新才是實現戰略轉型和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中國企業未來的優勢在於我們擁有潛力巨大的“非消費者”〓市場。通過引入破壞性創新理念,從客戶價值的實際需求出發合理刪減“過度”功能,以最低成本提供真正符合消費者價值結構的產品與服務,釋放非消費者市場的購買力,將為中國企業提供長期繁榮的保障。 本文的成果有利於企業從更深層的視角去理解創新與企業成長的關係,並把這種關係放在更廣闊的產業演進的背景下加以審視。與前人對破壞性創新理論和後發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貢獻和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本文對破壞性創新理論進行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框架,並在此框架下對破壞性創新的機理進行了拓展研究,將破壞性創新作為一種戰略工具引入企業理論之中,並將博弈論、統計分析、結構方程等方法引入到具體研究中,豐富了破壞性創新理論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當前對破壞性創新的研究分散在技術管理、企業戰略、產業發展等各個學科領域,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研究架構,造成進一步研究的不便。本文首先對現有文獻進行了整理,在前人基礎上,對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區分了破壞性創新與其他近似概念的不同,對破壞性創新的識別方法和影響因素作了歸類。在此基礎上,本文深入分析了破壞性創新的演進動力、演進過程、演進路徑等機理,闡述了破壞性創新的特殊性和其取代原有技術的必然性。並且,本文將破壞性創新視為一種可行的戰略工具研究了它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和開展的路徑,而不僅僅狹隘的將之作為技術工具。此外,已有研究偏重對經驗的歸納總結,定性較多,定量較少,缺乏對創新機理的刻畫與分析。本文將博弈論、數理統計、田野調查、結構方程等定量研究方法引入破壞性創新研究之中,深化了研究層次,豐富了理論工具。 (2)本文從產業變遷和企業選擇兩個層次論證了破壞性創新對後發企業跨越式發展的作用機理,為後發企業的成長指出新的戰略路徑,拓展了破壞性創新的套用範疇,提出並驗證了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的戰略模式與舉措。此前,後發企業的發展戰略一直沒有得到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得到普遍承認的跨越發展模式可供後發企業參考。許多研究將後發企業成功的原因歸結為一些偶然因素或是個別企業的特性。而本文研究證實,在破壞性創新過程中,後發企業的興起與發展有其必然的內在邏輯。通過在企業內引入破壞性創新,後發企業可以用較小的成本獲得持續成長,並最終擊敗實力強大的在位企業。這就為後發企業的發展戰略提供了一條新的可行道路。本文實證結果表明,採用破壞性創新的後發企業,其績效水平普遍高於採用維持性創新的企業。 (3)本文揭示了後發企業開展破壞性創新的內在路徑機制,通過“因素—能力—績效”框架,識別了創新成功的關鍵路徑。本文首先在文獻整理基礎上,識別後發企業創新的特徵,辨析出決定後發企業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和主要能力。然後,利用問卷調查和結構方程等實證方法,本文證明了技術機會能力、知識創造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對後發企業破壞性創新的績效具有顯著影響,而上述創新能力又受到企業創業精神、高層領導支持、組織知識共享、創新激勵機制和企業社會資本的影響。通過對兩百多家企業的數據分析,本文發現在後發企業內提高破壞性創新績效存在七條關鍵路徑。該發現對指導後發企業進行破壞性創新開發與管理提供了參考依據,也可作為後續研究的理論基礎。 關鍵字:破壞性創新,維持性創新,後發企業,在位企業,機理 ①非消費者是指缺乏能力、資金或者門路而無法使用某項產品,他們具有消費的意願卻難以找到合適的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