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創新”形成機理、影響與中國化路徑研究

“反向創新”形成機理、影響與中國化路徑研究

《“反向創新”形成機理、影響與中國化路徑研究》是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由徐雨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向創新”形成機理、影響與中國化路徑研究
  • 依託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徐雨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反向創新 概念自2009提出以來,作為全球化創新戰略的升級模式已經被學術界、實業界廣泛接受。現實中,該模式業已被許多跨國公司所採用,中國本土企業如何實施反向創新尚有待深入研究。.圍繞洞察現實、明晰機理、提出對策設定研究內容:首先在創新類型、創新過程、產業成熟度、創新執行者等方面拓展反向創新的內涵、揭示其典型模式、動因與演化過程。進一步識別影響因素,剖析反向創新過程中的技術、市場搜尋機制、技術與非技術行為協同及跨國公司母子公司間的母合效應。最後開展套用研究,分析跨國公司反向創新對我國產業及技術的影響,中外合作過程中的中方利益保護,提出中國特色情境下反向創新的適用模式與路徑,開發反向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作為企業創新管理的工具。.課題以跨案例研究方法為主,並融合實證研究。研究結果將豐富創新管理、企業國際化、跨國公司管理等理論,指導中國新形勢下的企業創新追趕管理實踐。

結題摘要

逆向創新這一概念首先在2009年被GE的CEO伊梅爾特與其他幾位專家提出來,進一步在2012年以專著的形式進行深入介紹。指那些在新興市場首先投放,引入已開發國家後也獲得了成功,反直覺與反傳統的創新形態。後發企業完成的本土創新,進一步擴散到已開發國家才可謂之為真正的意義上“逆向創新”。因此研究後發企業逆向創新案例及其逆向創新機制更具有現實和理論意義。 首先,課題對後發企業逆向創新的類型進行理論提煉。基於後發企業在“概念化”環節與“研究開發”環節的主導深度,通過多案例研究歸納了四種創新類型並總結了相對應的創新策略組合。研究發現:其一,後發企業逆向創新的機會是多元的,存在於創新鏈多個環節,後發企業應善於挖掘創新鏈上潛在的多種創新機會;其二,研發並非後發企業逆向創新活動的主要和唯一方式,後發企業應重視弱研發創新;其三,後發企業為支撐逆向創新實現還應樹立創新策略組合的觀念,尤其是應關注“競速”策略和“利基”策略的組合。 進一步,課題分析逆向創新的機會及能力支撐體系。研究表明:利基市場和主流市場均可以作為逆向創新活動的基點,且利基市場的創新機會包括流程利基和產品利基;不同的逆向創新機會,所需能力體系存在差異。流程利基需要組織學習能力、技術搜尋能力及市場推廣能力的支撐,產品利基需要合作學習能力、技術適應性改進能力及市場特性認知能力的支撐。主流市場導向需要自主研發能力和多渠道利用外部資源能力。 第三,識別了不同行業企業逆向創新海外擴散的核心影響因素。其中技術地方化、國際聯接、組織學習是影響製造業和工程技術服務業後發企業逆向創新海外擴散的共性因素。同時,歸納了後發企業逆向創新海外擴散過程中關鍵因素演變的若干規律。研究結果表明後發企業逆向創新國際擴散階段需要充分利用本土特有的創新資源,這些資源為海外擴散提供了比較優勢;多元化的國際聯接是後發企業逆向創新海外擴散的重要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